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谭建光:志愿服务需要“爱心”而不是“任务”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4-4-1 08: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志愿服务需要“爱心”而不是“任务”


谭建光


近期,在一些社会热点的影响下,也涉及到志愿服务,引起较大的关注和讨论。如陆续出现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时候,在讨论法律制裁、心理健康的同时,也涉及如何发展中小学志愿服务,促进中小学生人格成长。然而,同时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看到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体验和感悟,有利于充实心灵、完善个性;另一种是担忧中小学志愿服务做成任务式和形式化,增加学生及家长的负担。近日,深圳市网友向人民网“领导留言版”投诉,认为“半强制性”的家长义工在学校外面进行上学放学维持秩序的做法不合理、不实际,引起广泛的讨论。又如各地区推动党员回到社区“双报到”和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社会上也出现两种声音:有些地方的党员志愿服务确实在关爱帮助群众、解决社会问题等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也有些流于形式、增加负担,党员认为是额外负担,社区认为是增加麻烦,群众也感觉“走走形式,没有实效。”我们详细分析这些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看法,其实并非非此即彼的极端观点,而是有针对性地要求解决弊端、改善调整。其实,就是批评“家长义工”排班执勤的群众,也没有否定志愿服务的意义,而是认为不应该变成机械呆板、劳民伤财的“任务排班”;还有关于党员“双报到”和参与志愿服务的争议,也不是否认党员志愿服务的积极意义,而是认为过多的指标要求、过多的“打卡留痕”造成困扰和负累。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广泛和深入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更多的部门机构,更多的组织群体,更多的社会大众了解志愿服务的自愿性和公益性,减少任务式、形式化的干扰。我们特撰写文章进行讨论交流,提供各部门、各地区参考借鉴。


01
志愿服务需要爱心善意


志愿服务需要的爱心和善意、真情和热诚,需要尊重和激发志愿者内心的动力。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志愿服务组织一方面要面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大家感觉人与人之间除了利益竞争之外,还要有善意相待、互相帮助;另一方面要发掘和传播真心服务、真情待人的优秀志愿者,让大家有所感动,获得启迪,学有榜样。我们都知道的优秀志愿者徐本禹,20多年前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华中农业大学读书的时候,需要勤工俭学维持生活费用。但是,即使自己有困难,他也拿出仅有的一些钱资助其他同学,帮助有需要的人。有一次,他在勤工俭学做家教的时候看到一份《中国少年报》,登载了一篇贵州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环境非常差的状况。一位复员军人用退伍补贴简陋修缮了校舍,然而缺乏老师,学生无法学习。于是,徐本禹从暑期前往贵州山区支教,到毕业后继续去支教一年、两年,再到吸引和带动许多“本禹志愿服务队”开展山区支教服务等等。从“想做不做、机会错过”的遗憾到“想做就做、爱不错过”的勇气,让一批批青年志愿者奉献爱心、帮助他人、充实自我、茁壮成长。我想,志愿服务就是需要这种出于爱心、发自内心的真实动机,才能有坚持努力、深入服务的真正动力。


02
志愿服务需要自愿自主


志愿者要有志向、有追求,但是参与志愿服务的最初愿望仍然是需要自愿自主,没有强迫和压力。自愿就是人们从内心出发,感觉做志愿者好,感觉做志愿服务帮助社会他人好,真心实意想去参与和奉献。自主就是人们在志愿服务中能够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有价值、有兴趣的服务项目,切切实实帮助社会人群。我们在调查的时候发现,广州有一支启智志愿服务总队,30年前是一批热心关爱智障儿童的志愿者组成,挂靠在团市委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下面。当时,启智队及另外几支民间力量组成的队伍,与其他单位成立、团委成立的青年志愿者队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其他队伍较多配合党政部门、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这几支民间队伍属于“挂靠性”的,定期向团市委、青志协汇报服务情况,介绍下一步的服务计划。青年志愿者协会进行指导,感觉不合规范、不太适宜的服务项目,就建议停止开展;大多数社会需要、群众欢迎的服务项目,就鼓励开展;还有一些特别有价值、有效果的项目,团市委还挤出一些经费予以支持。这样,启智队等“半挂靠”的民间队伍在团市委、青志协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如今,启智志愿服务队发展壮大为注册志愿者十多万人的庞大队伍,虽然其中有些注册志愿者离开广州到外地工作了,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活跃志愿者。启智队一方面接受社会工作部、团市委等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自主探索和开展富有特色、富有活力的志愿服务,在社会上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力,深受群众的欢迎。我们曾经调查访问启智队的志愿者,询问为什么乐于在这个组织参与服务。他们说,“这里既有榜样吸引,有骨干带领;也非常自由,可以自主选择服务项目,开展有兴趣的服务活动。”我们发现,不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广州、深圳;不论是浙江、江苏还是四川、云南等;都有一些这种获得党政部门、共青团组织认可支持,又保持自愿自主特色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很有生机活力,值得关注重视。


