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是非常纤细而敏感的,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青春期孩子的阶段特点,他们既幼稚又成熟,身心都处在激烈动荡的时刻,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会有许许多多的孩子有着各种各样的身心烦恼。他们对情绪敏感,容易被各种情绪所困扰——尤其一些负面情绪,比如来自家庭的几句重话、学校的训斥、又或者是同龄人的嘲笑,加上心理活动的闭锁性(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小秘密),
他们很容易在自我的世界钻牛角尖,在没有正常的引导与疏解下,他们很容易走入极端,做出一些难以挽回的举动。 我是不是很笨,其他同学好像都学懂了,只有我不会......
这些言语并不会安慰到孩子,即使是放在成年人身上,需求安慰者也不会觉得这是安慰,只会让孩子知道:啊,这个人并不愿意也不能帮我。从而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有些话语还会将错归结于孩子自己身上,进一步给孩子造成伤害。
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避讳又极端的逃避方式,也许他们认为他们对于这些极端行为有着足够多的认知,也知道这种方式的后果,但是他们无法判断自己能否承受这种后果,也不清楚此时也许是情绪的冲动。让孩子正确地认识生与死。
大多数孩子小时候对于生死是有认知的,但是他们的认知很模糊,有些认为死亡就是消失、就是睡觉。
在他们的概念里,死亡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所以这种印象就会停留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即使随着年龄的成长、认知的丰富也无法摆脱对死亡的轻视。 育儿专家张雪峰说过这样一段话:
“生命教育应当尽早地进行,让孩子正确地直面死亡,懂得生死的含义之后,才懂得对世间万物的珍惜。”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人文主义心理学派提出来的,它的本意是指咨询者以积极态度看待来访者,不对其作出价值评判,对来访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光明面给予有选择的关注,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促使来访者发生积极变化。对孩子也是同理,去关注孩子,不要一开始就指责他们,有些家长会抱怨自己的孩子无论出什么事情都不会和家里说,也许有些孩子之前是想说的,但后面被打断与指责了,于是他们选择封闭不说。对于那些缺乏自尊,或被困难所困扰的孩子,积极关注能够帮助他们全面地认识自己自己和自己处境,看到自己长处和优势,看到光明的一面和未来的希望,从而树立信心,不再压抑。
这是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下一步,青春期孩子时常觉得不被理解,会觉得自己孤独,似乎自己与全世界为敌。
这种想法对于成年人来说也许是一种“中二”的想法,但是对于正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确确实实的感受,他们想要被理解。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当孩子倾诉时以“我理解、我清楚。”认同孩子开始,引导孩子说出苦闷,接纳孩子独特的想法,再带他分析原因,引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当然不管是无条件积极关注还是理解与接纳,并不意味着溺爱孩子,并不是所有行为都能被接纳,当然他们做错一些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引导,而不是让他一错再错。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青少年心理成长服务中心」,搜索「gh_230c5654b440」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