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知识分享】社区营造:到底在营造什么?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4-4-18 07: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74732jnekmzqnk9eekedt.jpeg
什么是社区?回到最初的地方看看

我不知道未来的社区会是什么样子,不过我们可以从前人的记录中,再次认识一下最初的“社区”
我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从文字的演变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最初的“社区”样子。


074732m9vplx9xvn0n3mk0.png
从上图“社”字的演变,可以看出其中一些涵义:
最早,“社”就像地面上的一堆土,先民聚土成堆,以便祭拜滋生万物的土地神。到了战国时期,《中山王鼎》铭文“社”,左面的“示”,表示神主;右下一横,代表大地;右上“木”,代表在土上生长的万物。后来篆文省去右上“木”,并将原大地的指示符号“一”写成“土”。
由此可见,“社”有土地自然,文化信仰,社会关系等属性。
074733zqaa2kd5arss66at.png
可以看到上图“区”字的演变,最早的“区”表示有一个地方贮藏着物品。汉字简化时,将其中的“品”简化为“ㄨ”,“ㄨ”是简化记号,也像分隔区域的边界线。
由此可见,“区”有物品、空间、边界的意思。
“社”“区”合在一起,意思是生活在一个地方的居民,他们彼此与空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包含了人群、文化、土地、产物、景致等元素。
为什么要“社区营造”?不营造可以吗

之前我有个疑问:你营不营造的,社区它就在那里呀。它有自己的发展路径。为什么需要人去营造呢?不营造可以吗?
还有为什么叫“社区营造”,不叫“社区发展”呢。感觉“社区营造”侧重人在做主导,“社区发展”则是社区作为个体在发展。
如果我们跑去问村子里的老人,可能他会说,我不知道什么是“社区营造”,我就知道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这是我们的家。
在“社区”这个词还没出现的时候,我们一般把住的地方叫做“村落”或“城镇”。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城镇化进程加快,大家纷纷从村落走向城镇,于是很多新社区出现。
中文“社区”一词是中国社会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自英文community意译而来,从英文词根来看:com 共同 + mun 公共的 +ity 具备某种性质。
有意思的是community也有“社群”的意思,“社群”和“社区”在英文里是同一词。但是在中文里,这两个词有截然不同的含义。
结合上面的“社区”中英文演变历史来看,我们原来的“社区”(村落)概念更注重地域属性,有土地归属意识;而西方传入的“社区”概念更侧重功能属性,强调共同与公共的性质。
074733sjjvr1d6fv1wjo1d.jpeg
手绘作品1
村落与城镇新社区两者为何会有区别,还是回归到人类城镇化进程中看。大家从村落走出,离开故土,去到新的地方谋生,在那里安家,逐渐建设成新的社区。从村落到社区,有以下几个变化:
(1)文化的基础不同:由宗族文化变成多元文化
(2)生产资料有所侧重:由土地依赖的农耕生产转向工商业现代化的生产
(3)生活方式不一样:由同一性变成多异性
(4)人际关系的区别:由亲属关系变成陌生关系
(5)基础设施的区别:由自然而成变成配套建设
(6)建筑风格的变化:由横向开放变成纵向紧密
近年来, 我们越来越多提起“社区营造”,主要源于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城乡变迁,我们对于新建立的社区有着共同的期待与蓝图。
“社区营造”到底在营造什么


