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谭建光: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4-4-22 07: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

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谭建光


在中央社会工作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的指导和推动下,全国各地区的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呈现发展兴旺的趋势。第一批10个全国试点基地积极行动,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各个省市自治区积极筹划选点建设国家级基地,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一些省级、市级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涌现出来,各有特色、具有活力。从2022年初步酝酿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的建设,经过近三年的调查、试点、推广,逐渐形成社会共识,引起积极的社会响应,呈现可喜的发展趋势。我们近期在全国各地进行志愿服务讲课督导、调查辅导的时候,也到一些国家级、省市级项目孵化基地考察,进行具体的沟通交流,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志愿服务的项目孵化,就是帮助志愿服务组织将符合社会要求、群众需求的创新想法,培育成为可实施、可持续、有实效、有影响的项目,并且逐渐做精做好、做强做大,成为志愿服务发展的特色品牌。孵化基地要实现这种目的,就要避免“一窝蜂”“一头热”“一刀切”“一阵风”等偏向,扎扎实实、长长久久做下去,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发展注入新动力、新活力。为此,我们结合多年来关注和辅导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公益项目孵化基地、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等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撰写专题文章,提出一些思路,提供参考借鉴。




01

基地与社会相结合,激发生机活力


我们在各地区考察中了解到,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一般都有几方面的要素:一是通过志愿服务促进中心的调查和认可,具有较好的基础。二是获得省市自治区志愿服务联合会等支持,具有一定的资源。三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公益园、社会组织基地等,具有实施的条件。四是拥有一批培育和辅导项目的专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水平。五是具有一批典型的项目,具有提升的条件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条件,但是也仅仅是基础的条件,要能够更快更好地建设基地,充分发挥生机活力,还需要“开门办基地”“开放做项目”“开创新思路”。具体说来,就是在现有国家和省市支持,自身专业条件之外,尽量以开放的心态吸纳社会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发展力量,不断充实和壮大基地的项目孵化能力。我为什么要提出面向社会“开门办基地”呢?具体是我从2012年开始在广东省各市县帮助辅导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志愿组织孵化基地、公益项目孵化基地的时候,发现有些基地单纯依赖主管部门或主办机构,当领导重视的时候,提供资金资源多一些的时候,基地就有一阵时间发展较好。但是,当主管部门或者主办机构重心转移,提供支持较少的时候,这些基地就停滞不前,发展受困,乃至不少基地难以为继、陆续关门。这些年来,我到全国各地区调查辅导,发现做得好的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都是配合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与联系社会各方力量合作发展相结合,就越做越好,生命力强。如有些做得很好的志愿服务基地,最初是共青团组织创办和支持,后来获得民政部门的支持,再后来也获得宣传部门的支持,现在也引起社会工作部的重视和支持;与此同时,这些基地主动与慈善机构、行业协会、公益基金、传媒力量乃至科技研发机构等合作,引入不同类型的社会要素,为志愿服务发展提供创新活力,就一直发展很好、后劲很强,这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


02

重点与多样相结合,具有丰富形态


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往往要根据上级要求、本地特色和群众需求,选择重点项目进行培育和扶持,按照“入壳-孵化-出壳-发展”的路径,促进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获得成长、发挥作用。从历年来志愿服务基地培育项目的经验看,在发掘的重点项目、典型项目培育扶持过程中,有60%-70%的项目获得预期效果,逐渐发展壮大,发挥社会示范作用。但是,也有30%-40%的项目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或者平平常常,甚至有些昙花一现。我们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发掘和选择重点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上级部门关注的工作重点是这些方面,然而两三年过去,部门关注的工作重点发生变化,这些项目就后继乏力了。二是发掘和选择的项目是条件较好,但是内在动力不够强,创新活力不够强,最初受重视、有支持的“热乎劲”过去之后,项目发展就越来越弱。三是发掘和选择的项目看起来不错,但是实践一段时间发现,并不具有传播推广的价值,逐渐减少影响力。因此,我们借鉴一些运行成功的志愿服务基地的经验,提出“重点与多样”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就是采取“6+30”或者“8+N”的策略。具体做法,即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按照上级要求和本地需求,选择6到8个重点项目,作为“入壳”孵化和扶持的对象,与此同时还吸收30个左右有特色、有活力的项目作为观察扶持对象(或者作为比较观察项目)。在帮助重点项目专业提升、实现转型、创新发展的同时,这些专业培训、精准辅导、案例启迪、交流启发的资源,也提供另外30个观察项目共享。这样,有些重点项目获得良好的发展,成功“出壳”并发挥示范作用;同时也有一些观察项目也获得启发启迪,获得支持激励,开创出新的志愿服务特色和模式,带动新的社会风尚。在志愿服务项目孵化过程中,也经常出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这种意外的效果。


