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周六上午,由广州电信天翼俱乐部与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的“为困境儿童筑梦成长”第二期亲子沟通公益讲座在越秀区光塔街诗书社工服务站开展。本项目获得“创善·微创投”广州市社区公益微创投项目资助,还得到广东中农企业总公司、广州汇美思工艺品有限公司、木棉红爱心社、光塔街办事处、光塔社工站、光塔街诗书社工站的支持,本次讲座由中国儿童心理研究会专家冯德泉教授主讲,主题为《唤起“心”力量,同心迎生活》,共有来自越秀区24名孩子和21名家长以及2名志愿者参加。 家庭是第一任课堂,也是终身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而家庭教育是整个“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父母的心理素质最为重要,它不仅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生物传递的意义,而且具有文化传递的意义。冯德泉教授指出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 我们家长也应该与时俱进,用心不断学习。
“疫情”给中小学生正常教育生活带来的心理问题 讲座的第一部分,冯教授给我们分享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是因害怕疫情和因久居家中所产生的的身心反应,包括头晕、胸闷、焦虑、生活无规律、沉迷于看电视打游戏、生活较懒散等;第二是失去同伴互助成长所带来的社交阻断问题,疫情在家除了与父母进行交流外,其它近距离的社会交往被全部切断,而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也被迫转为网络学习,各种问题接踵而来;第三是学习心理的异化问题,初三、高三的学生处于即将升学的关键阶段,部分学生对接下来的复习与备考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和深深的无力感;第四是亲子关系长时间、小空间的共处适应问题。现场的一位妈妈就给我们分享了她的感受:“以前孩子还是小吵小闹,疫情期间亲子间就像打战,每天总是都在吵架,疫情就像个导火线,亲子间的关系突然恶化。”疫情长时间的在家隔离,使得孩子与父母间容易出现焦躁、愤怒等情绪;第五是一些在线教学给孩子所带来的心理负担。 “疫情”期后中小学生的教育生活 讲座的第二部分,冯教授给我们讲授了疫情期后中小学生的教育生活。疫情期后,孩子情绪上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风险会增大,交往缺失后表现出的行为偏差风险也会增大,在学生上容易出现认知失调、成就动机水平下降的风险。对此,家长应警惕学生在生活态度上的异化,避免孩子们出现可能的心理抑郁等问题。 给家长的六个应对建议 那么针对以上孩子在疫情期间所产生的问题,冯教授给在场的各位家长提出了六点建议:第一,首先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减少自己的焦虑,因为家长的焦虑会造成孩子无从适应。同时要学会克服“必须强迫”和避免“灾难化解读”,放下自己的放大镜,家长应多看到孩子优秀的一面,而不是无限放大孩子错误的一面;第二,给孩子以情感慰藉,告诉孩子如何应对。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的亲情关爱,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尽量地减少亲子间的冲突;第三,指导孩子科学用脑,调动孩子的发散思维。家长要教孩子减少对手机使用及不良信息的关注,凡事以正向思维思考问题,同时调整好生物钟,合理安排作息和学习时间;第四,帮助孩子调整目标,通过疫情教会孩子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目标;第五,父母要教会孩子学会独处,通过关爱与亲子间的互动增进亲情,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并鼓励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孩子;最后,通过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家长要理解、配合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多与学校沟通交流。 在讲座结束后,许多父母都表示此次讲座受益良多,并积极地分享自我感受,其中一名家长说道:“通过此次讲座,了解到自己与孩子间所出现的亲子问题的深层原因,学习了与孩子沟通相处的正确方法。同时,自己也意识到自己在亲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希望以后自己也要学会控制情绪,多关爱孩子。”活动结束后,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为每户的困境儿童家庭赠送了保温杯、文具套装、纸巾等礼物。
自媒体: 南方号:
大风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