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广州日报深一度丨广州志愿之城历史源远流长,探寻过去未来,能否延续仗义之风是关键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4-6-6 08: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州日报民生频道出品

一座城市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离不开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

当每个人都对这座城市抱有责任感,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推动城市向上向善,基于共情自发行动帮助身边的人时,一座城市的志愿服务便有了长足的发展空间。

我们应当如何寻找这种责任感,如何培养这种共情的能力,这种个体与城市的羁绊又从何而来?

今天,当我们回溯起这座城市的志愿服务文化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志愿服务的核心在于责任、利他、公益,一切发展都得益于这些要素,也离不开这些要素。


提到广州,有人想到千年的文化,有人想到繁华的经济。但这座城市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不单是有多少高楼大厦,也不单是延续了多少年的历史,是它的温度、热情,以及这座城市的互助氛围,因为,广州是一座志愿之城

上世纪80年代末,广州开通了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拉开了现代志愿服务事业的序幕,此后三十多年蓬勃发展,志愿服务已在广州成为了利他、奉献、互助的代名词。“情义广州,守望相助”“一起来更精彩”是许多广州人的口头禅。那种朴实的人情味,构成了广州今天向善向上的底色。

在这座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里,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数超2万个,每4个人就有1个志愿者。而500多万名志愿者中,有人值守于电话座机前,随时回应电话另一端儿童青少年的求助;有人每周与心智障碍青年共同奔跑;有人在儿童癌症病房里,陪伴病童度过漫长治疗周期

content.jpg

纵有风雨,或是遇到再多的难题,每个人都在关心着身边的人和事,不断拓宽一座城市发展的上限。同一片天空下的人们总是携手并进,一同共创更美好的未来。这座城市的韧性,恰恰是由此而来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系统部署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第一份中央文件,围绕多个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志愿服务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值此之际,记者回顾了广州志愿服务的故事和历程,在一段段故事中寻找这座城市志愿服务与城市发展的内在关联


志愿服务并非舶来品,这座城市的“义”源远流长

“志愿者”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为“意愿”。因国内古代没有“志愿者”或“志愿服务”一词,不少人提到志愿服务时,都觉得这是近代引入中国的“舶来品”。

但实际上,志愿服务中关于利他和奉献的内涵、对周边每个人和事的共情、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一直贯穿在这片土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施医、赠药、开义塾……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有“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之说,往后,这片土地以义举行志愿服务之实者亦是数不胜数。其中,广州仗义之风更是源远流长。

施医赠药,本质就是发挥医师专长,用自己的专长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距今约1600年前的岭南之地曾是瘟疫频发之地。

根据《广东省广州市粤秀山三元宫历史大略记》碑的记载,被称为中医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的鲍姑正是在如今的广州市越秀区三元宫井水熬药,分发给大众以驱除瘟疫,此外,四处施医赠药,足迹遍布广东,其故事传颂至今。

content.jpg
后人念其恩德,将三元宫的井命名为“鲍姑井”。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关心他人的“义”并未仅仅停留在“义行”。

鲍姑丈夫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中提出了劝人行善的观点,被不少历史研究者认为是传统劝善文化的源头。除此以外,葛洪还将多年的行医经验写成了《肘后备急方》,希望更多穷苦百姓可以因为这些医术方法的普及,治得起病,此举同样受后代称道。

这座城市深藏于市民之间的责任感以及利他之心,一早便有根可循。后人在追溯广府善文化的《广府慈善文化拼图》一书中指出,葛洪、鲍姑研究草药医学,救疗民间疾苦,堪称广府慈善的先驱

content.jpg
《肘后备急方》。

实际上,从治病救人到义塾授课,广州这座城市的行侠仗义之风,自古延续了下来。

直到百余年前的广州,番禺人邓雨生以一本《全粤社会实录》讲述了广东在1910年前的社会风貌,其中一句表述盛赞这片土地,说:“粤人之性质更多行侠仗义之风”

其中提及的“侠”与“义”,蕴涵着深刻的志愿服务精神,而这一风气又以广州为盛

当其时,广州善堂林立,其中九大善堂名震一时,不仅延续了广府施医赠药之义,更开启了免费教育及教养盲童等善行。而在1889年,博济医院的一位医生则在如今明心路租赁房舍设立明心瞽目学校,打造了华南地区第一个盲童学校。

