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倾听,在记录,在陪伴。
齐众心,集众力,汇众爱。
新快报天天公益开版13年,持续关注困难群体,聚焦社会问题,以慈善救助为主线,共计推出万余篇公益报道,惠及数万名困难群众,以及未能详细计数的关联人群。
星光莫问。13年,像黄明贵、谢海英一样的普通读者,跟随天天公益的脚步,由受至施,走过从“求助”到“助人”的路程;“金话筒”“名大状”“道德楷模”“中国好人”……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聚于天天公益这个阵地,并肩擎旗,共襄善美。
时光不负。13年,天天公益不断回应重症患者的诉求,以坚定的善意和担当,为广州公众奉献爱心、扶危助困助力、呐喊。
13周岁的天天公益正值豆蔻华年。新起点和新征程,正在脚下。我们将分两期报道,请13位公益伙伴代表万千同行者,讲述他们与天天公益的温暖故事。
为善而生,守善如初——这是新快报天天公益和我们的伙伴们不变的初心。
●深圳德义爱心促进会1743救助中心、广州助医爱心小家志愿者,清远英德市大病救助志愿服务队队长黄明贵
●深圳德义爱心促进会1743救助中心、广州助医爱心小家志愿者,清远英德市大病救助志愿服务队队长黄明贵
“能成为今天的我,要感恩天天公益”
黄明贵长期来往于清远、广州两地,为患者家庭与医院打交道,帮助众多地贫患者家庭,给予迷茫的患者家庭助医指引。
“能成为今天的我,要感恩新快报天天公益。”他露出招牌式的笑容。
2014年1月,黄明贵以“温暖573号”求助家长的身份出现在新快报天天公益版面。当时他的状态唯有用“焦虑”二字来形容——9岁的儿子纯仔身患重型地贫,只有进行骨髓移植手术才能让纯仔获得新生。30万元的治疗费,以及所在工厂倒闭,都给黄明贵带来巨大压力。当年2月,新快报天天公益刊登了黄明贵父子盼望“脱贫”的诉求,获得读者关注。截至当年12月,黄明贵共获得28万元捐赠,纯仔的治疗费有了着落。后来,纯仔手术顺利,治愈重型地贫。
黄明贵决定回报社会,让爱心传递下去。他成为了德义基金会的志愿者,从此与新快报一起,挽救更多血液病儿童。每当黄明贵遇到极度困难的血液病患儿家庭,就及时通知天天公益的记者,通过新快报记者走访,如实报道求助家庭的困难,合力链接救助资源。
●广东省残疾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广东省无障碍促进会会长麦思明
●广东省残疾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广东省无障碍促进会会长麦思明
“我们与爱相随、与善为伴,共同成长”
广东省残疾人公益基金会是2012年3月5日经广东省民政厅同意设立的公募慈善组织,秉承“弘扬人道,奉献爱心,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致力于为残疾人以及其他困难群体扶贫解困,为构建和谐社会、幸福广东作贡献。基金会成立之初,便与率先全国开创公益慈善专版的新快报成为亲密伙伴。
在天天公益平台,广东省残疾人公益基金会全力推动一系列助困、助行、助听、助学、助明等公益项目被及时报道、推介,让残障人士尤其是困难家庭及时了解宝贵的信息,顺利获得所需资助。
“能作为新快报天天公益的合作伙伴,非常荣幸。”麦思明说,天天公益始终高度关注残障人士的工作和生活,与广东省残疾人公益基金会紧密协作,推出了一系列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为残障人士解决现实困难,弘扬正能量,给他们带来生命的尊严和社会认可,“通过这些报道,社会公众对这个群体有了更多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多地关爱支持他们、鼓励他们”。
“年纪”相仿的广东省残疾人公益基金会和新快报天天公益携手十余年,如今正如朝阳,蓬勃向上。麦思明说,我们都将与爱相随、与善为伴,共同成长。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创始人、老会长王颂汤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创始人、老会长王颂汤
