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从妈妈温暖的子宫里来到人世间,会面对各种陌生: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手臂触碰、包裹自己。第一声啼哭,是面对陌生的恐惧的情绪流动,是天然的情感表达。是和这个世界的第一个连接。我想这是每一个人最原初的人生经历。情绪是紧随身体来到人世的重要组成。渐渐地,当孩子会笑了,他们还会哭,他们虽不会说,但哭声有了丰富的内涵。除了最初的恐惧,还有快乐、悲伤与愤怒。当然,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中,快乐是最易被理解,也最受欢迎的。毕竟一个快乐的小宝贝会唤醒成人内在的爱,会让疲惫的父母得到放松与安慰。至于恐惧、悲伤、愤怒,从对周遭环境和人的影响来说,愤怒也许是最难的一种。毕竟,当宝贝深陷无厘头的情绪,愤怒制造的情境是最容易让成人难堪与失控的。那么,愤怒是怎么来的,作为成人又该如何帮助爱愤怒的小宝贝呢?平和的成人VS愤怒的孩子一位妈妈描述,1岁多的宝宝经常在餐椅上吃饭时扔东西,有一次竟将餐椅上所有东西扔得所剩无几。爸爸起身要揍孩子。场面一时热闹非凡。我想这场景在家中是极为常见的,只不过内容、形式、场景诸多不同。很明显,孩子的表现是因为有了愤怒的情绪。那10几个月大的娃娃吃饭时愤怒什么呢?如果将镜头拉进孩子成长的视角,也许作为成人会理解当下孩子反应的。1岁左右开始训练孩子自己吃饭。最为顺利的场面是,孩子张嘴被喂几口后,给他一次机会,让他自己把手里盛着饭的勺子放进嘴巴中。如果大人因为有事,想尽快结束吃饭,不能像以往一样地允许他们按自己的节奏吃饭。换句话说,宝贝们想要把勺子放进嘴里的机会被剥夺。他们会愤怒。尽管他们有时像模像样地把勺子放进嘴里,饭也并没有放进嘴里多少,基本都撒在勺子往嘴巴运输的“路上”了,然而这个过程对他们却是重要而宝贵的。这也解释了宝贝刚开始动手吃饭时,吃顿饭像打仗一样,时间、战线都长,而且成人“打扫战场”也蛮吃力。但孩子的心情是愉悦的。他们的笑容也许是回馈成人最好的良药。特别是当带着宝贝出去,听到别人夸赞自家孩子吃饭吃得好时,成就感爆棚。毕竟,对于6岁前的孩子而言,吃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如果在吃饭中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的情绪。比如吃饭时孩子链接到父母,尤其是母亲内在的不满、紧张、愤怒的情绪时,孩子会发作。因为3岁前,孩子与妈妈是完全在一起的。心理学上叫“共生”。这在告诉我们,当成人处理孩子的愤怒时,父母的内在要平和。否则,就会在处理孩子的愤怒时,制造并升级愤怒。可见由吃饭扔碗这一小事中不难得知。孩子的愤怒,在吃喝睡觉等这些基本生物需求被满足的情况下,极有可能是内在的感受和需求未被满足,或成人内在有未被消化和理解的情绪,经由孩子接收由孩子替代父母表达。因此,3岁前父母越平和地养育,越能理解、抱持、涵容孩子的愤怒。 帮助孩子认知和理解愤怒一个2岁左右的宝妈讲,儿子经常为累高积木发脾气,一次被从出差回来的爸爸遇见,看到孩子边哭闹边将积木扔得到处、叮当作响。爸爸气不过要揍孩子。还埋怨妈妈“都是你惯的”。然而,积木没搭好孩子多数都会发脾气愤怒的,为什么?当逐渐长大,在他们内在就有一个自己理想的样子,比如积木要搭几层,电梯的钮要自己按,门禁卡要自己刷。当积木搭不好,纽没按到,他们就会有情绪反应。这是成长经历。由此他们开始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力量。当孩子搭积木时,他们想搭一个理想的样子不能。挫败感袭来将他们淹没,哭闹上演。