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心理学的小伙伴们,可能会想:“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自我、本我、超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稳住、稳住,小伙伴们不要起飞。
且听我慢慢道来。其实,自我、本我、超我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由先天本能、基本欲望组成,是贮存心理能量的地方;它寻求直接地和立即地满足需要,只受 “快乐原则” 支配。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比如:婴儿对这个世界并不了解,饿了就要哭,需要食物满足。他们不开心就要哭,并不能考虑到父母是否已经休息了。
“自我” 处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由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是现实化了的本能;“自我”需要满足“本我”的需要,但是同时还要受到“超我”的监督。它会站在现实的角度上,适度满足本我的一些需要,同时避免违背一些道德准则。因此“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其主要起到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矛盾的作用。比如:我们感到饥饿,就会选择去买食物。不会哭闹,也不会抢食物。
“超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它是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内化的结果;它抑制“本我”的冲动,并对“自我”进行监督和约束;其受“道德原则”支配,追求一种完善的境界。比如:战士将最后的食物留给了战友。电影《八佰》中,军人们舍弃生命,拿起炸药包跳下楼。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都是啥?”
小场面,稳住。大家来看看图片
这张图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这些高大上的心理学名词都出现了。
会不会有小伙伴觉得“大冬天让我看冰山,真是丧心病狂。”
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自我”是个倒霉鬼、受气包,既要满足本我,还要天天被超我监督。它的工作是真的难做呀,可真是出力不讨好。但是它的这份工作,如果做不好,某人在生活中就会倒大霉。
“本我”受“自我”和 “超我”的控制,“自我”在个体欲望满足过程中起中介和协调作用。但是,“自我”很难既满足“本我”和“超我”的要求,又符合现实原则,必然会遇到一些挫折。为了减轻恐惧、焦虑、紧张等心理压力,使机体免受损失,个体就用投射作用、升华作用、文饰作用、自居作用、压抑作用等行为方式来应付挫折,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小伙伴有没有很熟悉“心理防御机制”这个名词,没错没错这就是我之前在文章中介绍过的。投射测验、酸葡萄和甜柠檬效应,就是其中两种不同的心理测验。
之前只是介绍了“心理防御机制”的定义,它的来源就是这个人格结构理论。
我们来回答一下,文章标题的问题。到底那个人是我呢?
“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相互作用,达到某种平衡或者不平衡的状态,就形成了生活中的我们。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洛阳阳光心理」,搜索「yangguangxinli995」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