“需要更多人加入,才能带来更多改变”
2016年,在持续资助天天公益版报道的多个温暖个案后,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与新快报社签订合作协议,设立“天天公益专项基金”,深度合作开展扶贫济困、医疗救助、教育促进、社区融合、应急救灾等慈善公益活动。牵手7年,天天公益与恤孤助学会精诚合作,共同募资逾2000万元,救助重症贫童1000多名,他们当中大多是身染血癌、地贫、恶瘤等重症的孩子,曾在亲人的哭泣声中面临生死诀别,但因天天公益的报道和恤孤助学会的雪中送炭,孩子们与爱心人士结缘,等来星光,走向希望。
“王爷爷获奖,我很开心!”曾经的地贫女孩小珍今年已16岁,9月5日中华慈善日当天,在得知老会长王爷爷获颁民政部“慈善楷模”奖项后,她欢呼雀跃。小珍与王爷爷有着“生死之交”,11年前,因为筹不齐治疗费,小珍身处险境。看到天天公益的报道,王颂汤带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爱前往病房探望,并送去“救命钱”。“安心治疗,身体康复后要好好学习。”病床前王会长的暖心安慰,小珍铭刻在心。
“我有做到,现在我的成绩能排到全班前十名。”小女孩笑着说。
深耕公益慈善领域的恤孤助学会与天天公益携手比肩,坚持每年共同举办“爱心团年饭”“许愿瓶行动”“寻亲圆梦”等公益活动,累计受益人数逾万人。
“我们需要更多人加入,才能带来更多改变。”这是老会长对慈善公益事业的期许。
●广州尚丙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尚丙辉
●广州尚丙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尚丙辉
“爱心和希望推动我们与天天公益合作至今”
尚丙辉曾荣获“广东省道德模范”“广东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年过五旬的尚丙辉在广州市天河区经营着一家废品收购站,10多年来帮助过许多流浪人员、残疾人、孤寡老人、孤儿。这位“广东省道德模范”从安徽来广州务工多年,热心扶困济弱,至今坚持行善。
2017年,尚丙辉与新快报天天公益结缘,共同致力于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新快报通过宣传报道和筹集善款参与工作室的救助工作,给更多流浪乞讨人员温暖和帮助,让他们重返家园,回归正常生活。同时,新快报多次报道发生在工作室的故事,弘扬“好人”力量和志愿精神。
尚丙辉对天天公益有许多温暖记忆。“你们帮助过的流浪人士太多了!其中一个来自茂名的小伙子因病无法直立行走,只能匍匐前行。他通过天天公益筹集善款进行了手术。经过一两年的治疗,小伙子从趴着走到能够直立行走,再到成功建立自己的事业,生活变得幸福美好。”尚丙辉说。
又比如,每年岁末,新快报天天公益总会向尚丙辉工作室发出邀请,请他组织受助的流浪孤寡困难老人参与报社举办的“爱心团年饭”活动,让每逢佳节茕茕孑立的流浪者感受热闹的过节气氛,以及社会大爱。“多年合作的经历都让我难以忘怀,也正是爱心和希望的力量推动着我们与新快报天天公益合作至今。”尚丙辉说。
●宝贝回家寻子网广东志愿者“燕子”
●宝贝回家寻子网广东志愿者“燕子”
“新快报天天公益的支持让爱有回声”
燕子跟新快报天天公益相识相交已10年。“多年来,我们的寻亲工作得到新快报社的支持和关注。通过新快报报道,我们得到了相关寻亲家庭的信息和线索。”燕子记得与新快报天天公益的每一次携手,特别是为余水华寻亲的故事。
当年,余水华在宝贝回家网站上登记了寻亲信息,10个省的志愿者相继帮他“大海捞亲”,但遍寻不遇。2015年,燕子找到天天公益帮忙,记者随后采写了题为《5岁与父亲在广州火车站走散 20年后他仍在找父母》的报道,在2016年中秋寻亲圆梦行动中重点跟进余水华寻亲进展。“新快报记者与志愿者们一样不言放弃,让人感动。”燕子说。
苍天不负有心人,2021年7月7日,余水华找到了他的家人。
