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持续优化和完善,广州按下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进键”,各行各业一片热闹,出行车流密集、景区人山人海、餐馆座无虚席,每一个角落热潮涌动,处处都是复苏的气息。
这样的场景,对于马桂凤、李晓辉、查瑞、上官英华等公益人而言,意义重大。这些年来,他们和众多公益慈善组织一样持续回应社会的痛点,或指导地贫家庭规范治疗,重树信心;或走进儿童病房,为重症儿童及家长送去温暖和希望;或聚焦城市角落的困难儿童,回应其教育辅导、心理健康等需求。
过去三年,他们和许多公益慈善组织一样,更多开展线上服务。如今,他们开始尝试恢复线下服务,或开拓新业务,为有需要的人提提供多元、持续的活动和支持,给困难群众带来改变和帮助。
“我们希望找到一些有专才的志愿者,以及愿意参与宣传拍摄工作的志愿者骨干。”2023年的春天,上官英华一直都在忙着到处“找人”。
自2006年起,她和志愿者共同发起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启智服务总队童心童路分队,每周带领志愿者前往不同的医院探访重症儿童,开展亲子舞蹈、英语课堂、美术课堂、手工制作坊、绘本故事、生日会、音乐课堂、家长分享会、电影放映等活动,给病房里的重症孩子和家长带来了久违的欢乐。
童心童路线下服务
查瑞所在的广州市风马扶贫济困促进会同样在为线下服务努力“找人”。早在2016年9月,查瑞便与爱心伙伴一起为广州南方医院贫困癌症患者家庭免费配送爱心餐,并随着对癌症儿童了解的增进,陆续开展了节日慰问、好宝宝摄影、病房课堂等专项行动
今年3月,他们还计划打造广州风马幼儿园、风马童声合唱团项目,前者为刚康复的癌症儿童提供短期幼儿园服务,后者为孩子提供歌唱兴趣培养,为他们搭建重建信心的舞台。如今,线下服务的陆续开启,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参与。
为南方医院贫困癌症患者家庭配送爱心餐
值得关注的是,不少“小而美”的公益慈善组织也在努力。其中,李晓辉所在的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直聚焦困难儿童,并针对困难儿童的不同需求,在近年来打造了“公益+游历”、微心愿、教育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项目。在李晓辉看来,小而美的公益慈善组织更需要获得稳定支持,才有可能完成线上服务转为线下服务的过渡。
地贫患者家长马桂凤创办的广州市心连心地贫服务中心(前身为“广州市荔湾区地贫服务中心”)也一直在努力寻找稳定的支持。
心连心开展义卖活动
早在2014年,马桂凤便牵手多个医疗机构的专家医师,希望为家长孩子对接公益诊疗资源,普及地贫预防和规范治疗知识,通过一对一地交心指导和疏导,帮助家长和孩子树立正确的治疗意识,并摆脱的地贫的偏见,至今,组建了多个家长社群。
“人力”和“资金”是国内不少公益慈善组织重启线下服务的关键要素。如何填补人力和资金上的缺口,是开展线下服务之前需要回答的问题。而在广州,也有不少公益慈善组织正在努力寻找线下服务的新突破。
不久前,马桂凤便带着问题来到国内最早成立的儿童癌症公益服务机构之一——广州市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交流,而广州市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总干事罗志勇的分享,也让她找到了一点启发。
曾经,金丝带也和心连心地贫服务中心类似,是一个“小而美”的组织。罗志勇也曾经陪伴孩子渡过漫长的治疗,所以早年有了和其他病童家长一起成立金丝带的想法。他还记得,2011年刚注册时,机构没有全职人员,家长们的想法很简单:尽其所能,减少癌症对儿童及其家庭造成的痛苦和伤害。最初便从志愿服务做起,包括免费向癌症患儿家长提供儿童癌症治疗、护理的相关资讯;与住院癌症患儿开展游戏、手工等活动;帮助癌症患儿实现他们的愿望,给患儿带去希望和勇气。
“现在需要重新激活志愿服务,我们打算联动高校志愿者团体开展活动。”罗志勇分享道,“慈善可以把人和人连接起来,但需要有一个高度关联的载体,可以将爱心人士和受助对象联系到一起,让大家知道,我的关注和支持可以带来哪些具体的改变。”
为此,金丝带做了“勇气珠子”,并发起了“为爱发生”项目。后者在增加女性患儿自尊自信同时,也能让社会公众更便捷地参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就是通过捐发,持续关注金丝带,这有助于维系机构和公众之间的联系。
与此同时,在罗志勇看来,社会服务机构需要面对如何获得更多支持者、解决资源单一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如果单纯地盯着“钱”,往往很难找到突破口,相反,如何在已有的资源下把项目打磨好,找到清晰的服务方向,从而获得公众信任,显得更为重要。
“金丝带也是从三个方面去探索的,一是不断提高专业性,有针对性地解决癌症患儿家庭的实际问题,院内开展常驻服务;二是做好信息公开和项目反馈,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三是打通社会公众参与的渠道,比如为爱发生项目和开展月捐。”他说。
值得关注的是,在与金丝带交流后,马桂凤也开始重新梳理自己的服务方向,比如是否可能在已有的资源下,将一对一指导和家长互助服务做成服务包,并一边推进一边寻求更多资源。与此同时,在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李晓辉也在结合机构实际情况,探寻新的困境儿童服务模式。针对当下儿童青少年面对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通过第九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打造了一套适用于亲子的情绪认知卡,选出生活中最常见的48种情绪,同时搭配表情包插图和引导说明,帮助孩子和父母更容易地认知与识别这些情绪,从而学会更好地表达和管理情绪。
李晓辉表示,“现在我们已经将情绪包送到十多个机构用于一线服务,大多是社工机构,目前,也希望结合以往的乡村帮扶点和早前搭建的儿童心理云平台,将情绪认知卡融入线上线下的服务支持场景,加强项目的数字化建设,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降低儿童和家长接受服务的门槛,为他们提供持续的心理和情感支持。”
在他看来,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对接心理咨询师、社工站等资源,降低服务成本,同时,他也希望,未来一年,社会各方能给予“小而美”的探索提供更多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