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社工如何发挥作用?看六地经验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1-4-19 23: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kkk.jpg







4月16日,民政部召开全国民政系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动员部署会议。会上,浙江、湖南、云南、甘肃、江苏苏州、江西景德镇民政部门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
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社会力量如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作用?
浙江省民政厅提出
着眼转型发展,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救助。
浙江适应新发展阶段需要,积极促进社会救助向“物质+服务”转型。
开展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在乡镇街道一级全面建立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制度,前移兜底保障关口。
湖南省民政厅指出:
突出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困难群众关爱帮扶。
提质基层社工站建设。聚焦社会救助服务,加强乡镇社工站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实现职责任务清单式管理、评估考核制度化安排、购买服务经费多渠道筹集,进一步擦亮湖南社工“禾计划”品牌。
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聚焦困难家庭中的“老、小、残”等特殊对象,压实乡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责任,充分发挥乡镇社工站、村社区救助服务站点作用,引导鼓励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为特殊困难对象提供日常照料、心理疏导、康复照护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让他们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云南省民政厅提出:
不断强化基层经办服务能力。
今年起,县(市、区)可列支不超过当年困难群众救助资金总支出5%的额度,用于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预计可用资金同比增长1倍以上。6月底前,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将建立社工服务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有效弥补服务类救助不足的短板。

江西省景德镇市民政局提出:

要大力发展基层社工机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在乡镇设立社工服务站,在较大的村设立社工服务点,主动上门提供资源链接、调查评估、转介帮扶等服务。

设立专业机构靶向服务,发挥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平台优势,多方协调社会组织,广泛链接救助资源,有序推进服务类救助,为有需求的困难群众提供日间照护、自理能力认定、精神慰藉、司法援助等服务。




发言全文
f832c2bd4b05c0f4d4aeb79435c4a0ee.gif




分层分类 精准高效 智慧救助

深化社会救助改革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浙江省民政厅


近年来,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民生保障和社会救助改革等一系列部署,积极推进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巩固拓展兜底保障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中彰显民政担当。

一、着眼分层分类,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201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推进新时代大救助体系建设部署,全面推进“1+8+X”大救助体系建设。目前,以信息系统为支撑,初步建立了由政府各救助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大救助格局,构建了由五个层次四大类型组成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救助对象上分为特困、低保、低保边缘、支出型贫困救助、临时救助等5个层次,功能作用上分为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和补充性救助4大类型。对不同层次的救助对象,根据需求分别给予不同类型救助。同时,建立健全精准识贫、主动发现、长效帮扶、诚信评价和探访关爱等五项工作机制,确保体系建设落细落实。

二、着眼精准救助,统一认定救助与扶贫对象

为进一步提升救助效率、整合救助资源,避免以往民政与扶贫部门在对象识别上交叉认定、动态管理上期限不同等问题导致的行政资源浪费,2020年起,浙江省按照“识别标准统一、认定部门统一、对象管理统一、救助帮扶统筹”的思路,由民政部门统一负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对象等困难人群的认定识别和动态调整,其中,农村地区低保、低保边缘、特困三类救助对象即为扶贫对象。民政部门牵头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对救助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并与扶贫等部门进行大数据比对,确保对象认定精准。相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未纳入保障范围的困难对象,通过大救助信息系统协助办理救助申请,民政部门进行线上审核确认。

三、着眼智慧救助,加速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

一是迭代升级大救助信息系统。整合原有省社会救助系统和核对系统,救助结果信息汇聚共享6部门10类,核对类信息涵盖12个部门26类和省内全部73家银行。

二是开展惠民联办。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和大救助信息系统,实现“一证通办”,14个社会救助事项“一件事”集成办理。

三是强化监测预警。医保部门推送大额医疗费用信息,系统预警提示给乡镇民政工作人员,主动发现因病致贫对象,自2020年上线以来,全省共预警5.26万人次。对死亡对象,实时提供火化预警,提醒取消救助;对在册对象,在复核日前15天自动预警,提醒及时复核。

四是发放幸福清单。将救助对象获得各项救助的结果汇总生成幸福清单,定期送达困难群众,教育引导困难群众感党恩、跟党走。

四、着眼转型发展,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救助

浙江适应新发展阶段需要,积极促进社会救助向“物质+服务”转型。

一是开展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在乡镇街道一级全面建立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制度,前移兜底保障关口,当前,全省已对56万户对象常态化开展探访关爱。

二是打造社会救助品牌项目。指导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连续4年开展“焕新乐园”项目,改善低保家庭儿童居住环境,累计帮扶3945户。

三是探索“助联体”建设。在县级建立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政府救助部门和社会组织参与的救助服务联合体,实体化运作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整合线上线下服务,统筹社会救助资源,加强供需精准对接,更好服务困难群众。

2021年是国家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下步,浙江省将根据会议精神特别是李纪恒部长的讲话要求,对标“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围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持续高质量做好困难群众基本民生保障工作。

6ca91229ea142d951d891981ac03bd95.png




强化政策  深化改革

全力巩固脱贫成果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湖南省民政厅


湖南民政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和部省决策部署,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做好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

一、强化兜底保障,有效防止规模性返贫

一是健全主动发现预警机制。全面归集救助部门信息数据,建成困难群众监测预警数据库,结合救助热线、入户走访等方式,实现“线上+线下”动态监测预警。去年以来,通过主动发现预警,帮助8000多名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医疗、住房等问题。

二是研究制定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和救助帮扶政策。将低保边缘家庭、易返贫致贫户、突发临时困难家庭等低收入家庭纳入困难群众监测预警数据库。目前,全省初步认定低收入家庭8万户30万人。