新快报还陆续关注了黎俊杰、杨盼盼、陈进军、王香兰、罗妙泉等数十个失踪孩子的个案。特别是2021年2月,天天公益报道了寻子妈妈杨素慧患癌症去世5年,志愿者一直坚持寻找孩子的故事。在警方以及各界人士的帮助下,这个孩子已经找到了亲人,去年回到亲人身边,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我们为这个癌症妈妈寻亲许多年,是新快报天天公益的支持让爱有回声。不仅这样,还激起了许多寻找子女多年无果的家庭的斗志,点燃了他们的希望。”燕子说。
燕子回忆称:“报道刊登后没多久,我在许多家长的要求下,带着他们去到新快报社,找到了天天公益报道团队的3名记者。她们细心记录家长们的故事,并写成新闻报道进行传播。正因为有了媒体关注,家长们一直坚定地等待。我相信,总有一天,家长们能等到他们的孩子。”
●满天星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梁海光
●满天星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梁海光
“公益项目要‘出圈’就要提高知名度”
他曾是一名寒门学子,在爱心助学资助下考上名牌大学,随后在公益慈善之路上坚定前行,最终实现创业成功。梁海光就是这样将公益慈善理念传播开的。
2012年,大学毕业没多久的梁海光创办了满天星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满天星公益”),专注乡村儿童阅读推广,他将机构使命定位为“提高乡村儿童阅读品质”。
2015年,满天星的“星囊阅读包”装载着优质童书,由志愿者带到广东农村派发,梁海光与天天公益也因此结缘。“天天公益记者通过满天星微博关注到星囊计划,约了我做采访。”梁海光说,公益项目要“出圈”,就要提高知名度。“我们在广州市少儿图书馆面谈,面对新快报记者列出的一整页采访提纲聊了两个多小时。我和伙伴们表达了满天星的公益理念,讲述了项目故事,还畅谈创办乡村儿童阅读推广项目的初衷和感想。后来,新快报用了两个版进行报道。作为当时‘星光’微弱、尚未打开知名度的公益项目,得到媒体报道和肯定,那一刻特别受到鼓舞。我们团队都立志坚持自己的理想,肩负努力、高质量建设农村儿童阅读条件的公益使命”。
自此以后,新快报天天公益与满天星公益建立起密切联系,成为公益路上的伙伴。后来,满天星公益的阅读推广项目越来越精彩,推出童书乐捐计划、阅动羊城徒步公益、爱心义卖等品牌项目,不断创新,这些公益项目亦通过天天公益跟进报道,让更多人关注到乡村儿童阅读推广工作。“公益人创业不易,满天星11岁了,我们和13岁的新快报天天公益一样,都迈向花样年华。我希望代表满天星公益对新快报天天公益版面发出祝福。”梁海光说。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晓辉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晓辉
“我们的目光不曾从困境儿童身上移开”
10多年来,晓叔一直致力于推动山区公益游助学和关爱社区困境儿童,而新快报天天公益也一直对此进行持续、有计划的报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不仅如此,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也一直参与和支持新快报社组织举办的“爱心团年饭”等公益活动,多方合力共筑爱心长城。
新快报天天公益对齐志社工的报道,令更多人了解到公益形式的多样性,并参与其中。“我们的目光都不曾从困境儿童身上移开。”晓叔说,新快报的多个品牌公益活动都将困境儿童列入服务对象之一,而齐志社工也不遗余力地支持活动,让点滴温暖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
谈及公益初心,晓叔说,2008年的一场雪灾,让他看到全社会涌现出来的互帮互助精神,并深感震撼。“我也想成为那样(乐于助人)的人。”他说,2010年亚运会期间,他关掉了自己开的店,走上公益之路。每次做志愿服务,晓叔都带上自己的女儿,把这当作常规的亲子相处模式,认为“这既能让孩子从小培养爱心、拓展视野和交际能力,也让我们父女关系更融洽”,这是他坚守公益的“私心”。
通过不断历练和实践,晓叔强大了自己,累积了资源,更坚定了从事公益事业的决心。2014年2月,晓叔注册成立了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要开展山区公益游、乡村儿童阅读等公益项目。
