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数家长都会觉得,如何管孩子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孩子特别难管的时候。
这种难管,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孩子的“不配合”。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孩子正在打游戏的时候,你喊:“吃饭了!”
普通的孩子会放下手机,跑向饭桌。
难管的孩子,就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也要耽误很长时间,他们会嘴上随便应付两句,眼睛却不离手机;等到你再大点声催促的时候,就装作没听到。
当你发火喊第三遍,孩子态度也跟着恶劣:“催什么,我都说马上了!”
这种表现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到了青春期,孩子就变得越来越难沟通。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无能为力的感受也会越来越明显,他们就会疑惑:
“为什么别人家孩子越大越省心?我家孩子却这样难管?”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在于父母之间教育方法的差别。很多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难管的孩子都是被宠坏的,其实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很多父母不曾注意的细节,都是导致孩子越来越逆反的导火索。
教养方式的不统一
有的人认为在家庭里,有人唱黑脸,有人唱白脸,软硬兼施的方法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最常见的教育合作模式,就是夫妻双方一个人严厉,另一个就纵容;一个人批评,另一个就袒护;一个人骂,另一个就哄.....
比如放假期间,妈妈督促孩子写作业:30分钟写完数学的练习题再去玩。
孩子磨磨蹭蹭不愿意做,但是妈妈坚持要求,一旁玩手机的爸爸看不下去了:“好不容易放假,就让他玩呗!不差这一会!”
这件小事,表面看起来无伤大雅,但却在孩子心中建立起了形象:妈妈很严厉,爸爸很好说话。
类似的事情发生多了,下次他就学会“见风使舵”,想要某个玩具、想要偷懒、想要玩,直接去找爸爸,对于那个设置太多禁令的妈妈,躲着就是了。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
在某个家庭里,也是类似这种分工,只不过爸爸严厉,妈妈宠爱,孩子每次犯完错,爸爸教育几句,妈妈就心疼地抱住孩子,护着孩子。
前段时间,孩子放学把同学的头打破了。孩子以前也会欺负别人家孩子,爸爸严厉教育过很多次,都不起作用,因为孩子背后有妈妈这座靠山。
不知不觉中,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没有规矩的行为都有了避难所,才会重复犯错、闯祸。因为每一次犯错后,孩子根本没有从中得到过任何教训。
养成这种思维习惯的孩子,教育也会逐渐变得困难起来。
教育方法一成不变
有个在培训班工作的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天,给一名高中生上网课的途中,学生提出想休息一会,没等老师开口,一旁监督的妈妈答道:
“不行!”
“我上课的时候你能不能出去啊!”
“我在旁边又不打搅你。”
“你就是烦到我了。”
“我不在这,你就偷懒!”
孩子气得站起来:“那你自己上吧!”
说罢,摔门而出。留下一脸受伤的妈妈和视频这头尴尬的老师。
这不是母子两第一次产生矛盾,平时这个已经是高中生的孩子经常嫌妈妈管得太多,连上课都要在一旁看着,为此,两个人经常吵架。
晚上,朋友收到这位妈妈的短信,通知她明天正常上课,并表示自己这几天已经离开家,去娘家反思自己的教育,也是为了让孩子反思自己。
看到这位绝望的母亲,朋友叹气道:“孩子已经变了,但是家长却还是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对待孩子。”
10岁前的孩子,再难管,父母都能找到方法去对付他们,10岁后的孩子,就没这么简单了。
比如,一开始你可以打他、骂他、严格地要求他,他还无法反抗,但是到了高中,这种方法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所以,当你的孩子越管越逆反的时候,实际上就在提醒你:该改变你的教育方法了。
孩子的心理变化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家长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变化,对症下药,教育孩子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
拿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大人越是较劲,越是高压,孩子反叛得就越厉害。
这个时期的孩子,在心理上迫切成为大人,想要独立和隐私,并且渴望父母的尊重。与此同时,家长就要改变以往的沟通模式,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减少控制。
12岁以前,不注重亲子关系的培养
有位朋友也曾抱怨过儿子难管。因为生意需要,经常出差去外地,平常都是妻子和老人在家教育孩子。
作为父亲,他鲜少对儿子表现出过多的亲密,聊得也不多,如果妻子不在家,父子俩的对话就只有寥寥几句。
每次回家,他对孩子问得最多的就是学习问题,但每次一提,孩子就不高兴。有一天听妻子说孩子认识了几个校外的朋友,他怕孩子学坏,就去叮嘱孩子谨慎交友,没想到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
孩子对他说了一句让他久久不能忘怀的话:“我长这么大,你管过我什么!”
小时候总是围着出差回来的爸爸要抱抱的小孩,不知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陌生。
朋友一直忽略的亲子关系的培养,让他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变得异常困难。
有很多父母,虽然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却忘记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
亲子关系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和孩子之间,缺少爱的连接,没有这种连接,就无法触动孩子的内心,你的教育就不可能起到作用。
而且在一段不良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的大道理,最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孩子小时候,父母最先应该做的,多陪陪孩子,和孩子建立高质量的情感连接。
有了好的关系做基础,不必喋喋不休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孩子自然会愿意信任家长。
走进孩子内心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