03
志愿服务需要灵活多样


不少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活动有抱怨、有不满,其中一个突出的原因,就是认为形式单一、内容单一。有些地方的志愿服务,停留在配合工作要求,等待上级指示,这样就局限在任务式的服务活动,造成志愿者参加几次之后感觉缺乏价值、兴趣不大,从而越来越少参加。为此,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丰富志愿服务的活动,并且提供灵活多样的参与机会。我们到成都“爱有戏”考察调研志愿服务,发现他们就是“由少到多、由粗到精”不断发展和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参加。十多年前,“爱有戏”最主要的志愿服务就是“一个人的剧场”,即有文化兴趣特长的志愿者,到社区和农村,为孤独在家的老人、残疾人等表演节目,为特殊人群带来快乐。如今,“爱有戏”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社工协调志愿服务、公益促进志愿服务等途径,开发出大量的新兴志愿服务项目,既有延伸和丰富关爱特殊群体服务的内容,也有为社区农村群众活跃文化氛围的内容,还有面向青少年进行创新体验的服务内容,又有专业性强的社区营造、乡村治理服务内容。我们调查交流的时候,看到一个农村城市化后形成的普通型社区,大量中低收入人群居住,志愿者鼓励居民群众表达多样化的意愿,开展灵活性的活动。如墙绘中有一句话让我们印象特别深刻:“都在拼,都在搏,都在混生活!”这是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青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恰恰在这种朴素真实的环境中,志愿者一方面服务群众,一方面引导共建共享,产生非常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志愿服务组织要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创造热情,充分发挥群众的创作热情,鼓励他们构思和开发丰富多样的服务项目,就更有吸引力、更有影响力。


04
志愿服务需要激励规范


为了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坚持志愿服务,就特别需要做好激励措施和规范制度。激励措施就是适应志愿者的多样化需求,推出越来越多、灵活多样的回馈激励,不一定都是物质激励,还可以有团队激励、心理激励、认可激励、荣誉激励等等。规范制度就是通过完善规章制度,让志愿者清晰要“把好事做好”,避免出现违规违法现象,避免造成风险伤害。如今,有些地方的志愿服务激励局限在两种类型:一种是表彰大会颁奖授旗等;另一种是积分激励兑换米油物品等。仅仅这些是不够的,现在的志愿者类型多样,既有普通务工人员、居民群众,也有中高端人士如专家学者、高管人员,需求非常多样,就要开发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如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探索的“志愿+信用”激励机制,将志愿者参与服务及其贡献全面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不仅仅有荣誉激励、物质激励,还有社会认可激励、社会保障激励、社会发展激励等多方面的优惠,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又如贵州省黔南自治州龙里县探索“赋分争优”志愿服务激励,采取多样化的措施,让农村群众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积极参与、作出贡献,从而获得积分、评优、产业扶持、发展机会等等方面的激励,赢得广大群众的响应和喜欢。为此,我们认为志愿服务需要丰富多样、切实有效的激励;也需要依法依规、合理有效的规范;才能够发展繁荣、发挥作用。