●广州市荔湾区萤火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冯绮霞
●广州市荔湾区萤火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冯绮霞
“被认可被感动被回应,就是最大的收获”
从2016年开始,新快报天天公益就与广州市荔湾区萤火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萤火虫)结缘,报道了他们在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七境村建设慈善农园的事。此后每一年,天天公益都会和萤火虫携手,组织来自广州市中心的家庭前往七境村,与那里的留守儿童开展互助活动。
作为萤火虫的总干事,冯绮霞总是戏称自己为“总干事情的人”。从2009年开始做志愿者到2012年萤火虫成立,再到如今,冯绮霞从事公益事业已14年,几乎是全年无休。她总结称,这14年就是一句话:“快乐做义工、做快乐的义工。”
从慈善农园、幸福小屋到长者饭堂,再到以远程指导的方式将帮扶模式复制到更多的偏远山村,为那里的困难群体提供更为专业的社会服务,冯绮霞对活动策划、项目统筹、入户探访等事无巨细全都管。“下班或者周末,萤火虫的微信公众号就是我在管理的,只要有事情沟通,不管多晚,我都会回复。”冯绮霞说,正是这份执著和热心,为她赢得最珍贵的礼物——口碑。
“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隔了两个月去探访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她一见我就向同行探访的领导夸我,让他们给我‘涨工资’,这种温暖又热心可爱的回应,让我特别感动。这说明,他们很认可我。”冯绮霞说,“被认可、被感动、被回应是自己风雨无阻从事14年公益事业最大的收获。”也是支持着她继续前行的动力所在。
●茂名市名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众筹部长、广州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现为广州市志愿者协会)“广州市第六届义工之星”、茂名市义工协会电白分会“爱心大使”谢海英
●茂名市名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众筹部长、广州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现为广州市志愿者协会)“广州市第六届义工之星”、茂名市义工协会电白分会“爱心大使”谢海英
“感恩苦难,让我遇到最好的人”
外甥女慧茹确诊患了重型地中海贫血那年,谢海英还是茂名市电白区那霍镇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当时,当地医生劝她放弃7个月大的女婴,她不甘心,想尽一切办法联系媒体求助。
那一年是新快报天天公益开版的第二年。“感恩苦难,让我遇到最好的人。”海英回忆,她回家后四处搜罗,将能查到的本地及广州的媒体报料电话打了个遍,但皆无回应,最后只剩下新快报天天公益的求助热线还没打。“不要哭,你慢慢说,有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电话另一端记者的回应,让她看到曙光。
2012年3月,在新快报记者的指引下,海英姐妹抱着孩子、背着行李来到广州租房住下。当年3月27日,新快报A14版的一篇求助报道,为陷入困境的她们辟出一条生路。
“我们得到全国几百个爱心妈妈的长期关注,她们共同陪伴慧茹完成移植手术。”海英说。
这一路,海英认识了很多病友,相互扶持抱团取暖;这一路,她自助助人,从被照亮到照亮他人,通过新快报天天公益为10多名重症贫童奔走求援,让孩子们相继获得新生;这一路,农妇海英完美蜕变,成为“爱心大使”“最美志愿者”……而今,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海英,又化身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每天忙碌在田间地头,为乡亲们售卖农特产品。