“社区营造”在维基百科里的定义: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这个过程即称为“社区营造”。
其中提到几个关键词:地理范围、居民、集体行动、生活议题、生活福祉、社会环境。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社区营造”的内容要素。
每个社区的缘起和资源都是不同的,“社区营造”的麻烦与挑战也在这里,需要从多维度着手,教条式的生搬硬套可能会造成闹剧。
日本的宫崎清教授指出“人文地产景”为社区营造五大议题。个人觉得为了方便理解,还可以加上一个维度“时间”。因为“人文地产景”五维成果的形成需要时间的演变与沉淀。
结合以上的分析,个人认为“社区营造”是社区在一个“时空场”发生的事情。
074733f3uutsfgzssknznj.png
可点击看大图
我们可以把“社区营造”分成三个阶段:社区的过去(溯源阶段)、现在(营造阶段)、未来(永续阶段)。
“社区营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全局的角度,我们只是站在一个点,或者某一个时刻去思考或行动,我们所做的工作可能会陷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
074734ly1400t1fo3cz3ws.png
首先,溯源阶段。俗话说,谋发展前,先要看看有多少“家底”。社区营造工作团队开始工作之前,可以从社区建立之初开始探索,当时这个社区建立的缘起、背景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流传下来什么文化、习俗?当前社区有什么资源?对该社区过往的重要事项进行逐一盘点,便于接下来的营造工作。
接下来,才到营造阶段。这是社区营造最重要,也是需要花时间的环节。可以参考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努力:
(1)人的营造
首先,工作团队要摸清社区居民的人口构成:常驻人口数量、男女比例、各年龄层比例、文化程度、信仰情况等。
同时需要了解社区长者的生活状态如何?青少年的成长情况如何?青壮年是否在这里安居乐业?这里弱势群体是否得到关顾?还有大家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度,大家的邻里关系如何?……
接着,工作团队针对居民的需求,可以开展直接服务或支持性的服务。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引导他们自我服务及反哺社区服务。
(2)文化的营造
村落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沉淀,一般以某一图腾、信仰,或者宗族文化作为基础,村民围绕着这个文化基础,开展工作及生活的各种活动,形成集体认同的文化共同体。
而在新建立的社区,社区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沉淀,也需要从本社区的实际情况中发掘。这也是营造工作团队的工作重点。
比如,H社区大多数居民是附近学校的教职工,有一批老师在这住了二十多年,他们退休之后,自行组建了一个“辅导孩子学习的志愿者队伍”,经常义务为社区的孩子补习。经过多番协商后,社区居委会决定在社区建立一个“社区学堂”,孩子们定期来到这里学习,也便于这批老师志愿者开展服务。
后来,居委会与社区营造团队梳理总结,一致认为“尊师重教”是本社区的文化,其他热心居民也纷纷响应,还准备成立社区教育促进会,定期募集资金,支持本社区的教育事业,弘扬“尊师重教”精神。

074734psk8gz1ngyluga59.jpeg
手绘作品2
(3)地理环境的营造
这个工作版块,有以下需要考虑的重点:本社区的地理环境布局是否因地制宜?是否基于“社区资产为本”的视角出发?社区环境在建设与改造的过程中,在地性特色是否得到保育与延续?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决策的过程中,是否征询居民的意见?是否可以通过参与式协商的方式,探讨出共识的方案。
(4)产业的营造
社区产业指的是在地产业与经济活动的集体经营,地产的创发与营销。即是该社区的居民是如何生产与营生的?是农耕生产?养殖生产?手工生产?还是从事文旅产业?
比如,某社区当地居民以种植、文旅作为主要产业。种植以笋类、菇类为主。村里有民宿,餐饮店,竹笋加工厂,农场,马场等。同时,生态旅游结合村内导赏及各种配套旅游线路设计,已逐渐成为社区居民另一项收入来源之一。
青壮年是社区营造的活力保障,他们留在社区可以营生,有收入,就可避免因外出打工而造成的人员流失。
(5)景致的营造
从文字演变史看,“社区”两字有土地与空间的属性。由此可见,实体景观或空间对于社区营造的重要性,居民以实体空间为载体而展开的活动,自然而有力量。
在我们记忆中有这么一幅美好景象,村头有一个大榕树,大榕树旁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傍晚时分,乡亲三三两两聚在榕树底下乘凉,打牌,聊家常……
由于现代社区的居家生活空间较小,具有相对的私密性与排外性。因此,社区需要建造适合大家集体参与的公共空间,比如活动中心、图书馆、游乐场所等等。也有社区在探索,建造社区食堂、社区咖啡馆等个性化公共空间,以缓解大家大规模聚餐,亲友聚会的便利需求。


074734c6dcelwhgmaforr6.png
(6)时间的营造
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良好的邻里关系,需要时间的沉淀。这个时间是指大家一起经历的时间。
“造节”,是人们短时间内互动与聚集的有效方式。比如泼水节,火把节。淘宝为了全球购物欢聚,活生生创造了一个“双11”购物节。
村落会有重要的节日庆典活动,村民们都约定在那一天放下手里的活儿,出来参与活动,大家便有了彼此了解与交流的时间。
还好,有些现代社区也有所行动,比如在中秋节、元旦等传统节日,举办社区游园活动。如果创办本社区独有的节日,大家的归属性与凝聚力可能更强,比如,社区清洁日,社区庆典日等。
这些节日就像时间发条上的密码箱,它为我们保留很多记忆,可能是一些仪式,一个画面,一种味道,或者一段旋律……当这个日子再次来临时,这些东西也会如约而至,让我们可以重拾共同生活的美好。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比邻美居智慧社区」,搜索「gh_9a96ff2d1819」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074735shazik0tak3loh0q.png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网站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32粉丝

4967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