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以色列化学家丹尼尔·舍特曼,在2019年一次采访中说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
“我觉得对于对于最伟大的科学家来讲,最大的奖赏不是来自于诺贝尔奖项,而是来自于他们从日常的工作中找到的乐趣、来自自我的成就感。
这个感受可以通过他们的发明、发现,去更好地探索这个世界上未知的事物。”
生活中,总是能听到很多家长焦虑地反映,“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总是能看到,很多孩子沉迷网络世界、游戏成瘾。
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孩子不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转而在网络世界寻求成就感。
可以说,一个人的成就感在哪里,他的热情就会在哪里。
01
成就感,指的是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
幼儿园小朋友,因帮助同学,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小红花,他会更积极地助人为乐;
成年人在工作中,完成一项有挑战性的任务,获得了领导同事的赏识、得到奖金,他会备受鼓舞,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努力表现地更出色。
内在的成就感,是一个人做事最大的动力来源。
然而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缺少成就感,于是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表现出消极、厌倦的情绪,不良行为也越来越多。
学习上,家长期望过高,孩子压力太大;来自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否定;成绩一直不见起色甚至越来越差;
生活中,家长过度照顾、干涉控制,孩子失去自主的感觉,没有机会动手完成一些事情。
这些因素,都在阻碍着孩子成就感的获得。
在教育中,家长若懂得用成就感来驱动孩子的成长,他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动力和自觉性, 自发地往好的方向发展。
02
英国著名的历史小说家和诗人华特·司各特,小时候身体不好又很自卑,成绩也非常差,被称为学校的“怪胎”。
幸而当时有一位老师,发现司各特虽然成绩不好,却对读书很感兴趣,于是给予他鼓励。
这是司各特人生的转折点,后来他成为英语历史文学的一代鼻祖。
正是老师对司各特读书方面的欣赏与鼓励,让他在这方面产生成就感,从而开始对读书、写作产生兴趣和热情。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期望太高、要求太严,总是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挑剔他的不足。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负面评价中,孩子觉得自己好像一无是处,于是做什么都没有信心,做什么都没有积极性。
孩子的成就感,来源之一就是父母的欣赏、鼓励和表扬。
年龄越小的孩子,自我认知能力不足,越是需要大人的鼓励和表扬,从而对自己产生信心。
家长不要总拿孩子和别人比,不要总盯着孩子的缺点,应当引导孩子跟昨天的自己相比,肯定他一点一滴的努力和进步。
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真诚地表扬孩子,这样他会做得更好,更加主动、努力。
03
朋友家的女儿,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在上钢琴兴趣班,学了半年,逐渐表现出烦躁、抗拒的情绪。
于是,每次陪着女儿练琴,都不可避免要上演一场母女之间的“战争”,朋友大发脾气,女儿哭闹不愿配合。
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办元旦晚会,朋友鼓励女儿上台表演,弹一首比较拿手的钢琴曲。
女儿上台演出,获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朋友后来听女儿回家很开心地说,同学们都来夸她钢琴弹得好,还约着来家里玩。
从那次起,朋友惊讶地发现,女儿每次上钢琴课都很认真,回家也主动地练习,并且是一种开心、投入的状态。母女的关系,也慢慢恢复到以前那样亲密愉快。
坚持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成就感提供的驱动力尤为重要。
因为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能够很好地完成某件事,获得正面、积极地反馈,就会真实地体会到一种“我能”的感觉。
这种满足感和愉悦感,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还能促使孩子更加主动地往那个方面付出努力。
家长应该给孩子机会独立完成事情,以及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生活上,不大包大揽,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事,偶尔示弱,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顺利穿上鞋袜、成功套好一个垃圾袋、晾一件衣服;做家务得到表扬,帮爸爸妈妈的忙听到一声“谢谢”······
这些事情,都会让孩子获得成就感,产生“我能行”的感觉,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
学习上,尽量从小就引导孩子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孩子一开始就能在学习中表现好,尝到乐趣,有所收获。
当孩子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及时引导他积极地面对和解决,疏通学习路上的各种阻碍。
这样孩子才能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不断有动力迎接挑战,获得进步。
正如作家刘墉曾说过的一句话:“让孩子有成就感,比成绩更重要。”
在其他事情上,也是如此。
当发现孩子有所懈怠、抗拒的时候,不妨创造机会让孩子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或是得到一些正面的反馈,孩子有了成就感,就会继续努力前行。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