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志愿服务今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众福祉、提供社会参与机会,提高社会资本的重要载体。在落实国家战略中,志愿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治理、党的建设、扶贫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领域,志愿服务都发挥了突出作用。志愿服务不仅改善了服务对象的生活,也在改变着志愿者的价值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落下、落实。中国志愿者服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制度化、项目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新阶段,本期专题我们就志愿服务制度化做一场集中研究和讨论。
——本期主持人 张祖平
上海师范大学慈善与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简介
邵振刚
广东省联合会常务理事、南粤志愿服务督导
我国在2015年正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为统领国际、国内的“一带一路”重大决策,它体现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国际社会的承担和责任。在此大背景下,中国志愿服务“走出去”意义愈发重要,这既符合志愿精神和人道主义,又是志愿服务国际化和志愿组织自身建设的共同需要。
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志愿服务发展,可以将国际志愿服务资源、科学先进的方式技巧、实践成功的项目管理与组织能力建设等结合中国特色志愿文化和志愿行动,为我所学,为我所用,逐渐推动志愿服务及至社会服务的“亚投行”实体平台建立,吸引国际化和社会化志愿服务资源的有效参与,共同打造志愿事业的“中国名片”。如何充分利用“一带一路”良机,推进中国志愿服务“走出去”实施,正逐渐成为国家和公益志愿组织以及社会各方共同关注的重要命题。
一、中国志愿服务“走出去”概况与成效
不论是“一带一路”未来发展,还是过往“走出去”成功经验,都表明了中国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处理,在国家积极外交、友善外交的同时,还需要志愿者的国际交流合作,让各国政府和民间感受中国友好善意,理解中华文化的平和亲切,进而乐意与中国进行协调沟通、合作发展。
从2000年团中央启动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援外服务项目,到2008年中国社工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开始的志愿者中英交流项目,再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国际赛会志愿者展示友好服务,以及中联部成立中国民间组织对外交流促进会、我国环保社会组织“自然之友”等持续开展涉外活动,这些都为中国赢得各国的赞誉,为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加分。
2017年,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联合80多家中国民间组织启动《中国社会组织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行动计划(2017-2020)》,进一步加强中国社会组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间团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务实合作,真正让民间力量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中发挥作用,也为中国志愿者通过国际化社会组织、志愿团体参与“一带一路”志愿服务提供了前期实践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等主张。
另一方面,对于国际志愿服务发展而言,“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加强彼此服务合作,对接彼此发展战略的重要启动平台;对于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来说,则是配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并扩展自身国际化合作的重要机遇,也是中国“主场外交”的有力补充。
二、中国“一带一路”志愿服务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志愿服务组织涉外服务仍处初级阶段,随着“一带一路”志愿服务发展,将会面临不可避免的普遍问题。
(一)体制政策亟待完善,行政色彩趋向明显
一直以来,部分志愿组织严重依赖各级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和购买服务,而且在人员配备、内部运行等方面缺乏独立性,导致效能低下,行政色彩过浓,这既不利于其自身发展,也不利于“一带一路”涉外志愿服务的开展。
此外,针对“一带一路”涉外志愿服务的开展,相关管理部门一方面尚未深刻认识到志愿服务组织是拓展民间外交的新力量,另一方面在体制和政策上缺乏出台配套措施,存在着志愿服务组织不清楚相关指引,而可能产生违反相关涉外法律法规的不良局面。
(二)“走出去”风险意识不足,创新服务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志愿组织主要在国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项目和活动,除了志愿者人身和财物风险外,基本上外界引起的事故,风险发生机率不太高。
但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下的“走出去”志愿服务,在国外则还可能面临政治风险、外交风险、安全风险、资源风险和文化差异风险等,这对习惯于国内开展服务的一般志愿组织而言,容易出现涉外风险意识不高的现象。
目前,中国涉外志愿组织“走出去”的领域,除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等品牌项目外,还通过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参加国际性会议,在人权减贫、气候变化、妇女儿童权利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示、澄清中国立场。
随着“一带一路”推进,中国涉外志愿服务还可以积极探索,在沿线国家开展民生服务项目、在国际重大灾难时开展救援服务,与沿线各国开展文化交流等活动,在全球治理、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创新服务的现实作用,持续创新“走出去”服务内涵。
(三)国际志愿服务经验缺失,中国特色的国际志愿组织缺少
对于绝大多数的志愿组织来说,神州大地的各种社区服务项目和大部分志愿项目都遵循着“就近就便”的基本原则,志愿者来源基本上是中国民众占绝对大多数,服务资源也是依托境内政府、市场和社会为主,对外交流合作甚少。
在我国倡导“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大背景下,中国志愿组织“走出去”的成败关键之一,在于国际志愿服务经验的熟悉程度,然而我国大多数志愿组织缺乏国际化认知,能兼具中国特色并主动开展国际化志愿服务的组织,寥寥可数。
因此,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志愿服务组织从小到大、从国内组织不断走向跨国组织的必经途径,同时也需要更多不同层面的智力支持和条件配合。