12年的温暖交集,海英注视着新快报天天公益成长,天天公益也注视着她在公益路上的坚定步履。
●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理事、广州市地贫家长互助会会长何淑娟
●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理事、广州市地贫家长互助会会长何淑娟
“这一路,我们一起陪伴守护地贫孩子”
从2012年开始,新快报天天公益联合地贫家长会发起首届“爱心团年饭”和“许愿瓶行动”,至今已经历12个年头。截至目前,“许愿瓶行动”共帮助300多名地贫患儿实现了微心愿,约2400个地贫家庭和社区困难家庭在“爱心团年饭”活动中感受到新年的温暖和快乐。
天天公益和何淑娟(娟姐)的相识可以回溯到2012年,甚至更早。“这一路,我们一起陪伴和守护地贫孩子。”她说,在天天公益关注到“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群体时,她已成为那个为他们“出头”的“大家长”,不遗余力地为地贫患儿筹钱和实现心愿、宣传地贫防治知识。
无论是“爱心团年饭”“许愿瓶活动”,还是“六一欢乐童行”,只要有机会,娟姐总会站出来,让地贫患儿有机会站在公众面前,让“地中海贫血”这个名词一次又一次出现,从而阻止更多悲剧的发生。事实上,娟姐是一名重型地贫患儿的单亲母亲,她的女儿莉莉曾被医生诊断活不过20岁。在娟姐的不懈努力下,莉莉今年已经32岁了。
如今,为了让女儿每隔半个月能输上血,娟姐经常带着她往返广州和深圳,每个月2800元的退休金,一次就要花掉一大半。生活的困苦没有磨灭娟姐对生活的热爱,她不仅拼尽全力独自抚养女儿长大,还担任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理事、广州市地贫家长互助会会长等,把对女儿的爱延伸到为整个广东地贫患儿群体服务,始终奔赴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四处演讲、举办活动,为的就是传播地贫的防治知识,也为地贫家庭筹集善款达数百万元,给上百个家庭带去了希望。她则被评为“中国好人”,也被地贫患儿亲切地称为“地贫妈妈”。
●媒体人、母乳爱公益发起人、广州市妇联兼职副主席徐靓
●媒体人、母乳爱公益发起人、广州市妇联兼职副主席徐靓
“我从一起采访的同行变成了受访对象”
徐靓是广东广播电视台知名主持人。同时,她是广州市海珠区母乳爱公益服务中心发起人、广州市妇联兼职副主席。
徐靓认为,她与新快报天天公益记者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新闻圈里,参加许多采访时与天天公益记者碰面。后来自己当了妈妈,关注到母乳喂养以及母乳对重症新生儿的重要作用,就创办了‘母乳爱志愿服务队’。从那时开始,我从一起采访的同行,变成了接受天天公益采访的受访者。”
2013年5月20日,徐靓成为广东母乳库捐赠者第一人,得到包括天天公益在内的诸多媒体关注。
“记得当时是天天公益记者李斯璐来我们家采访,她也是个孕妈,整个过程中我尽量向她科普,讲母乳喂养的好处,希望她可以母乳喂养尽量久一点。”徐靓说,她做了妈妈后一直感到有使命感,希望更多女性知道母乳喂养的好处。而天天公益的专访,将她的理念通过生动的故事、权威数据等全面传播。“不光让公益人的努力、公益项目的成效被看见,天天公益还像‘家’一样聚拢了公益人的慈善精神,并向社会大众传播,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希望版面能一如既往坚持办下去”。
徐靓很重视与天天公益的联动。她笑言,“母乳爱”满10岁了,以前举办许多活动都邀请新快报参与,从“母乳喂养快闪”、母乳喂养“万里行”、广州“哺乳室”建设,到如今的“小脚丫打卡儿童友好城市”,新快报与徐靓的公益团队并行,以妈妈、儿童的视角,为慈善之城建设、无障碍城市建设发声。