如今,人们依旧能从盲童学校所在地地名窥见当年行善之人对盲童成长的美好期盼

也是从那时起,广州这座城市的“义”便超越了传统的济困之义。

content.jpg
明心瞽目学校曾经所在之地,都把那段往事浓缩到了明心路的地名之中。

人们关注城市发展的需求,关心被忽视的群体有什么需求,同时也相信自己能为城市发展带来改变。此后时代更替,但这种人与城市之间的羁绊从未断绝。

到了1958年,为修筑水库、广植林木、开辟公路,广州市政府组织群众参加绿化义务劳动,而广州全城街坊纷纷参与义务劳动,一起改善广州市容面貌。

当时,共有170多万人参与义务劳动,挖填土100多万立方米。到了第二年,麓湖、流花湖、荔湾湖以及东山湖四大人工湖相继建成,这座城市从此洪患息、涝孽解,给那一代的广州人留下了珍贵的集体记忆。

此后,云山珠水与这座城市的义举融为一体。

六十多年后,参与过当年义务劳动的老街坊仍会满是自豪地说,这些湖是自己挖出来的。

content.jpg
1958年,广州市民义务劳动开挖流花湖。(廖衍强拍摄)


创全国志愿服务之先,为了一座城市更美好的未来

热爱一座城市,意识到自己是其中一员,愿意为城市出一份力。

广州人的义举背后,其实恰恰是一种人与城市之间的情感投射,这种独特的关系构成了广州志愿服务的底色

改革开放后,现代志愿服务理念和方法开始引入国内并本土化。而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也是全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现代志愿服务与广州向善向上的传统城市文化有机融合,大家都想为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1986年,广州外来人口大幅增加,从“友爱在车厢”活动开始,这座城市派生出“友爱在学校”“友爱在商店”“友爱在病房”等各种形式的友爱活动,倡导友爱互助的城市氛围。

content.jpg
友爱在车厢活动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资料图)

1987年,广州开通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电话——“中学生心声热线”,成为全国志愿服务的雏形。热线的电话号码用粤语说就是“心中的情你尽诉”,一部电话,两台分机,几个人轮流“上班”,倾听孩子的心声。

后来,不少媒体和学界人士认为,这一热线的开通标志着现代志愿服务模式的开始——这座城市不再是单纯地做“好人好事”,也不是靠某个人偶发的善意,而是发挥专业力量,回应社会需求,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机制,持续为某项社会需求提供持续化的服务

后来,中学生心声热线的服务形式也启发了不少后来者延伸相关的服务,但已是后话。当时的广州正悄然形成现代志愿服务模式的理念,包括聚焦社会需求和痛点,培育志愿者队伍、打造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品牌等等。

content.jpg
今天,热线服务已成为志愿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图为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接线倾听来电心声。

到了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并发布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一年后,1995年,广州率先成立了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

此后的广州开展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志愿服务行动,包括1995年的情暖珠江——失窃单车还家志愿行动等等。

当时间步入二十一世纪,广州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平台。2002年,广州成立广州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后改名“广州市志愿者协会”),致力推动社区志愿服务,2002年年底,逢源街长者义工联队成立,成全国首支长者志愿者队伍

在逢源街,相对年轻的长者组成志愿者队伍,主要提供探访、义修、义演、义教等社区服务,在当时的国内十分时髦

content.jpg
逢源街的长者很早前就开启了退休生活的新方式——志愿服务。

也是那时候,广州志愿服务平台的开放性使得社会各界志愿服务悄然兴起,激发了志愿服务发展的澎湃活力。

2000年加入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启智服务总队的李森在干了一年志愿服务,做过无数老人的陪伴者后决定创建网络平台,最终拿出自己的积蓄租用网络服务器,搭建了华南地区第一个志愿者网站——广州青年网,以网站为依托发布志愿活动信息招募及分享公益心得。

后来,很多人想做志愿者,都是通过这个网站踏上志愿服务的舞台。

在广州的志愿服务圈子里,大家至今仍喊李森为“老乌(乌托邦)”,大家认为一个理想社会看的不仅是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有多少人做志愿服务

content.jpg
不少志愿者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都是通过这一网站报名。

在广州志愿服务领域,除了李森,赵广军也是一个备受称道的志愿者。在2004年,他自费开通名为“生命热线”的公益热线,专门为生活中遭遇不幸、承受巨大压力的人们提供一个倾诉的平台,义务开展危机干预工作。

到了2007年,赵广军更是成立了全国首支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志愿服务队伍,开展生命热线电话以及其它类型公益活动,包括陪医暖心行动、展翅的天使助残服务等,同样在那些年成为了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主流平台之一。

那些年,当平台越来越多,这座城市一直需要一个契机——将志愿服务推向大众。

content.jpg
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的陪医暖心行动在2024年获得了第十一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的支持。图为志愿者陪同老人前往医院就诊。


多方助力建设志愿之城,让志愿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志愿服务,从来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很多人一起做一件事。