三、中国“一带一路”志愿服务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带一路”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互利合作,优化经济结构与社会服务环境,造福沿途各国人民。
在国际外交相互交集过程中,还需要更多民间层面的参与、支持,尤其是通过志愿者及其组织之间的国际化交流合作,积极发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亲和力、吸引力的现实效果。
因此,积极探索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发展路径,日渐成为当前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完善“一带一路”涉外志愿服务政策和加强志愿项目培育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志愿服务发展的支持力度,从长远发展目标和“一带一路”建设视角,可以考虑在国家政策层面对志愿服务国际化给予更多保障,尤其是有国际志愿服务意愿兼具一定美誉度的志愿组织,在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发展援助、人道救援、关爱帮扶、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法身份,为“走出去”提供法律基础。
建议在《志愿服务条例》等系列法规的细则中,补充具体条款规定,例如:统筹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志愿服务机构或办事处的前置审批条件和后置年检制度、明确申报志愿组织在当地的服务范围和类型等等,让中国志愿组织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中国志愿服务国际化魅力。
在政策保障、国家支持的基础上,参与“一带一路”志愿服务的志愿组织,除了突发性紧急救援项目外,还可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当地需要,针对性开展民生类、环保类、文化类和救援类等志愿项目。
毕竟,项目运作是集结志愿组织资源并承载组织使命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一带一路”志愿服务目标的真正体现。
对于“一带一路”志愿项目的培育,一方面可在国家和涉外企业、媒体宣传等维度给予相应的外部环境支持。
另一方面也需要志愿组织自身提高项目策划、实施、管理、评估、传播等环节的能力建设,更好适应国际公益事务需求,努力向国际化志愿组织的目标逐步推进。
(二)提升志愿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水平
在我国多年志愿服务发展历程中,涌现出大批不同服务类型不同服务区域不同规模的志愿组织,在国内公益慈善事业和志愿行动中,实实在在贡献爱心力量和展现自身价值。
如同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大量企业公司开始在经济金融、商务合作等领域“出海”,投身国际间更广阔天地“弄潮”,提升自我实力,志愿组织若要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必须着力优化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一,加快完善组织内部管理结构,深挖和吸纳具有国际公益志愿服务经验、拥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员或专业志愿者加入组织管理层;
第二,持续从项目运作、资源链接、成员培育、协作传播的四个角度加强“内功”,充分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统筹安排,在对外援助服务背景下,开展当地特色、中国风采的各类国际志愿服务,彰显中国志愿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价值;
第三,通过“外引内联”方式,加大“一带一路”志愿服务研究和专业志愿者培训工作,吸收国内外杰出志愿服务人才,促进组织内部人员综合素质,为国际化志愿服务奠定人力资源储备,保证参与“一带一路”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化。
(三)借力中国出境旅游规模效应,创新“一带一路”志愿服务
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境旅游持续成为休闲热潮,据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达1.22 亿人次,比2015年的1.17亿人次增长4.3%,继续蝉联全球出境旅游人次世界冠军。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家旅游局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旅游发展委员会签署旅游合作协议,与智利经济、发展与旅游部签署旅游合作备忘录,与柬埔寨旅游部签署旅游合作备忘录实施方案等,继续扩大我国出境旅游与入境旅游的“朋友圈”。以上种种显示,一方面我国旅游事业正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旅游者兼具志愿者身份提供了机遇。
1. 从事出境旅游的国内企业,可以在国内范围彰显其社会责任形象,也可以通过组织出境旅游团的同时,适当联系旅游目的地志愿服务机构,包括联系中国驻外公益志愿服务组织代表,发挥当地官员、社会名人、华侨华人、公益社团等群体的影响力,开展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和发展需求的志愿活动。当然,这需要伴随“一带一路”建设步伐迈向海外专业公益组织、志愿团队与出境旅游企业对接协作,在旅途中加入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环节,这不但丰富“公益旅行”元素,而且也为扩大中国志愿者正面形象提供实例,传播国家“一带一路”相互友好的积极信息。
2. 出境旅游者可以从事旅游行程中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为中国志愿服务在“一带一路”沿线宣传推广,让旅游者也是志愿者,真正体现“民间交流大使”角色,这不失为“一带一路”中国志愿服务的新选择,也是过往探索做法2.0版的实现。
2010年广州筹备举办亚洲运动会和亚洲残疾人运动会,组委会志愿者部联同广州团市委、知名旅游企业,在2009年6月30日正式启动“广州亚运志愿信使”活动,通过发动外出旅游的市民在旅行过程中担当亚运志愿信使,以民间交流的方式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民传递广州东道主的盛情和友好,并动员更多的人支持亚运、参与亚运、奉献亚运,它具有官方、半官方和企业、平民等多元化特色,这在亚运历史上尚属首创。
亚运志愿信使既具有临时性的亚运志愿者身份,又是旅行者,其角色更多是扮演着沟通交流的使者、宣传亚运的使者、传递友谊的使者、播撒文明的使者等身份。
另外,2017年《财富》全球论坛在广州举行,团市委、市委外宣办等单位联合主办的“财富志愿信使团”参观交流活动,共同向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领军企业,推介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宣传推广岭南文化。
有别于以往宣传方式,2010年、2017年的2次广州志愿信使团活动通过充分发动市民在外出旅游过程中宣传,而不是仅仅依靠行政组织开展大型赛会的宣传,这些“广州经验”,都为未来中国志愿服务“一带一路”发展路径提供了创新实践参考。
注:本文源自作者论文“中国‘一带一路’志愿服务发展路径探析”(第二届中国志愿服务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删减而成。
撰稿 | 邵振刚
校对 | 张帅、林莉
编辑 | 高芷彤
图片来源 | 站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