03

项目与组织相结合,夯实发展力量


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直接的任务或者功能是培育项目、孵化项目,但是其背后更加深远的积极作用是培育志愿服务组织、提升志愿服务组织。因为,志愿服务项目是需要志愿者去做的,是需要志愿服务组织去实施的。项目孵化的时候,参与培育学习,获得启发进步的是志愿服务组织成员。可见,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和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恰恰是孵化基地“四两拨千斤”,充分发挥撬动作用的关键。我们近十年来,在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审中,发现三种“项目与组织”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典型案例:一是北京“夕阳再晨”志愿服务队。十年前该项目获奖的时候,主要是大学生志愿者的特色服务。但是,张佳鑫、何绍森、罗旭他们以项目获奖和培育为契机,加快组织发展和能力提升,实现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企业志愿者以及机关党员志愿者的合作发展,并且成立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建立夕阳再晨社会组织党支部,开展智慧助老、科技赋能的服务联盟建设等。如今,夕阳再晨志愿服务队成为立足北京、辐射全国、联盟合作、专业发展的志愿服务组织。二是浙江省宁波市“红领之家”党员志愿服务队,在项目参赛之前就已经开展多样化的服务,具有较为广泛的志愿者网络。近年来,“红星乡邻”获得中宣部“四个一百”奖励和全国项目大赛银奖;“百姓茬话会”获得全国项目大赛金奖。在项目培育和参赛的过程,促进红领之家党员志愿服务队的专业水平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实现转型发展。三是广东省广州市的“蓝信封”志愿服务组织,也是公益社会机构,一直通过招募志愿者与农村留守儿童通信的方式做实做好服务。近年来通过参加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青年公益项目大赛、广东省“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让社会广泛了解,也获得专业机构和专家学者的指导,走上科学发展的新路子。这些案例表明,志愿服务项目的孵化培育、激励提升,对于志愿者能力提高和志愿服务组织水平提高,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值得高度重视。


04

策划与服务相结合,贴近群众需求


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切忌“纸上谈兵”。因此,孵化基地不仅仅要邀请专家学者、专业人士作为孵化和培育的导师,还要招募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和志愿者骨干作为孵化和培育的导师。我们在基层调查的时候。听到很多志愿者骨干反映,关于志愿服务项目策划的专家指导、专业指引,有不少是“讲起来一套套,但是不切实际,很难操作。”我想,主要的问题是一些专家学者、专业人员仅仅是依据书本的理论、规范的流程进行策划辅导,缺乏对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志愿服务实际需求和实际状况的分析。为此,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要促成专家学者、专业人员与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志愿者骨干的相互学习、融合提升。一是对专家学者掌握的项目策划理论知识、规范流程进行“国情化”“本地化”的改造,既切合不同区域党政工作要求、群众生活需要,增添具有区域特色的策划内容;也面向志愿者和群众进行理论知识通俗化、实用化的转化;真正适应基层志愿服务项目实施的需求。二是积极吸收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经验,将很多“土方法”“土技巧”进行专业提升,成为志愿服务项目策划的新视角、新资源。我们发现,在广东、浙江等适用的志愿服务项目策划方式方法,转到新疆、内蒙古等地传播和推广,就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造,才能够获得当地志愿者和群众的接受,实施项目产生良好的成效。革命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努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努力,对于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作出特色、作出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项目策划与服务实践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够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05

竞赛与扶持相结合,促进精准专业


各个孵化基地在培育项目、激活项目的时候,通常都会举办项目竞赛、项目选拔,或者参与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调动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做好项目、脱颖而出的积极性。我从2005年参与佛山市政府资金扶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评审工作,2011年参与广州市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竞赛的评审工作,2014年以来参加历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的评审工作;同时参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评审、社区治理志愿服务项目评审、“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评审、“博爱100”公益志愿服务项目评审等,从中发现一些有特色亮点、有推广价值的好项目。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不少项目获奖之后,实施的过程没有很大的创新发展,甚至有些项目逐渐停滞和衰落了。这里面涉及很多的原因,但是有个影响很大的原因就是项目没有继续获得扶持和支持,逐渐走向自生自灭。不少地区的项目大赛,都有一个规定,即原来获得金奖等奖励的项目,随后几年不可以再申报。然而,我到基层调查的时候,很多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说,获奖项目也需要在发展推进的过程中获得支持和激励,特别希望获得持续的扶持。所以,孵化基地不仅仅对于“入壳”的项目进行培育孵化,对于“出壳”的项目也要继续进行扶持培养,从而让项目在社会上做得更精更好、更强更大。我们提出的继续扶持,不仅仅是经费的扶持,也包括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以及社会传播、资源筹集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帮助志愿服务项目及其实施团队不断成长,发展壮大。