2009年4月21日,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招募工作正式启动,无数人把这件城市盛事视为自己的人生大事,报名志愿服务。因为亚运会,志愿服务背后那种个人与城市休戚相关的羁绊再次得到激活。

2010年广州亚运会赛会期间,广州共招募了6万名亚运会志愿者、2.5万名亚残运会赛会志愿者、50万名亚运城市志愿者、80多万名社会治安志愿者以及2200多支城市文明志愿服务队伍,累计服务时数达到了1.28亿小时。

这一场城市盛事,成为无数广州人关于志愿服务的又一个集体记忆。

content.jpg content.jpg
2010年,千名亚运志愿者共同誓师做好公共文明建设的志愿服务。

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的全民义务劳动始终带有距离感,那亚运会就是一次二十一世纪志愿服务精神的延续。从那时起,“一起来,更精彩”成为了广州人的口头禅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之前,广州志愿服务事业也为志愿服务的新发展做了充足准备。早在2003年,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成立,负责广州市志愿者行动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考核工作;

2008年,广州成立市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指导委员会以及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

2009年,广州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地方志愿服务条例

content.jpg
2008年8月,80名广东志愿者在水立方开展奥运会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之余大合照。

亚运会后,广州这座城市更是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志愿之城”。

这座城市的志愿服务事业,就此迈向了更系统推动的阶段,无论是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志愿者队伍建设、志愿服务项目专业化,还是志愿服务品牌化、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均有所布局。

2010年,广州成立了全国首家由政府主导兴办的广州志愿者学院,在志愿者培训、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志愿者组织交流、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首创了志愿服务岗位能力培训体系

从2011年起,广州全国首创“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品牌,破解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和资源科学配置的难题,搭建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和对接平台,并在2014年升级为全国性平台,举办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打造全国性志愿服务项目培育、资源对接和交流发展平台。

content.jpg
第十二届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现场。

也是这些年,广州在全国首创“志愿时”系统,为后续的志愿服务价值衡量和转化提供了依据。2012年,广州启动首个“广州志愿服务行动日”,并在此后将每年3月升级为广州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月,集中推介志愿服务项目。

而2016年以来,志愿服务上升为国家战略,广州则通过“社工+慈善+志愿者”持续培育基于互助传统文化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青苗计划、种志计划、繁星行动多个市区乃至社区一级的资助则为志愿服务解决成本之忧,并通过专业督导提升志愿服务队伍内部治理、项目设计能力。

2023年,广州结合新时代志愿服务实际情况,出台了《广州市志愿服务规定》,将多项广州在志愿服务领域中的探索成果以立法形式予以确立,并对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活动规范、激励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完善。

content.jpg
今年3月,广州市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月活动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得益于一系列多方赋能,广州志愿服务的社会活力也进一步凸显。

截至2023年底,广州全市注册志愿者超520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超过2万个,累计贡献志愿服务时超1.6亿小时,仅长者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便服务长者超过300万人次。

“一起来,更精彩”不知不觉已从口号变成了现实。

共创社会治理共同体,城市的人文底色看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一座城市的发展有何关联?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朝阳里社区考察调研时强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则提出了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作为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

content.jpg

更早前,今年2月29日,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正式挂牌展开工作,负责志愿服务工作,通过促进社会工作资源的协同整合,动员广大群众协同参与公共事务,共同提供社会服务,通过志愿服务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相关负责人表示,志愿服务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正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基于对社会需求和痛点的洞察而投身志愿服务,推动改变发生,一座城市的活力才能逐渐激活,并作为一个共同体不断自我调节以回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content.jpg

广州的志愿服务事业之所以可以在过去三十多年领风气之先,恰恰因为社会各界的角色定位清晰

各个政府职能部门愿意搭台,并让社会力量上台看戏,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做,充分激活社会活力

而社会各方力量愿意秉承志愿精神奉献和行动,大家发自内心、出于共情不断行动,希望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好。也因为这种理念,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细分领域持续增多,形成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content.jpg

早在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广东省民政厅登记注册的广东狮子会立足广州,在全省开展各类慈善活动,是广州乃至广东慈善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而2009年,当时的广东狮子会会长雷建威便提出了“做参与式慈善的领航者”的愿景,通过参与和行动服务社会需求,至今发动各界爱心人士服务时长达到近千万小时,服务范围涵盖残健共融、儿童帮扶、应急救灾等等。

