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徐家良:社区慈善依赖于居民的日常参与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友导读


年来,社区慈善备受重视。新的《慈善法》还对社区慈善作了专门的规定: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社区慈善组织,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广州市、四川省等地也先后出台文件支持社区慈善发展。今天,我们刊登如何做好社区慈善的系列采访第四篇,对话嘉宾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



174702o55k5215k49i9fbz.jpeg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


174703joai8ymrj8yj1oja.png

社区慈善的三个独特性


马广志:徐老师好!政府如此重视 “社区慈善”的背景是什么?


徐家良:随着2023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修改完成,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慈善涉及到许多领域,那应该选择哪些领域作为着力点呢?


由于以下这些因素,使社区慈善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一是社区需要。社区中的困难群体和其他人群都需要感受到来自慈善项目和公益慈善组织的温暖,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时强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就在社区。


二是社区慈善的在地化属性,容易操作,可视可行。每个居民都居住在一定区域的小区,相互之间比较熟悉,帮助社区困难群体和需求群体操作性强。


三是一些社会组织已经在社区慈善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社区基金会和慈善超市在不少地方一直在做探索,慈善超市在帮助困难群体的基础上,也为所有的居民提供消费服务,具有良好的造血功能,在社区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马广志: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社区慈善”这个词?它有什么独特性呢?


徐家良:从字义上看,“社区慈善”就是社区中的慈善,是两个不同含义的名词相加。如果为其下个定义,社区慈善是指在社区中,为困难群体和需要群体在捐赠财物、慈善服务和捐献器官等方面,提供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的非营利活动过程。


社区慈善的独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范围比较小,捐赠的财物数量和规模都不会太大,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做,比如志愿服务,居民大都可参与,便捷性的特点非常明显。


二是捐赠群体、受益群体和服务群体相互之间都有所了解和认识,甚至彼此熟悉,具有可视性的特点。比如,有的受益者可能就是隔壁邻居,亲切感很强,没有距离感。


三是有较强的荣誉感与认同度。在社区做慈善,既被社区居委员或村委会认可,也容易受到街道或乡镇政府的肯定,从而充分调动参与社区慈善人员的积极性。


174703z4gv0g0f80pp8m22.png

社区慈善依赖于居民的日常参与


马广志:在您看来,发展社区慈善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还是为了社会治理?还是最终让社区居民参与进来?


徐家良:我认为发展社区慈善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为困难群体和所需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慈善捐赠、慈善服务和器官捐献。


二是做面对面的慈善,通过倡导与参与,让慈善的可视性与可行性能够有机结合。


三是让人人慈善成为可能,参与的人员逐渐增加,参与的项目也会越来越多。


发展社区慈善的目的,既是为了整个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了做好社会治理。社区慈善是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慈善让居民的参与成为可能,而且不需要特定时间和特定机会,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这样的话,慈善就成为居民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而不再是刻意为之的活动和行为。实际上,社区慈善也在传播一种理念,慈善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有一点钱物,只要有一点点时间,人人都可以参与。


马广志:您曾说,社区慈善的成功依赖于社区居民的日常参与,如何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徐家良:一是社区慈善生活化,与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密切联系,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可以做慈善。


二是社区慈善随手可得、随兴而起,如生日慈善,通过居民的生日,作为纪念日,也可以搞成一个慈善项目和慈善活动,既庆祝生日,又能做慈善,一举多得。


值得一提的是,要发展社区慈善,有两种传统的慈善观念,是需要改变的。一是认为做慈善一定是有钱人,其实没有大钱,也可以捐小钱,就是不捐钱,也可以做志愿者;二是认为平时上班,没时间做慈善,等退休了再做。其实,工作只有八小时,其他的时间完全可以做慈善,哪怕半小时也行,重在参与和行动。


三是找到社区中的能人与达人,由他们联系、发动和传播,效果会非常明显。


四是根据居民的兴趣、爱好、性格和脾气,设计有针对性的慈善项目与活动,让居民自己作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居民的参与度就会大大增强。


马广志:您一直强调在社区慈善中,历史传承的重要性,这如何理解?


徐家良:社区慈善的历史传承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地域上的传承。比如,这个社区原来做过什么慈善,搞过什么活动,历史会有记忆,这就让现代人有一种印象,既然历史上做过,那现在再去做,相对来说就要容易一些。


二是人员的传承。比如,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中,如果爷爷辈、父亲辈做过慈善,就会给儿孙辈留下美好的回忆,以及启迪和教诲。后人接过前人做的慈善一直走下去,或者是另外选择新的慈善方式,相对来说就比较方便。


174703en29711m1mnnpo1u.png

社区慈善的三个运行机制


马广志:社区慈善的运行机制应该是什么?


徐家良:社区慈善的运行机制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沟通机制。捐赠人、社会组织、受赠人、社会各界、媒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关键是是否能形成常态化。


二是动员参与机制。社区居民有积极参与和消极参与、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等类别,通过什么样方法使消极参与、被动参与转为积极参与和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三是五社联动机制。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区慈善资源五社在每个社区中都存在,但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难度较大,五社整体性的联动较困难,使整体性效用受到影响,这是需要注意的。


马广志:社会组织如何才能参与并做好“社区慈善”?


徐家良:一是发挥自身的特长。如社区基金会的重点工作是筹款;慈善超市则要发挥超市的功能,运用好超市的优势与功能,服务困难群体和需求群体;社工机构的特长是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各类社会组织把自身的优势和专长发挥出来,就能对社区慈善产生较多的正能量。


二是社会组织自主性。如果社会组织在街道体制内部运行,那受街道行政的因素影响就会较大,居民也容易被误认为这是行政的工作,所以,参与社区慈善就不会积极主动。如果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社会组织相对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发挥社会组织独特的优势与特点,尊重居民的选择与参与,使居民感到社区慈善就是自身的工作,这样,居民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为做好和做深社区慈善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是用好新型的传播工具和平台,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传播慈善理念,扩大社区慈善影响力。


四是根据不同社区的历史与特点,设计出符合本社区居民愿意参与的慈善项目与慈善活动,把社区慈善变成一区一品牌、一业一品牌,既有地域感又有文化传承,不同社区之间相互学习与借鉴,共同提升和推动。


174703zqgqicisu0zoshxq.png

社区慈善的八个趋势


马广志:最后,请您谈谈对社区慈善未来发展的期待。


徐家良:一是社区慈善不是社区中特别的人在做,而是社区中所有的人都能随手参与,将“人人慈善”由目标变成一种可行的操作方法。


二是社区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只要是资源都可以拿来用,不论在社区内,还是在社区外。


三是社区慈善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发出不同的项目和品牌,不同年龄段的慈善,内容、形式与做法会大不相同。


四是宠物经济在社区的比重越来越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宠物,如果把宠物的管理与服务纳入到慈善的范围,可能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


五是社区慈善包括捐赠、慈善服务和捐献,各有千秋,不可太偏重于捐赠,也要把慈善服务与器官捐献、义务献血做起来。比如,改变原来义务献血都在学校做的传统,在社区中也可以进行。


六是社区基金会由现在的运作型转变为资助型,使其他社区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得以发挥,资金上得到保证。


七是社区慈善需要培养能人与达人。如果能找到能人与达人并调动其积极性,就等于是在社区慈善中找到了一个富矿,社区慈善资源就会源源不断地呈现出来。


八是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成包含不少要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社区慈善不是短板,而是要做成品牌和影响力,让人人参与、人人慈善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这样的话,社区慈善的春天就会到来,社区慈善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作用就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呈现出它特有的生命力和社区文化精神。

马广志&徐家良 来源: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网站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3粉丝

5301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