05
志愿服务不需要任务化


调查中,听到很多志愿者反映志愿服务“变味”的问题,就是将志愿服务变成了“工作任务”“硬性任务”。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有些部门、机构习惯了布置任务、安排任务,却不了解志愿者是奉献爱心自愿参加服务的,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也惯于布置任务和检查督促。二是有些志愿服务组织为了从管理部门获得资金资源的支持,就简单采用承接任务的方式推进志愿服务,让参加服务的志愿者有“被安排任务”的感觉。例如,关于“家校合作、维护安全”上学放学家长志愿者轮流执勤这个近期引起热议的问题,最初就是一些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时候,发现乱穿马路、乱停车辆等,既造成安全隐患,也造成交通堵塞。因此,有些家长自愿自觉组成志愿者队伍,进行安全维护、秩序引导,这本来是非常好的一种形式。后来,有些地方发现这种典型经验之后,就发文要求全市所有学校都学习仿效,开展“家校合作”交通执勤服务。同时,一些学校涉及安全问责制的压力,也要求家委会开展家长排班轮流执勤服务。于是,一些家长志愿者的热心行为,逐渐演变成为面对全体家长的“普遍任务”,造成负重不堪,怨声不断。为此,我们认为要改变的是这种“排班执勤”等任务式的做法,而不是取消学生自愿自觉、家长自愿自觉的志愿服务。我们去年底参加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审的时候,看到一个项目非常好。宁波市有位老奶奶,在送孙子上学的时候,看到附近家庭有些双职工无法送孩子上学,就顺便多带一两个孩子上学。其他有些热心群众看到这位老奶奶的做法,也乐意帮助有需要的家庭多带一两个孩子上学。广大群众非常赞赏这个朴素的志愿服务做法,称之为“共享奶奶”,并且引起全国的关注和点赞。所以,我们认为要鼓励和支持更多以爱心为核心,自愿为基础的志愿服务,切实减少“任务式”“硬性排班式”的做法,才能够让志愿服务发展繁荣、充满活力。


06
志愿服务不需要指标化


近年来,志愿服务推广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志愿者人数、志愿服务组织数、志愿服务项目数以及活跃度等的统计。这是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带来的进步,对于提高志愿服务效益,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具有很好的作用。但是,有些地方的管理部门和志愿服务组织将数字化简单理解为“数量化”,更简单理解为“指标化”,不论是人数、组织、项目、传播频率等等,都设计繁琐、庞杂的指标,引起志愿者的不满和怨言。我们在积极推进志愿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数字化发展之时,也要尊重志愿者的个性化和人性化需求,不要将有爱心、有热情的志愿者变成“冷冰冰”的数字和指标。十多年前,曾经有一个地区的志愿服务管理部门人员告诉我,“我们开发出一条信息管理系统,今后招募志愿者参与服务,进行记录和奖励,不再需要一个个打电话,只要系统发布就可以了,非常方便。”我听了之后,虽然欣赏他们探索信息化、数字化的积极性,但是也提醒说,“小心有些热心志愿者,会因为这个系统的应用而离开志愿组织。”一年多之后,这个部门负责人带队培训,邀请我讲课,说道,“谭教授,你不幸而言中,有些骨干志愿者现在很少联系,也很少参与活动了。”我就分析说,志愿者都是人,而且参与志愿服务有特殊的动机和需求。一方面是奉献爱心帮助社会人群;另一方面就是想在机械枯燥、利益竞争的工作岗位之外,参与到友爱互助、善良和睦的志愿团体,享受友爱的温暖和舒心。“你们如果单纯依靠信息系统,没有人主动热情与志愿者联系、沟通,没有问候和鼓励,志愿者就感觉不到温暖,就会逐渐疏远。”我想,时至今日,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非常重要,我刚刚撰写一篇《志愿服务的“新质生产力”在哪里》的文章,鼓励信息化、数字化发展,通过志愿服务与技术性革命的结合带来新动力、新活力,就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凡事不能走极端,如果走到狭隘的“指标化”,简单用指标衡量一切,让志愿者感觉自己仅仅是一个个“指标”、一个个“工具”,而不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人性的个体,就可能无法感觉温暖,就可能逐渐疏远疏离。