李森所在的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启智服务总队先后培育孵化除了童心童路和关怀街友等品牌,分别关注病房里的癌症病童和街头的失意者

content.jpg
广东狮子会秉承参与式慈善的力量开展行动。

content.jpg
童心童路开展病房志愿服务。

在广州市从化区,长期在教育一线深耕的冼玉华因焦虑症提前退休后,治疗期间因社工服务了解到志愿服务并投身其中,后来在2012年3月搭建起从化关工委青少年爱心阳光热线,动员身边人一起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声和需求

同样是退休后老有所为的张朝广,因着自己对电子机械的兴趣和了解,与三两同好组建起粤晖家电义修队,每月定期在多个社区开展小家电义修活动,成立于2013年的义修队至今已发展出成员六十余人,足迹遍布城区

content.jpg
粤晖家电义修队在社区开展义修服务。

而由广州市心友心智障碍者服务协会组建的星友伴跑团成立于2016年,众多心智障碍人士加入其中,与陪伴自己的陪跑志愿者一次次地江边奔跑,从一公里到五公里,再到十公里,后来甚至站上一场场马拉松赛事的赛道,逐渐跑出了自己的融合之路

不知不觉间,他们的情绪调节、社交能力、体能都有所增长,甚至让外界看到了推动就业岗位开发的可能,最终促成自己的融合就业。

在广州图书馆,一群馆员则围绕残障群体开辟了一系列志愿服务,通过开放慈善空间合作平台,一年为残障伙伴举办的活动多达两百多场

content.jpg
广州市心友心智障碍者服务协会如今正将融合运动康复作为全生涯支持体系的重要一环,推动心智障碍者社会融入和就业,并在2024年获得第十一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的资助。

content.jpg
广州图书馆与志愿者们共同推动了影院里的口述影像服务,视障人士也可以进影院听新上线的电影。

此外,近年来,广州全力打造“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伍,全市实名注册“广州街坊”67万余人,建成“广州街坊”品牌群防群治队伍490余支,建成最小应急单元2.3万余个,聚合各类群防力量34万余人,截至目前,全市最小应急单元已累计联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2800余起。

这些发自个体行动的志愿服务,其实都在无形之中探索着社会公共服务的完善,并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进而推动一座城市的发展。

“广州是一座志愿之城,有着丰厚的发展基础。”中共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广州将抓住筹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契机,健全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体系。

具体而言,包括组织“种志计划”项目征集,实施培育扶持行动,强化志愿服务信息采集管理,巩固培训基地,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发展水平、展现广州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并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开启属于广州人的又一个志愿服务集体记忆。

众说志愿服务新期待



@广州市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

广州市政协委员 郑子殷






在国内,志愿服务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志愿服务发展的下一个突破口,在于志愿服务精神的追溯以及科普。目前,我们有了许多的志愿服务激励指标,接下来可结合实际情况对激励机制进行优化或调整,并将系统的志愿服务和慈善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进一步普及志愿服务和慈善文化的核心精神。



@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

会长 李森






在国内,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重视和志愿服务的大发展催生了不少优质的志愿服务项目,各有特色,回应不同的社会需求。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目前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阶段,存在部分带有明显功利性且“短平快”的项目以“志愿服务”之名出现在大家面前,阻碍了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和推广。我们希望接下来可以进一步推动志愿文化的传播,规范志愿服务发展,让更多人看见并参与优质的志愿服务项目。



@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 赵广军






无偿和利他是志愿服务的关键。我们这些年带动不同群体参与志愿服务,尤其是陪医暖心行动中陪同老人就诊,大家都说如果一旦变成商业行为,这个事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做这个事的动机在于我们希望每个人甚至自己老去那天有人陪伴和守护。所以,能不能意识到意义感和价值感,是推进志愿服务的重要一环。我们希望接下来志愿服务进一步回归其内涵和核心,同时,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落实,让资深的志愿者受城市推崇,让真正的志愿服务成为一种城市荣誉,同时,让激励成为培育志愿服务文化的手段,而非大家参与志愿服务的目标。



@广州市从化区关工委青少年

爱心阳光热线发起人 冼玉华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是一个漫长的工程,而志愿服务项目讲求专业化、规范化,要推动高质量的服务,离不开更多的人才和经费保障。一方面,我们希望更多人出于热心、爱心和奉献精神参与志愿服务,接力关爱儿童青少年,并为社会资源薄弱地区引入更多针对性的专业资源赋能在地志愿服务专业化;另一方面,也希望一些社会资源可以关注到小而美的志愿服务项目,让这些重要的服务延续下去。

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出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 实习生:袁嘉婧、江欣怡 通讯员:穗社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实习生:卢婉盈、黄姝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杨欣

来源:广州日报 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06/05/bc6bcd6e54c84bb1be48e2274f3b046e.html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网站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37粉丝

5032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