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由中国慈善联合会主办的“十五五”慈善事业发展规划暨慈善智库建设交流会在京召开,公益慈善从业者们掀起了对AI技术的热烈讨论。 去年年底,为推进慈善行业治理现代化,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六大工程”,将慈善标准化、信息化、智库建设作为工程的重要内容。“AI技术有优势深入慈善行业全系统、全流程,为公益项目、公益机构和组织赋能。”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如南在发言中表示。 随着AI技术在公益慈善领域的探索应用不断深入,它像一颗善的种子,推动着慈善事业智慧化生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健曾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数字慈善的加持下,对公益组织来说,AI技术能够批量处理繁琐的基础性工作,大大提高优化了公益组织的运营效能和工作流程。对公益项目而言,AI技术的介入提升了公益捐赠匹配效率与精准程度,更好地链接捐赠者和受益人,“AI+大数据”让每一份善意直达需求端。与此同时,AI技术的应用为助力“透明慈善”做出了更多贡献。 当下,人工智能大模型服务千行百业应用场景,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观察到慈善行业,抖音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产品与运营总经理罗海岳表示,当前行业仍面临着公益组织及项目数字化转型慢、技术人员匮乏、应用场景落地难等问题。 尽管经受挑战,但罗海岳认为,AI赋能慈善仍有不小的发展空间,抢抓AI风口的红利期,他希望公益机构在自己的领域解锁更多的行业应用场景,互联网公益平台发挥技术能力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双方共同携手打通公益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我们链接的资源越多,场景越丰富,红利期越长久”,罗海岳说。 谈到慈善领域的数据共享,周如南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或中国慈善联合会等机构不断丰富和完善行业知识语料库,推动结构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健建议,开发适用于慈善行业的AI平台,像维基百科一样收录公益慈善相关的准确信息。 慈善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行业高水平安全运行。人工智能日益火爆,但AI技术暴露出智能滥用、侵权造谣、数据下毒、虚假信息、算法缺陷等隐患,为治理和监管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慈善行业敲响了警钟。 周如南提到,AI赋能下的慈善事业发展要树立好边界意识,加强隐私伦理保护、防治数据泄露,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从业人员数字素养提升方面齐抓共管,加强重点领域研判和监测,以高水平安全促进慈善行业行稳致远。 “不忘初心是AI赋能慈善的根本,技术是手段,以人为本是目的,我们要构建一个‘技术+制度+人文’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慈善,促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 周如南表示。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韩俊魁提出,其一,在基础慈善、组织慈善和衍生慈善三个层次的演进过程中,慈善的内涵和外延存在反变关系。这三个层次各有局限性,所以需要协调统筹发展。其二,不能因过于强调技术思维和传播思维,而忽视项目思维。效率与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并非总是充分必要关系。其三,要关注AI赋能慈善在操作、流程、决策、生态、创新等不同层面的表现。在AI与慈善的结合点上,需要保持包容态度,允许试错。
来源:中国慈善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