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先锋+、智慧+、能力+”系统的构思
谭建光 李 森 王洁颖 黄 悌
志愿服务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功能,需要越来越丰富的内容。为此,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推进“志愿3+”(即“先锋+、智慧+、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所以,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联系全国志同道合的社工机构、志愿组织一起推进“志愿3+”,为志愿者增能、为志愿组织赋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群众生活需求而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新时代的党员志愿服务,就是鼓励共产党员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志愿者活动,弘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目标。然而,各地区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的时候也存在“任务式”“形式化”等问题,削弱了党员的参与热情,引起群众的不同评价。为此,社志会开展的“先锋+”就是针对党员志愿服务需要建立知识辅导、提供创新项目、创新志愿文化、营造激励模式的专业服务平台,通过专业力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提高水平和质量。
第一、党员志愿服务的有效途径
目前,一些地区的党员志愿服务停留在简单的“双报到”“搞活动”,效果不够理想。一方面是集中在星期六、星期天等前往所在社区,通过社区党委、居委会等安排活动,造成社区书记、社区干部的负担和困扰。另一方面较多是临时性的服务活动,停留在探望老人、清洁卫生等浅层面,既不能满足党员志愿者的兴趣,发挥党员志愿者的专业特长,也不能丰富社区群众的生活。为此,特别需要拓展党员志愿服务的渠道,开发更多的有效路径。社志会搜集和整理全国各地区、各机构的探索创新,提供给党员志愿者参考。一是“学习圈”路径。京津冀一批社区党委书记,联合机关党员志愿者、高校教师、专业社工、志愿者骨干等,组建“π集体·社区书记学习圈”,以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方式方法参与服务、交流分享知识与经验,共建共创社区治理智慧。二是“链接式”路径。如广州红棉暖心志愿服务队,以机关、国企党员志愿者为主体,吸纳市民志愿者、特殊群体志愿者的加入,带动社会志愿服务的热潮。三是“社会化”平台。通过凝聚大量的社区志愿组织,培育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如在广州联合7家5A社工机构,推动社工机构服务的社区街道阵地资源服务项目,这7家社工机构覆盖了广州1/4街道的社工站服务站,每街道有20名专业社工开展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工作。四是“融合化”路径。如宁波红领之家志愿服务队,将机关和社区党委书记、青年党员、社区老人、村居妇女、少年儿童等吸纳与融合,形成党员示范带头,群众踊跃参与的志愿服务。这些多种多样的路径,都是力求改变“任务式”“形式化”的弊病,让党员志愿服务真正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真正创造旺盛的生机活力。社志会不断整理和传播这些有效的路径,提供全国各地的党员志愿服务组织参考借鉴。
第二、党员志愿服务的项目丰富
我们在调查党员志愿服务发展的时候,遇到“双方为难”的问题:一是机关党员志愿者不知道去社区“双报到”可以做什么,就只好打电话给社区书记,请求安排。二是社区书记不知道可以给机关、单位党员提供什么服务任务,就只好“大呼隆”“一刀切”,往往就是探望老人和清洁卫生的项目。近年来较多发展“微心愿”与“微志愿”项目,有较好的创新价值。所以,我们认为最关键是要策划和实施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多样化志愿服务项目。社志会着重做好“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库”的建设工作。一是定期举办党员志愿服务项目的线上线下展示交流活动。每次邀请几个具有特色的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介绍,提炼服务活动的经验和亮点。邀请专家学者、专业社工进行点评启发。二是整理优秀党员志愿服务项目的案例,突出主要做法和具体细节,通过公众号等传播,提供各地区党员志愿服务组织学习。三是建立线上党员志愿服务数据库,由志愿服务组织者定期更新信息,线上给与专家指导意见,定期点评,开发党员志愿服务、图像资料,让传播更加广泛,学习更加便捷。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逐渐形成“先锋+”的丰富志愿服务项目资料,为全国各地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三、党员志愿服务的功能拓展
党员志愿服务承载着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传播新时代新思想,推动党员亮身份服务群众,促进基层治理创新,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等丰富的功能。为此,社志会通过专家辅导、骨干传授等,为党员志愿者提供扩大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功能的机遇。如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街道的“志谷·π集体 ”“青年新质说”等就是在社区书记、科技企业党员的带动下,由青年党团员、家长孩子、大学生等共同进行“双向传播”“为国播种”的服务。即将科技创新、科创思维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元素,面向广大青少年传播推广;将青少年的爱心热情、兴趣爱好向为国学习、为国奉献的方向引领。我作为社志会荣誉会长,也作为党员志愿者到上地街道交流,参加“志谷·π集体 ”“青年TALK”活动的时候,对这种丰富多样、创新活泼的多样志愿服务非常欣赏。“先锋+”就是要拓展党员在志愿服务领域的活跃思维,创造无限的可能性。在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的同时,也营造出丰富内涵的党员志愿服务文化,如开发红色志愿服务文创IP,通过自媒体传播志愿服务正能量,营造志愿服务激励。
