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志愿者,温暖你我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17-9-27 20: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
让想做好事的人找得到机会
李遇
e003aa19e1bb8ad5390cabc4206b474d.jpg
现在除了学雷锋日,都不怎么提学雷锋做好事了。可能是因为雷锋同志已经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或者说有些难以企及的标杆吧。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在我们这代人心中,雷锋同志正是这样一个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的人。可是大多数普通人,怕只能做到前半句,“做一件好事不难”。
然而,城市生活有很多细微的地方,是国家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到达不了的。它们也许不太会影响你的生活,但是时时目见,影响的是你的心情。或者,要往大里说,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现在,太原市有许多志愿者团体,他们也是普通人,但他们却可以从“做一件好事并不难”升级到“常常做好事”了。比如,刚过去不久的太原马拉松上,就有许多志愿者,承担检录、引导、救治等等服务。而在平时,志愿者就更多了,而且包涵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环保、交通、医疗、教育……实际上可以这么说,只要是有需要的地方,就会有志愿者的身影。
然而,相对于纷繁复杂的各种需要,现在志愿者还是有些少,这个事情不能着急。古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志愿者,是志愿做好事,不图名不图利,你可以从意义上说人家是为了社会的和谐进步,但从人家个人来说,是缘于人家的道德修养,主要是满足了自己的道德需要。而要有这样的心思,恐怕还得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在精神上有了更高的追求。
8ba763fe1207470f744b1dfd98edc5e8.jpg
实际上,任何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精神追求。孟子阐发人性本善的道理,就说一通“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其实不过是人做了好事,自己内心能得到很大的满足而已。现在我们社会要做的,就是顺应、保护、扶持人的这种天性,给大家创造这样的环境,让想做好事的人,能够不费力地找到做好事的机会。
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当下来说也是这样的。很多政府部门照应不到而服务业、企业又觉得无利可图的地方,要放开让志愿者来完成,不管怎么说,公益爱心组织的成长壮大,是考验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尺子。
尤其是在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和基础单位,与百姓生活连接得最为紧密,大多数事情又琐碎而繁杂。在这其中,志愿者是有很多事情做的,更何况,在为本社区做公益,更多了一份收拾自己家的热心。哪怕是在路上碰上老张老李,一打招呼说自己做公益呢,那也是件极有面子的事情不是?
志愿者行动要把好事做实
王俊芬
b48a4d0bcb271aaf79e1535536073fb9.jpg
虽然一直不吝热心待人,但遗憾的是,我还没有正儿八经参加过一回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
小时候陪侍父亲住院,对面病房有个县里来的老人,孤身一人住院,没有亲属陪伴。医生临时排定第二天给他做手术,可是他联系不上家里,那时通讯技术不够发达,普通人家没有通信设备,18岁的我瞒着父母自告奋勇去通知老人在北郊的一户亲戚,记得先是坐公交,下车后走到比较荒僻的地方,还隐隐有点害怕。最后总算及时通知到了老人的亲戚,老人的手术很成功,我也由衷高兴。这算是我志愿去做某事的最初体验吧。
同样的事情后来还有过一次,那几年父母身体不好,住院多,像通知病人家属这种事情,医院没有相应责任人,就得靠病友之间互相帮助,其实志愿者行动的存在土壤就是这样,这个事情在明确的社会分工、救助体系里面尚未健全,但却有实实在在的需求,怎么办?不乏爱心、责任感强的、乐于助人的人们集聚起来,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志愿者行动,生成了充满正能量的志愿者精神。在一些发达国家,志愿者活动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形成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譬如在美国,高中生做多少小时的义工会得到一份证明,这张纸在申请大学时是很有用的。有些发达国家的志愿者行动着眼全球,深入到世界最贫困的地方,为那里的人提供各种服务。
志愿者行动虽然像是个“舶来品”,但我们历史上是有渊源的。古语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诗圣杜甫也曾专门写过一首劝其侄子怜恤邻居一贫困老太太的诗。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说的就是邻里间互相救助、互相依靠的和谐。历史上,有钱人家办的家塾,一般都允许家族或邻里家中请不起先生的孩子来“附学”,现在我市还有好几个免费为周围民众提供热腾腾粥食的商家。笔者一同学,自己做生意成功,年年都资助家境清寒的大学生,也曾数次出手慷慨解囊帮助一位重病的孩子渡过难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身边到处有热血热肠之人,志愿者行动从来都不乏广泛的道义基础和群体意识。
