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媒体评“生前预嘱”遇冷:临终关怀机构仍十分欠缺

[复制链接]
齐志公益 发表于 2018-4-8 09: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标题:媒体评“生前预嘱”遇冷:临终关怀机构仍十分欠缺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与之相伴的是高龄患者数量急剧增加。对于已进入生命末期阶段的临终患者来说,如何治疗、如何面对死亡以及身后之事,是一个严峻的医疗和社会问题。据报道,近两年广州少数医院探索引入“生前预嘱”项目,让患者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明确表达自己的医疗意愿和身后安排,但“生前预嘱”让不少老人和家属感觉不吉利,推行很不顺利。

“生前预嘱”由自然人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明确自己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旨在鼓励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好生命的最后时光,以尽量自然和有尊严的方式离世。这样做不但是对患者权利的最大尊重,也是对逝者生前最后时光医疗护理方式的较优安排,是现代医疗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遗憾的是,这项能够较好彰显逝者生前最后时光之权利与尊严的“福利政策”,即便是在广州这样的一线开放城市,在实际执行中也遭到多方阻力和冷遇。据报道,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局面,一方面是因为,不少人听说要提前决定生命最后时段接受何种医疗处置的话题,首先就感觉很敏感,一些老人认为以这种方式直面死亡很不吉利。另一方面,我国临终关怀的相关工作一直比较欠缺,近年来虽然出现了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机构,但针对痴呆、多脏器衰竭患者的临终关怀机构仍十分欠缺,与“生前预嘱”相配套的相关医疗条件亟待成熟完善。

“生前预嘱”项目遇冷,首先不能简单归咎于老年患者守旧,思想不够解放。不少老人不接受“生前预嘱”,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对“生前预嘱”了解不够,缺乏必要的认识过程和足够的思想准备。在这种情况下让老人签署“生前预嘱”,无论是在老人比较健康之时,还是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都会显得简单粗暴、突兀生硬,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实生活中,医疗机构、职能部门、公益组织等围绕医疗、健康、保险等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普通居民和患者对这些政策和知识比较熟悉。相较之下,医疗机构、职能部门、公益组织针对“生前预嘱”方面的政策和知识进行的宣传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匮乏,对“生前遗嘱”实施的意义、作用,以及老年人如何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死观念等,这些环节的宣传教育活动亟待加强。“生前预嘱”项目在实施中遇冷,宣传教育方面的原因值得重视,相关工作亟须改进和加强。

既然“生前预嘱”意义重大,又有很大的现实推广和实施的必要性,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医疗机构等应当对此高度重视,并在相关的实施辅助措施和配套上下功夫,及时足额供给和完善配套。比如,上面提到的与“生前预嘱”相配套的痴呆、多脏器衰竭患者临终关怀存在较大欠缺,反映出“生前预嘱”配套医疗设备、相关辅助医疗机构建设供应不足,这方面亟须加强投入,尽快补齐短板,为推行“生前预嘱”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

总之,“生前预嘱”遇冷既是一些老年人思想不解放和相关医疗机构、配套实施不足所致,也与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公益组织等重视保障不够、宣传推广不足和工作举措不力有关。破解“生前预嘱”遇冷难题,关键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医疗机构、新闻媒体等对“生前预嘱”进行充分的宣传推广和配套建设,用多方合力的常态机制和长效机制,引导更多居民接受和践行“生前预嘱”,提升我国医疗文明的质量和水平。

(本文原题为《“生前预嘱”遇冷需多方合力破解》)


来源:澎湃新闻网

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具有公益性税前抵扣资格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关注

48粉丝

1085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