06

制度与体系相结合,构建志愿生态


我们看到各个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都制订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既有按照志愿服务促进中心要求制订的基本制度,也有按照省市部门要求制订的规范制度,还有针对项目进入、培育、输出等流程的具体制度等。总体而言,孵化基地的“制度上墙”“制度配套”等方面做得比较好。我们调查的时候,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制度体系,如何将制度建设作为促进项目培育和发展的同时,也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构建志愿服务生态提供支持。因为,志愿服务项目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仅仅从孵化基地的角度看,主要是项目的培育和发展,但是志愿服务项目要能够有效实施和不断发展,最终需要构建区域的志愿服务良好环境,促进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为此,孵化基地的项目制度系统,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包容的系统”“创新的系统”。也就是说,将孵化基地对项目培育的制度系统,与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市县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志愿服务环境营造的制度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我们在四川省成都市调查的时候发现,近年来成都市志愿服务组织稳定发展、志愿服务项目活跃多样,并且在城乡统筹发展、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志愿服务项目培育和发展、竞赛和扶持的时候,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社会生态、组织生态的建设紧密相连。既有成都市志愿服务培育基地、公益组织培育基地等系统培养和扶持,也有典型组织、示范组织的带动效应。如“爱有戏”志愿服务组织,从最初“一个人的剧场”是为社区、农村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进行演出、提供关爱;到获得党和政府的扶持,在多方面探索组织发展和项目拓展,成为志愿服务、社会工作、公益创业、专业支持、生态建设等综合性的社会组织,在社会创新领域作出积极的贡献。为此,孵化基地避免“闭门造车”的制度,制订“开门培育、协同发展、共建共享、完善体系”的制度,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07

培训与督导相结合,提升发展能力


孵化基地体现功能、发挥作用有效做法,就是开展培训、辅导、咨询、评估等,让志愿服务项目及其实施团队不断获得启迪,不断提升能力。目前,需要解决师资不足、效能不强两大问题。全国志愿服务研究和教育的专家学者、专业人才资源有限,特别是项目培育领域,最缺乏的是既有“理论前沿观点”也有“实践创新思维”的导师。有些专家的理论基础很好,但是培训内容按部就班、照搬照套,对志愿服务项目及其实施团队的启发不大、落实更难。有些志愿者骨干很有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介绍体会,缺乏提炼和升华,对志愿服务项目及其实施团队也缺少启迪。为此,要做好孵化基地的培训工作,全国层面要培养既有理论思维也有实践能力的导师队伍,也要鼓励省市自治区培养这种精干有力的导师队伍。虽然,孵化基地导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一定时间,不能操之过急,但是认真抓实抓好,用几年的实践打造有水平、受欢迎、能创新、善传播的导师队伍,对于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志愿服务项目专业督导的方式方法。项目专业督导就是安排志愿服务领域的专家学者、专业人才,对于典型项目、重点项目进行“陪伴式”“过程式”的督导,帮助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引导项目团队不断创新思维和充实项目,更好地发挥在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的专家学者、专业人才,以中山市、南海区、博罗县、乳源县等为试点,连续多年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督导,扶持和帮助一些项目发展和转型,成为发挥重要作用、受到社会重视的品牌项目。目前,社志会也在全国地方探索推广志愿服务项目专业督导的方式方法,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我们发现,有不少志愿服务项目,在参加竞赛评审的时候获得较多的辅导、扶持,有较大的进步;在孵化基地培育的时候也获得较多的辅导扶持,获得明显的提升。但是,这些项目在随后面向社会的实施和发展过程中,依然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也面临许多发展转型的挑战。因此,志愿服务项目及其实施团队就非常需要获得专业导师的跟踪督导、长期培育。我们如果做好这些典型项目、重点项目的长期督导,也能够积累经验、总结规律,提供其他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参考借鉴。

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建设,也带动一些市县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的探索建设。值此机会,我们从孵化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提供党政部门和志愿服务组织参考。这仅仅是初步的考虑,有不成熟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谭建光(1960年——),教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理事、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原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




END



※感谢阅读※

074531y9lkhj6w9lkk6l1k.png

编 辑:苏 敏

审 核:林锐斌

074531myudayiiu6me7ba9.png


074532x6ggj9wkdwz4kq97.png






074532vix971au917i9ss1.jpeg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社志会」,搜索「sgzyzcjh」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网站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3粉丝

5301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