07
志愿服务不需要形式化


志愿服务需要有好的形式,促进宣传推广,吸引大众参与;志愿服务需要有影响力,营造社会氛围,推动社会文明。但是,有些地方走向极端,造成志愿服务的形式化,就引起志愿者的不满和埋怨。特别是有些单位习惯于“搞大活动”,不论是否有必要,都大造声势、劳民伤财。某地一些单位开展文明交通宣传,疏导交通秩序的志愿服务。但是,单位志愿者开车去做服务的时候,很多车辆将辅道都占满了,让群众车辆通过、人行通过更不方便。有群众将这种情形拍照上网广泛流传,造成社会舆情。我们认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需要的志愿者人数,应该根据基层的需要、群众的需求确定,而不是为了“造声势”“做影响”。例如,我们曾经到一些社区调查,社区干部说,“最不喜欢几十人、上百人的所谓志愿者服务,来到社区扫扫地、看看老人,做做样子就走了。我们收拾手尾花了半天。”社区干部又说,“我们最喜欢小型、灵活,三三两两的志愿者来到社区,根据群众需要做一些实实在在、切实有效的服务。如教老人注意用电用气安全,为社区宣传栏美化栏目增添活力等等。”现在,越来越多的群众不喜欢“做秀”“造势”,而是喜欢小型多样,不干扰大众、不劳民伤财的志愿服务。我们就要适应需求、精准活动,让志愿服务活动切实有效,真正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08
志愿服务不需要泛滥化


我们在调查中,听到志愿者的埋怨,“什么事都拉我们做,简直当志愿者是免费劳力”;也听到群众的一些反映,“什么地方都有志愿者,呼啦啦的,有关系没关系都出现。”这其实是批评一些地区志愿服务泛滥化,滥用志愿者资源的情况。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部门、机构在推进本职工作的时候,都习惯用志愿者作为辅助力量。如果是涉及公众服务、关爱帮助的就应该发动志愿者参与;但是如果仅仅是行政工作或者其他工作范围内的,就不应该随便使用志愿者资源。另一方面,有些部门和机构认为志愿者是一种形象,凡是大型活动都需要参与,凡是公共活动都需要参与,就造成泛滥、滥用的情况。我参加某市一个区的志愿服务交流会时,区委副书记当着我们专家的面,对志愿服务联合会秘书长说,“你们要清楚,我是自己报名做志愿者的,是第XX号。你们能不能不要只是拿我来做秀、做摆设。”原来,志愿者联合会经常找区委副书记参与的服务,要么是开大会为志愿者队伍授旗;要么就是创文行动上大街扫地、铲“牛皮藓”。他说,“我儿子经常看电视宣传后就说,‘老爸,你除了铲牛皮藓,还会做什么?’”于是,我主动与这位区委副书记交流沟通,问他,“书记,您工作之外,业余爱好是什么?”这位书记说特别喜欢京剧,是京剧“票友”,经常唱几段。秘书长有点为难地告诉我,“京剧太高雅了,难以用上。”我知道志愿者联合会有个“志愿者艺术团”,晚上和周末经常到员工村、企业为外来务工人员义务表演。为此,我就建议让区委副书记参加“志愿者艺术团”,每个月一两次参与到员工村等表演,一次不要唱太长,唱五六分钟即可。一方面让外来务工人员了解和体验国家精粹的京剧艺术;另一方面增进党政领导与企业员工群众的交流交往。过了一年左右,我再次到这个区调查研究,区委副书记非常高兴地对我说,“谭教授,感谢您的建议,我现在有了三四十名粉丝。还真有外来务工青年喜爱京剧的。”可见,发展志愿服务不是什么都要做,更不是什么都乱做,要防止泛滥、滥用的情况。真正做好志愿服务,就是要适应社会需要和群众需求,发挥志愿者兴趣和特长,开展丰富多样、灵活有效的服务。为此,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要有科学合理的设计,也要及时根据志愿者和群众的反映进行调整完善。


我们针对近期社会上关于志愿服务的讨论和争议,撰文分析志愿服务需要“爱心”不需要“任务”的文章,提供大家交流分享。当然,作为专业工作者的一己之见,其中也有不全面、不周到的地方,欢迎志愿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谭建光(1960年——),教授。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END




※感谢阅读※

编 辑:苏 敏

审 核:林锐斌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社志会」,搜索「sgzyzcjh」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4粉丝

5364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