088a7a6259b9b07c9eca026222eb3791.jpg
志愿者活动与我们国家一直提倡的“学雷锋”殊途同归,但前者更偏重于个人出于善良意愿主动而为,而不是在社会号召之下的一种传承与效仿,现在很多中小学都有志愿者组织,我家孩子高中时就参加过学校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关爱自闭症儿童的活动,见识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多了一份感触和感动,正是志愿者活动本身使她有机会以一种全新视角观察社会和感悟人生,对成长不无裨益。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志愿者服务真是一等一的好事,但最怕走过场。六七年前的一个暑假带孩子旅游路过广州,公交车站遇到戴着“小红帽”统一着装的大学生志愿者,当时广州快要举办一项国际体育赛事,街头处处都有这样的“小红帽”。对广州两眼一抹黑的我们,满怀期待向他们问路,但那几个孩子一筹莫展,他们明显不熟悉城市的地理环境,最后是热心市民指点迷津,我们才顺利到达想去的地方。我相信这几个孩子是个例,他们笑意盈盈扶老携幼,协助上下车旅客安全乘车,“扶老奶奶过马路”肯定游刃有余,但实际的服务需要何止于此。
由此说,善事发自内心,不必非要有个名目,但有名目的善事,一定要做得扎实。
时代需要志愿者精神
白洁
84386aa23b2f04cae1977b492a72d6a3.jpg
我们身边的志愿者说起来不多,但总是见过的,在一些大型的展会或比赛上,比如前段时间的文博会和马拉松比赛上,穿着统一服装的志愿者就有很多。这些志愿者服务热情,很有礼貌,和他们交流总能带给人温暖的感觉。虽然这些志愿者大多是只做短短几天的志愿服务,但就这几天也足以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也有可能影响他们今后的选择,他们中的一些人今后也许会更多地去从事志愿服务。
25日,“2017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刚刚结束,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想起几年前因工作需要而在平遥摄影大展上见过的一位志愿者郑菲。郑菲就是因为大学期间参加过志愿者活动,而深深地热爱上了志愿服务。见到他的那年,郑菲是所有平遥摄影节志愿者的“头儿”,是他组织来那届平遥摄影节的近三百名志愿者,在他的带领下志愿者圆满地完成了志愿服务。再和郑菲有联系,是去年了,他已经在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的“壹基金”工作,他说:“志愿服务的精神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让他选择了这样的工作,因为他希望自己永远有这样的精神。”而有时间去做各种活动的志愿者也仍然是郑菲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国家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们也身处一个尴尬的时代,人与人的关系日渐疏远,对和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人们表现得极为冷漠乃至于冷酷。但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仍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求回报,甘于奉献,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扶弱助残、救灾抢险、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各个领域。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那就是——志愿者。就像薛平省这样的社区志愿者一样,持之以恒地为社区修剪绿篱,事不大,却带给人们温暖,带给人们信念,带给人们美好,带给人们正能量。所以我们的时代需要“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及世界进行贡献”的志愿者;需要有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可贵的志愿者精神。
2402a7508e2fc5cc46bdea5feb84fa6a.jpg
志愿者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思想是有共通之处的。在几千年以前,中华民族便形成了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志愿服务深厚的“人文”思想和对社会“和谐”的内涵,其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与人为善,为人之本”、“病人之病、忧人之忧”等古训,《大学》中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义仓”“义米”“义舍”等具有近现代志愿服务性质的活动。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要后,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如果我们人人都遵循在志愿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用这种精神指导我们的日常工作和行为,就会使我们的社会关系友好融洽,社会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该是多么的舒心。
我们的时代需要志愿者精神,也需要更多的志愿者。
来源:山西晚报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4粉丝

5341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