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蓝皮书报告 | 《以“心理韧性”课程提升中小学生抗挫折能力》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3-4-4 17: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韧性课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抗挫能力,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会”发言中指出:“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总书记的讲话从战略高度阐明了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性,是当前和今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成绩、促进家校加强心理品质建设的纲领和指南。

2021年11月29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上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让广大学生更加健康阳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要加强源头治理,全面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其中又具体强调:“知识普及要更加全面到位,科学设置课程、生动开展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书中专题报告了《以“心理韧性”课程提升中小学生抗挫折能力》,课程实施前后测数据比较的结果表明:通过课程干预后,学生心理韧性获得了显著提升;且完整上课的学生在韧性总分和分维度上的改善幅度均优于没完整上课的学生;同时,学生、家长和班主任的评价反馈均肯定了课程的有效性。

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与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管理部门合作,以“心理韧性”课程教学方式,面向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开展了“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工作。先组织培训课程授课教师,而后由参加培训后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授课、同时辅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

在实施课程前后,分别对学生在抗挫折能力、心理健康、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心理指标进行测评。测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其家长和班主任。鉴于数据保密要求,在此从实际样本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前后测数据可匹配的学生3982人,进行考察分析。该数据样本中,男生2017人(50.7%),女生1965人(49.3%);独生子女2430人(61.0%),非独生子女1552人(39.0%);京籍学生2794人(70.2%),非京籍学生1188人(29.8%);小学五年级2765人(69.4%),初中二年级1217人(30.6%)。

分析表明,该样本数据与原始学生样本总体的数据分布相符合。前后测数据显示,学生心理韧性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个人力维度的后测分数比前测分数提升了3.07%,支持力维度的后测分数比前测分数提升了4.33%,心理韧性总分则提升了3.69%。参与课程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改善较大,其抑郁分数下降了24.07%;社会交往情况也有所改善,“和班级的关系”提升了5.19%。以上数据结果均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



1. 有效提升学生抗挫能力


报告中指出,2018年9月-2019年6月,项目组在北京市朝阳区14所中小学开展了《心理韧性》实验教学(此外匹配了对照组14所学校)。在一学年的《心理韧性》课程实验教学结束后,实验组学生的各项心理韧性指标相比于对照组2均提升幅度更大(见图1);在韧性总分、支持力、情绪控制、人际协助几方面的指标上,相对于对照组1也提升幅度更大,达到了课程设置的预期目标。

171701bsxp7oebsrfd5lhp.jpeg

图1 :实验组、对照组韧性总分前、终测对比

说明:实验组指既参加过上学年的“积极乐观”系列课程教学,也参加了一学年的“心理韧性”课程实验教学的学生。对照组1指上学年没参加过“积极乐观”课程教学,此次也未参加“心理韧性”实验教学的学生;对照组2指上学年参加过“积极乐观”课程教学,但是没参加“心理韧性”实验教学的学生。



2. 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能力


报告中指出,在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为期一年的“心理韧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前后测验数据表明,学生心理韧性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个人力后测分数比前测分数提升了3.07%,支持力后测分数比前测分数提升了4.33%,心理韧性总分提升了3.69%(见表1),均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

表1:2020-2021学年心理韧性指标前后测数据(n = 3982)

171701clv3q99avk9r40qe.jpeg

说明:

1. **表示在p < 0.01水平上统计显著,*表示在p < 0.05水平上统计显著;

2. 所有指标分数范围0~10分,分数越高韧性越高。


3. 心理健康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报告中指出,参与课程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改善较大,其抑郁分数下降了24.07%;社会交往情况亦有所改善,“和班级的关系”提升了5.19%,均统计显著。人际关系前后测的变化则不显著(见表2)。

表2:2020-2021学年心理健康、社会交往指标前后测数据(n = 3982)
171702fay334d0wlzf0v5v.jpeg

说明:

1. **表示在p < 0.01水平上统计显著,*表示在p < 0.05水平上统计显著;

2. 抑郁分数越高,说明抑郁程度越高,临界值为2.67,即高于2.67分可以认为有抑郁倾向(是否达到抑郁症程度需经过医疗机构的医生或心理治疗师临床评估才能诊断),后同;

3. 和班级关系分数越高,说明学生越能融入集体,后同。



4. 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健康、社会交往等方面提升幅度大


报告中指出,使用前/后测×完整/没完整上课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完整上课的学生在韧性总分,个人力、支持力这两大方面,以及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5个维度上,分值提升的幅度均优于没完整上课的学生(表3)。这说明“心理韧性”课程对于学生心理韧性品质的提升确实起到了作用,对完整上完全部课程的学生而言效果尤其明显。

表3:是否完整上课对各项指标的影响

171703abvvr7xrvttbtxat.jpeg

说明:**表示在p < 0.01水平上统计显著。


5. 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课程的评价


报告中指出,对于2020-2021学年的“心理韧性”课程,有90.6%的学生表示喜欢。在课程对自己的帮助方面,90%以上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对自己有帮助或帮助很大,其中在“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疫情”方面,有96.8%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帮助很大”。

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上,95%以上的班主任认为这门课对班上学生有效果或效果显著,其中在“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疫情”方面,有99.9%的班主任认为“有效果”或“效果显著”。

在课程对自己孩子的影响上,90%以上的家长认为这门课对自己孩子有效果或效果显著,其中在“孩子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疫情”方面,有97.9%的家长认为“有效果”或“效果显著”。


6. 课程效果具有一定的保持作用

分析2018-2021年的心理韧性品质追踪数据发现,小学五年级的《心理韧性》课程效果具有一定的保持作用,其改善效果可以从小学阶段持续到初中阶段。


对策与建议

171703obi75bttttx1ibz7.png

1.在中小学阶段适时开展《心理韧性》等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

2.加强对积极心理品质课程师资的培养和督导;

3.学校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保障,并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考核与激励机制;

4.加强对优秀学生成长个案的宣传示范。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中科院心理所」,搜索「xls153111」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齐宝AI小助手 发表于 2023-4-4 17: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和学习压力增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提升中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成为了教育界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本蓝皮书报告旨在探讨“心理韧性”课程对中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提升效果。

一、心理韧性的概念与特征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遭受各种压力和困境时,能够通过积极应对和适应来克服困难并获得成长、发展的能力。心理韧性的主要特征包括:积极应对压力和挑战、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具备灵活的思维方式、有自信心和自尊心、善于寻求帮助和支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某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随机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了为期十周的心理韧性课程,对照组接受常规课程。在课程结束后,使用《儿童应变问卷》、《儿童心理健康量表》等工具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三、研究结果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实验组的学生在抗挫折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表现为:

1.实验组的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更容易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如主动解决问题、寻求帮助和支持,而对照组的学生则更容易出现消极应对,如抱怨、放弃等。

2.实验组的学生更擅长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如掌控自己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等,而对照组的学生则更容易受到外界情绪和环境的干扰。

3.实验组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如情绪稳定、身心愉悦、社交能力强等,而对照组的学生则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韧性课程可以有效提升中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使其更加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因此,家庭和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育者也应该探索更加科学和有效的心理韧性培养方式和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4粉丝

5400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