第四、党员志愿服务的联动合作
我们在调查中,听到党员志愿者的一些反映,目前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集中在两种形式:一种是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等组织的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服务;另一种是党员回所在社区报到参加服务。除此之外,党员也希望有更多的合作、更多的形式、更多的机会。为此,“先锋+”推动灵活多样的联动服务。一是机关单位之间都有志愿服务的联动服务、资源共享。即各单位将志愿服务活动提前发布,吸引其他单位的党员志愿组织联合开展服务。这样,有利于本单位的党员参与服务的时候,获得与其他单位党员的交流机会;也有利于社区群众获得不同单位党员志愿者的多样化特长与资源。二是机关单位与社会组织的党员志愿者联动服务。即现有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志愿团队将常态化的服务发布出来,机关党员志愿者报名参加,可以体验职业工作之外的奉献乐趣,也可以了解和学习更多的志愿服务方式方法。三是机关单位与社会力量共同策划针对性强的服务。“先锋+”通过邀请不同类型党员志愿服务项目的展示交流,邀请不同类型党员志愿服务组织考察交流,汇聚各自的专长和资源,针对社区群众、乡村群众的生活需求,策划实施新项目、新服务。这些丰富多样的联动服务、合作方式,为党员志愿服务增添魅力、增加实效。四是专业志愿组织与两新组织、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联动服务。通过与两新组织、民营企业的党建合作联动,开展党员志愿服务,为两新组织、民营企业提供高质量党建服务,整合两新组织、民营企业社会志愿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贡献智慧力量”,这是志愿服务的提质增效、升级换代,值得广大志愿者和志愿组织高度关注、积极探索。为此,社志会与北京市海淀区的志愿者、湖北华中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以及其他地方的志愿者联合起来,积极探索“智慧+”的新方式、新途径,逐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志谷”。我们初步探索的“志谷”,就是充分发挥志愿者的智慧、知识、技术、技能等要素,在志愿服务中发挥创意创造的活力,形成具有新特征、具有新效能的志愿服务项目,更好地满足社会要求和群众需求。
第一、激发创新思维活跃的志愿服务形态
伴随志愿服务的社会化与专业化发展,一方面各行各业的人群参加志愿组织,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人才;另一方面种类多样的专业志愿服务组织诞生,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的智慧和能力。这样,推动“志谷”的建设和发展,就能够汇聚智慧力量、焕发志愿活力。北京市海淀区探索“志谷·π集体 ”“青年新质说”“青年TALK”等形式,让志愿者的智慧力量展现出来、产生影响。社志会公众号开设“青新公益说”专栏,传播各种智慧志愿者发挥能量、作出贡献的案例,逐渐产生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未来,还要通过线上广泛联系,以及线下定点联系,汇聚越来越多的智慧志愿者,包括科学家、科创青年、创意文化人,以及思维活跃的党员干部、团员青年等,在没有固定框架、没有机械限制的“志谷”时空中进行探索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催生科学知识丰富的志愿服务类型
目前,世界及中国的科学理论、科学支持发展迅速,但是传播到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之中的非常有限,传播到社区农村群众之中更加有限。为此“志谷”通过推动科学知识的传播,让广大志愿者“聪明起来”,让广大群众“聪明起来”。如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进城乡群众,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新知识、传播新文明。特别是科技人才、科创人才与志愿组织合作,对“新质生产力”的宣传推广,对新技术运用和要素转化的宣传普及,让广大干部群众有理解、有认识,应用到工作与生活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获得更好的效益。
第三、利用专业技术提升志愿服务的水平
“志谷”不仅仅是创造者、研发者,还是推动者、实现者。也就是说,建立创造人才与志愿组织骨干、社区农村热心人的共同体,让科学发明、科技创新对志愿服务的促进作用落到实处、发挥效应。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光谷”的内核,凝聚大量的科学家和科技创新人才,也培养出富有科学精神与创新活力的学生。他们将科创活力运用到志愿服务领域,策划出“AI宝贝”“AI助聋”等新项目。如今,通过与城市志愿服务组织、农村志愿服务组织的合作,将最新科学技术运用到志愿服务的实践之中,帮助志愿组织提高服务能力,帮助社区农村群众解决困难问题。未来,“志谷”建设将联合、联动更多的科学力量、创新力量,为志愿服务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持。
第四、发挥熟练技能深化志愿服务的效果
在“贡献智慧力量”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和重视“大国工匠”“志愿工匠”等人才。他们的技术技能、经验体会,对于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丰富积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传统的观念有所偏差,认为学术理论才是智慧,技能经验不算智慧。其实,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在劳动生产进步中,技能经验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样,在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发展中,更要发挥“工匠精神”,更要注重“大国工匠”,将他们宝贵的技能经验应用在志愿服务中,促进创新创造,惠及百姓生活。
我们推动的志愿服务“能力+”,就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时代的优势,将原来停留在课题教育培训的志愿服务能力提升,转化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方式方法,让广大志愿者受益,让众多志愿组织受益。
