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毁掉一个孩子,请给他一部手机——认同这句话的家长不在少数。《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0.3%,其中93.4%的农村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作为上网设备。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农村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现象愈发严重,有的孩子甚至借上网课、做作业之名欺骗家长,以达到长时间占用手机的目的。不少农村家长由于缺乏防沉迷意识和手段眼看着自家孩子被“网”住而无计可施。
1
不出事就好 “现在的孩子们,在家基本下了饭桌就躲进房间玩手机。”许先生感觉一到节假日,附近的孩子都在玩手机。他无奈地表示,如今他的底线是“不出事就好”。许先生是中部某省份的一名农村家长,大儿子已经成年,12岁的小儿子正读六年级。在许先生提供的视频中,半月谈记者看到,兄弟两一人一个角落对着书桌玩手机,哥哥在刷短视频,弟弟在玩手机游戏。许先生口中的“出事”指的是弟弟。2019年的国庆假期,弟弟用妈妈的手机玩了几天游戏充值10000多元。“他妈妈手机是绑定了银行卡的,充值不用密码,原本卡里有13000多元,最后只剩下2000元。”许先生说,他们发现孩子充值的事情已经是次年春节,最终和腾讯客服申诉后追回7000多元。
许先生告诉半月谈记者,经过客服查询,小儿子当时用妈妈的微信账号玩了多款游戏,现在涉事账号已经被封号处理。“他妈妈手机也不敢再绑定银行卡了,小孩子对卡里的数字没概念,觉得不是钱。”许先生说,镇上有两个朋友的孩子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半月谈记者询问弟弟的游戏账号是谁的,许先生回答说“是哥哥给的”。“现在小孩比我们还懂这些,弄个账号根本不是问题,我们也没法知道他有多少个账号。”许先生注意到,封号事件之后,小儿子还曾经用QQ账号登录过游戏。2 “拿到手机是第一回合,长时间占有手机是第二回合,不被发现玩游戏是第三回合。现在家里基本都有旧的智能手机和WiFi,家长几乎完败。”家长陈女士给半月谈记者讲述了自家“熊孩子”两件让她哭笑不得的事。一次,她发现孩子在假期偷偷把家里淘汰下来的旧手机全都充满电,躲在房间里玩,只要大人进房间就假装在看电视。还有一次,她带孩子逛街让孩子帮忙拿一下手机,试衣服的时候从镜子里看见孩子拿着手机冲她比划,后来才知道是在扫脸解锁。
一是监护人缺乏防沉迷意识和手段。李春燕是江西省万安县百嘉镇黄南村留守儿童的“童伴妈妈”。在她看来,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现象更严重。李春燕说,爷爷奶奶们并不清楚手机里能装什么,甚至分不清网课和游戏的区别。有的孩子还拿老人的身份证注册游戏账号,骗老人刷脸通过防沉迷系统的验证。
二是新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冲击。去年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中小学生大规模开展线上学习指导与服务,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隐忧,一些孩子的“网课”沦为“游戏课”。正在读高中的留守孩子小李告诉半月谈记者,利用网课时间打游戏的同学不在少数。“网课页面和游戏页面可以来回切换,但时间长了要重新登录。我们寒假期间一天4节网课,老师要求记笔记,不然玩游戏的时间更多。”小李说。3 受访对象认为,要解救被“网”住的农村娃是一项社会性工程,还需互联网企业、家长、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统一联动的健康上网机制,降低农村娃的网络沉迷风险。
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律师阮新怡认为,防沉迷系统漏洞百出的主要责任在平台服务运营商,法律未明确网络服务平台对实名认证等信息进行实质性的审查义务,仅规定网络游戏企业承担用户实名注册义务,这使得注册账户和游戏主体可能存在“两张皮”现象。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促使平台履行实质性审查的义务。二是监护人及有关方面应强化防沉迷意识,疏堵结合引导孩子丰富现实生活。南昌心航悘舍援助中心主任、心理学家黄钰轩认为,一方面,家长有义务引导孩子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有限制地允许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一味期待其自我管理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可以考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社会组织为农村留守儿童丰富暑期生活。
三是农村地区使用线上教育资源利大于弊,但建好平台还需用好平台。李春燕建议,完善学校使用的线上教育平台的功能,让孩子上网课时无法通过切换页面来瞒天过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储朝晖认为,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自控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区分度的线上作业规划,不鼓励中小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采取线上方式完成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