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是什么?公益组织不谋求永生的话,所存立为何?面对胸中涌动的改变社会的愿望和商业创业热潮,我们该拥抱哪一方?社创年货第五波,特约多巴安_王撰文。
“世界上之所以需要鞋匠,是因为有人需要鞋,而不是因为鞋匠需要钱。”——据说这是受到管理学泰斗彼得.德鲁克启发后,对于商业本质的思考。
那么,当有人需要鞋,却无法支付的时候呢?——我认为这是公益产生的缘由。
常常被问到“公益和商业的区别是什么”,同时,很多公益圈的朋友也常常表达自己的纠结——“既希望为实现自己的公益使命找到可持续的模式,又担心自己不小心做成了商业”。 在我看来,“公益是对于市场失灵和行政失灵的补充”。
在市场经济学说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固然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使资源得以高效匹配,效率得以提升。然而,在一个健康并良性发展的社会,被资本与效率抛弃或者漠视的角落也需要阳光。
公益的作为正是极大地体现在市场失灵与行政失灵的角落。
哪些情况下,市场和行政是失灵的呢?简单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 无力支付:受益者不具备支付能力的时候,常见于弱势群体困境。
比如,毕节的留守儿童自杀悲剧。当农村青壮年被市场大量配置到沿海城市打工之后,留守的孩子和老人就成为了市场化牺牲的对象。他们从教育、健康、生活、心理成长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服务需求,然而这个群体却无力为这些需求买单。
2、无人支付:受益主体不确定的时候,主要体现公共危机和公共福利方面的问题。
比较典型的有:环保问题、教育公平问题、人权问题等。最典型的当属雾霾问题,每个人都深受其害,但是面对这个公共问题,其对策却只落到戴口罩、购买空气净化器等,对于污染源头的研究、报道、揭示、呼吁、监督、治理却无从实现,也无人付费。
3、模式未清:
有些社会问题是可以被纳入市场体系,以商业手段来创新性地解决的,然而其时常常是解决模型还不清晰,需求方还没有被有效地识别出来,支付模式还没有被充分认可的状态,公益的介入能够“送一程”的方式,使得社会问题得以解决。社会企业主要在这个领域发挥作用。
比如顺风车项目在过年时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爱心顺风车拼车回家的方式,减少交通和环境压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回家过年的问题。此项目在一开始是一个单纯的善心举动,而后它识别出供需模式,让拼车者分摊部分油费过路费,同时对拼车调度平台支付一定的服务费后,顺风车项目找到了可持续经营的模式,使得自己的公益使命被注入了强大的市场逻辑,从而进入到社会企业的范畴。 因此,如前面所说,公益解决的是市场和行政失灵的问题,如果认可这个说法的话,那么这里就包含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公益组织的存在是为了解决问题。公益组织的发起源自于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实现一个社会使命,当社会问题被很好地解决了或者社会问题不存在了,那么这个公益组织也就可以不存在了。
也就是说,公益组织不需要谋求“永生”。对此,某次公益项目路演中的经历很能说明问题,在路演中,某致力于推广猫狗绝育以及以领养替代购买的公益机构,被某商业机构的评委追问:“你们与其他同类组织有何区别?你们的竞争优势何在?你们如何确保自己的市场地位?你们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对此该公益组织发起人一脸茫然,随后他解释道:“我们做这些事的原因是没有人做。大量被抛弃的猫狗无序繁育,然后被虐待和杀害,所以我们才发起这样的公益机构,为此我们付出大量的精力、金钱和时间,而目的就是希望虐杀猫狗的现象能消失,我们就可以去做别的了。所以,我们需要将事情做得更好,但是却不存在竞争壁垒,也不需要确保市场地位,也不打算以此盈利。因此我不知道如何回答。”
我非常认可该负责人的回答,当公益组织致力解决的问题被解决了,其公益使命得以达成,公益组织就可以消失,或者转型了,并不需要如同商业机构那样持续引导需求甚至制造问题来保证自己的永生。
第二层意思是,即使问题还没有解决,但是如果找到了可以被纳入市场或者行政体系的解决方案,公益组织也可以转型。
也就是说,如果将注意力聚焦到“解决社会问题”这个点上,那么商业或者公益都只是对解决方案的描述而已,可以被看作如同液体、固体一样,只是解决方案的不同存在形态。
所以,如果我们真正关注的是社会问题或者解决方案本身,似乎问题就简单得多了,公益与商业可以是连续的存在,而未必是人们以为的那样黑白分明不可调和,而公益更是无需谋求永生。
【社创特约之多巴安_王】:社会创新与创业观察者、独立研究员。
本文为【社会创业家】原创稿件,作者:多巴安_王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