第一、志愿服务的灵活培训
通过“能力+”平台建设,让单一的课堂培训、集中培训转变为灵活多样的培训辅导,使得更多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有机会充实知识、提高能力。一是改变单纯理论灌输的方式,力求在阐述前沿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与现实运用、实际操作相结合,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启迪价值。二是改变单纯介绍典型经验的方式,更加注重在地化的特色经验。即避免“言必称希腊”“举例尽是先进地区”等,而是结合各地区,不论是城市、沿海,还是山区、边疆的实际探索经验,提炼富有启发性的观点,进行培训辅导。三是创造“随时随地”培训辅导的方式,不讲求课堂的正规性,而是结合社区农村的实际情况,人多人少、场地大小、设施好坏都可以进行志愿服务培训辅导。这样,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转化为“以志愿者为中心”的理念,围绕各类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实际需要开展培训辅导,真正做好志愿服务能力提升。
第二、志愿服务的支持督导
我们经常听到志愿者骨干说,“听课的时候收获很大,回来之后又不知怎样做了。”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讲授的道理、介绍的经验是其他地方创造的,志愿者面对自己的团队、面对实际的服务活动,有许多特殊的情况。为此,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特别需要“面对面”“手牵手”的专业支持和督导。我们就倡导“化整为零”的督导方式,即专家学者、专业社工、志愿者导师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到具体开展志愿服务的团队之中,观摩他们开展服务活动的同时,提供专业的帮助。或者是发现团队服务的好经验,帮助总结提炼;或者是发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指导改变;或者说面对团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解决的参考思路,联系解决的资源途径等等。这些“一队一策”“一事一策”“一地一策”的专业支持督导,对于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更有帮助,值得借鉴和推广。
第三、志愿服务的网络“充电”
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候,网络的发达、信息的丰富,手机的应用,微信圈的繁荣,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越来越多的志愿者都很难有空“长时间坐下来听课”“长时间静下来看书”。我们虽然要鼓励志愿者听课“充电”,读书“充电”。但是还要结合现状,探寻更多的知识充实、能力提升的方式方法。“志愿3+”建设平台和系统的时候,就要考虑将志愿服务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运用“碎片化+系统性”的方式为志愿者“充电”,让志愿者的能力不断提升,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志愿服务的要求。“碎片化”就是将新颖的志愿服务知识、睿智的志愿服务课程、丰富的志愿服务案例等进行“分类切割”,抽取富有价值、有吸引力的片段,做成“短文”“短视频”等,每一节3-5分钟。志愿者浏览起来时间不长,影响较深,能够记得住,能够用得上。“系统化”就是每周、每月、每年播放的志愿服务短文、图文、视频等知识,前后有逻辑联系,前后有递进深化。这样,志愿组织在不断浏览的时候就深化理论知识,提高素质能力。网络对社会的冲击非常大,但是网络又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作为志愿服务知识增能的有效手段,探索多种多样的创新方式。
第四、志愿服务的实践“增能”
志愿服务的素质发展、能力提升过程中,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重视“实践增能”,即总结提炼服务实践中的做法与体会,创新与经验,汇聚起来成为学习借鉴的宝贵财富。在过去的一些志愿服务培训辅导中,较多重视“拿来主义”的他人理论、他人经验,恰恰忽略了在地化的知识和经验。为此,我们推进“志愿3+”的时候,也非常重视不同地区、不同组织基于本地群众需求、基于本地习俗环境创造的服务经验,作为培训辅导、专业督导的最佳素材。近年来,我们前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160多个县区,600多个社区与农村进行调查辅导的时候,发现从北京、上海、天津,到广东、浙江、山东,再到四川、陕西、吉林,乃至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各地区的社区与农村,志愿者和志愿组织都在探索创造富有特色的经验。为此,“志愿3+”将建设项目库、案例库、经验库等,提供更多的地方、更多的组织参考学习。
走过2024,走进2025,社志会联合志同道合的组织,通过推进“志愿3+”的平台和系统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志愿服务发展提供支持,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赋能添力,为创造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作出贡献。欢迎更多的志愿者关注和参与,欢迎更多的志愿组织关注和参与。一起来,更精彩!
谭建光,教授。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
李森,全职公益人。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广州市志愿者协会会长。
王洁颖,民盟海淀区委中关村科技园一支部 盟员。
黄悌,金隅金台共享际园区党支部 党员。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 ... g&from=appmsg");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background-size: 100%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