当成人理解这一切,比如蹲下去,在他的高峰情绪值降下来一些时,温和地说:宝贝是不是想搭一个城堡,可搭着搭着就塌了,宝宝又生气、又难过。一句话有对孩子想法的解读想搭一个积木城堡。有对孩子现状的表述——搭着搭着就塌了。有对孩子内在情绪的看见——生气、难过。当然,接下来还要说,妈妈陪着你。这是对孩子情绪的接纳。此时,孩子可能会哭得更厉害,因为他们的内在有了一个体验,噢,原来这种感受叫“生气”、“难过”。终于知道这是什么了。一定要痛快地哭一下,有可能把以前积压的都哭出来。毕竟这么久了,才知道这是什么。难道不应该好好地“喜极而泣”一下吗?对儿童而言,挫败感无刻不在,当其袭来又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对孩子是非常痛苦的事,被强烈情绪淹没的一刻,他们会感觉自己要消失了,这是多可怕的一件事。在那个当下,孩子的第一反应极有可能是恐惧。恐惧过后是挫败,是无力达到自己期待样子的愤怒和悲伤。而理清这一切,不在儿童,在成人。确切地说,儿童想要将内在复杂的情感梳理清楚。需要成人的帮助,成人的看见和理解。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下, 也许成人自己都不知道、甚至害怕、不接纳坏情绪,也无法理性地帮助孩子认知情绪。成人自己内在的情绪厘得越清,越能帮助孩子认知和理解情绪。陌生的感受,孩子是很难耐受的,当一个情绪体验到来,有一个名字来命名,那些情绪就不是怪兽了。也就没那么可怕了。那些混乱得像团雾一样的东西,就会在孩子的内在逐渐清晰、立体起来。而愤怒往往是诸多情绪中最外沿的一个,所有无法识别的情绪都可以用愤怒呈现,情绪逐渐被厘清,也是愤怒逐渐消减和被驾驭的过程。当然,复杂的情绪转化、消减需要过程。也因此,在面对孩子愤怒最高值过后,将其内在的想法、 感受读取过后,也许会有忽高忽低的哭泣的过程,而父母越平和安静地陪伴,孩子对情绪的体验越熟悉。经历负面情绪充分流淌过后,喜剧收场的可能越大。今后驾驭愤怒等情绪的能力越强。 驾驭愤怒愤怒是最外层的情绪,当内在的情绪感受不清晰时,所有的情绪,都可能经由愤怒来表达。总结一下,我们也就有了应对愤怒的小步骤。3. 在情境中,感受孩子内在想法及愤怒等情绪感受。6. 愤怒往往是包裹在所有情绪的最外层,情绪识别得越清晰,愤怒值越容易降低。内在的愤怒等负面情绪越只有被看到,才有被驾驭和转化的可能。我们无法让一个人在高速行驶时急转弯,那样只会令车子散架。面对愤怒等负面情绪也是一样,按着它的轨道缓慢平滑的转变,对其有了更多的理解和看见,负面情绪的安全着陆才有更多可能。在人类进化史上,恐惧,愤怒这些基本情绪是保有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机和力量。人类进化到今天,愤怒依然有作用。愤怒是推开,是对边界的维护,是人类遇到重大危险时瞬间启动原始自我保护的有效办法。如果当一个儿童愤怒时,你向他的情绪共生,甚至想动手打他。很抱歉地告诉你,在你面前的儿童几岁,你的内在就只有几岁。但凡你讨厌愤怒,认为愤怒是坏东西。或无法应对儿童的愤怒,向儿童的愤怒共生。作者:么利华,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心理讲师,热爱精神分析,愿意将精神分析传播进行到底,不让梦想和野心裹足前行。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UM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中心」,搜索「umchild」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