徐靓曾为新快报“爱心团年饭”当过主持人。“这是一个很感人的体验,活动中见到公益圈的伙伴们,特别亲切,也从‘爱心团年饭’吸取了公益项目的运营经验。”徐靓说。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律协未保委主任郑子殷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律协未保委主任郑子殷
“天天公益是很多机构志同道合的伙伴”
他是新快报“爱心团年饭”活动的“义务主持人”,连续10年,不曾缺席;他是新快报天天公益的“专属律师”,遇有法律问题,从不吝专业剖析;他还是广州市海珠区碧心公益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碧心公益)理事长,与天天公益一起长期关注重症儿童救助。2012年,他与包括新快报天天公益在内的一众公益人士集思广益,发起至今仍被无数人铭记的“全城义剪”,为身患白血病的女孩碧心筹集了足够的医疗费用,“全城义剪”成为广州的温暖回忆。虽然小碧心最终离我们而去,但是这份爱被传递——碧心公益成立了,它让更多重症孩子病有所治,生命更有尊严。
11年,郑子殷带领碧心公益创立“童心同行”“会讲故事的病房”“彩绘病房”“童享阅读”“童享节日”“童愿成真”“听见童心”等志愿服务项目,一个个温暖的故事被新快报天天公益版讲述,让人间真情大爱温暖一座城。
“来自于四面八方的有心人汇聚在公益之路上,(带头人)除了要有感召力,还需要理性的整合力和胜任力。”郑子殷对白血病大学生小科的救助印象深刻,并深感践行公益之“合力”可以创造奇迹。
热爱弹唱的河源大学生小科,2011年毕业后找到心仪的工作,次年春天却不幸检出急性白血病,昂贵的治疗费用将他困在广州市石牌村一间小小的出租屋内,闻讯赶来的妈妈只能靠打散工和拾荒维持母子俩的生计。天天公益报道此事后,以郑子殷、王厚明为首的众多爱心人士和公益机构迅速行动,于当年3月3日为他举办“因爱而唱,有你更响”圆梦音乐会,助小科筹齐治疗费并顺利完成骨髓移植手术。如今,返乡创业的小科是村里年轻人的“圆心”,他们一起筹划乡村振兴的活动,帮助乡亲们卖土特产品,满怀热情共奔致富之路。
不仅对碧心、小科,郑子殷对每一次法律援助、每一次医疗救助都是全力以赴。
“志同道合,携手同进。”郑子殷说,天天公益是很多公益机构志同道合的伙伴,善城广州的每一位公益人、每一个公益机构、每一家爱心企业,都可以为广州公益圈助力。
●广州市小家公益服务中心创始人罗典
●广州市小家公益服务中心创始人罗典
“‘爱心盆菜’盛满了孩子们的期待”
作为一名有着13年“工龄”的社工,在公益圈被称为“乐儿”的罗典,在2014年发起了“广州小家”项目,为来穗就医的外地家庭提供就医期间的院外住所和相关资源。而此时,开版已经3年的新快报天天公益,其中最重要的“大病救助”项目就是为重症患儿困难家庭提供报道平台和帮扶资源。有着共同的服务对象,新快报天天公益和“广州小家”一直以来都在开展深度且长期的合作,为有需要的家庭持续提供暖心的援助。
“目前,广州共有12处‘广州小家’的住房,为患儿家庭提供干净卫生的居住环境、基础生活设施与物资,以及心理关怀、家庭支援、生命教育、资源链接等公益服务,帮助患儿顺利完成治疗,助力患儿家庭渡过难关。”罗典说,之所以发起“广州小家”,是希望“小家”能用一种更温暖更直接的方式,陪伴患儿家庭走过最艰难的岁月。
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天天公益还和“广州小家”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近3年来的“爱心团年饭”活动中,天天公益特派专职快递员,将代表新年团聚与喜庆的盆菜送到了“广州小家”,并通过现场烹饪的方式,和滞留在穗就医无法返乡过年的病童家庭共享欢聚时刻。“每年春节前的‘爱心盆菜’盛满了孩子们的期待,给了他们最大的支持和力量,鼓励他们勇敢走下去。”罗典说,“小家”也是一样,他们所有的一切努力都是希望传递爱和能量,为不幸患病的儿童带去更多生的希望。
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来源:https://www.xkb.com.cn/articleDetail/248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