三是强化长效帮扶。落实落细省民政、财政等8部门《关于建立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救助帮扶长效机制的通知》,压实部门和乡、村责任,实行一户一档、因户施策,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和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人按“单人户”纳入低保;不符合低保条件的,根据困难类型分别给予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有效防止规模性返贫。

二、全面推进改革,加快建立多层次救助体系

3月26日,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印发《改革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全面部署社会救助制度改革落实工作。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重点建立健全主动发现预警机制、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分担机制、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容错纠错机制、表彰奖励机制等六项工作机制。目前已会同相关部门完成主动发现预警机制、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分担机制建设。

二是建设大救助平台。完成困难群众监测预警数据库建设,实现“8+1”救助体系主要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对接;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已经归集13个部门23类数据,共享23家银行信息,并实现与社会救助信息系统的融合对接,大救助平台“一库两系统”基本建成。

三是部署开展试点工作。以“精准社会救助先行区”建设为抓手,从党建+社会救助、综合改革、低收入家庭救助帮扶等七个方面,确定30个市县单位开展试点,着力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落地见效。

三、突出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困难群众关爱帮扶

一是提质基层社工站建设。聚焦社会救助服务,加强乡镇社工站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实现职责任务清单式管理、评估考核制度化安排、购买服务经费多渠道筹集,进一步擦亮湖南社工“禾计划”品牌。

二是加强村级救助站点建设。将村级救助站点建设纳入民政“十四五”规划,示范建设1000个救助服务站点,协助开展救助申请受理、对象排查、政策宣传等工作。

三是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聚焦困难家庭中的“老、小、残”等特殊对象,压实乡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责任,充分发挥乡镇社工站、村社区救助服务站点作用,引导鼓励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为特殊困难对象提供日常照料、心理疏导、康复照护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让他们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下步,湖南将认真落实民政部部署要求和本次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织牢兜底保障网  托住长效减贫底


云南省民政厅


在民政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云南150万名脱贫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兑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时点,我们有信心、有决心编密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托住长效减贫之底。

一、将民政工作融入有效衔接新格局

云南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全局,严格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将民政领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十四五”期间民政工作重中之重,纳入民政“十四五”规划、行业发展计划,整体谋划、一体推进。今年3月下发文件,聚焦民政职责,细化11条具体措施。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5年过渡期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厅党组建立季度调度工作机制,强化责任并督促推进抓落实。

二、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聚焦全省80.1万名易致贫返贫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将其中符合条件的30.62万人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实施临时救助10.9万人次;对剩余未纳入的近50万人,按季度监测“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适当扩大农村低保覆盖范围,将农村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实现与13个部门14项数据的共享比对,对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的困难群众,根据医疗自负费用、教育支出成本等划定“预警线”,通过系统自动提示并反馈基层核查,及时发现、主动帮扶,精准实施分层分类的救助帮扶政策。通过以上举措,全省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241.36万人、农村特困人员11.56万人,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三、持续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

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与社会救助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在全省16个州(市)、26个县(市、区)、29个乡镇(街道)开展试点,聚焦易地申办救助、审核确认权下放、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发展、优化简化救助经办程序、丰富服务类救助等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胆改革创新。大力推广“一部手机办低保”,为6856户困难群众提供“不出户、不求人”的申办服务。全省低保、特困救助金实现“社银一体化平台”“一键”打卡发放,2020年平台共发放资金112亿元。今年以来,我们积极配合推进“政府救助平台”研发,拟于6月通过微信小程序和APP等渠道实现低保、特困等救助申办全省上线试运行,实现救助服务更公平、便捷、高效、精准。

四、不断强化基层经办服务能力

在省级每年预算安排3亿元、全省派遣使用乡、村两级经办人员1.8万人的基础上,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今年起,县(市、区)可列支不超过当年困难群众救助资金总支出5%的额度,用于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预计可用资金同比增长1倍以上。6月底前,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将建立社工服务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有效弥补服务类救助不足的短板。

下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继续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民政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线上监测预警  主动实施救助

有效防止困难群众返贫致贫



甘肃省民政厅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重要指示要求,甘肃省及早谋划部署,指导各地切实加大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力度,全面建立困难群众动态管理监测预警机制,巩固拓展兜底保障成果,进一步保障好脱贫人口基本生活。

一、紧盯重点,监测对象广覆盖、无死角

去年3月,甘肃省民政厅牵头,联合省扶贫办等7部门建立了困难群众动态管理监测预警机制,将收入不稳定、增收能力差、抵御风险能力弱的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存在返贫风险的已脱贫人口、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失业登记人员等10大类、419.11万人纳入监测范围,监测对象上基本做到了全覆盖、无死角。

二、瞄准靶向,监测指标科学化、精准化

结合省情实际,瞄准因病、因学、因残、因失业等主要返贫致贫因素,设立了患病住院、患有慢性病和重大疾病、残疾人登记办证、新增失业、高考录取学生等5项预警指标,并赋予一定权重,通过监测预警量化救助需求程度。协调人社、教育、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获取信息数据,每月与监测对象身份数据进行交叉比对。根据指标数据与对象数据身份信息重合叠加情况量化打分,将得分情况按区间划分,由低到高确定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个预警级别,叠加的困难越多,预警级别越高,救助需求越迫切。

三、强化支撑,监测手段便捷化、高效化

为加快预警信息的反馈速度,提升基层工作效率,真正做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我省研发了困难群众动态管理监测预警系统,预警信息通过系统直接反馈至市、县民政部门和乡镇(街道)。基层根据预警信息不同等级的时限要求,及时组织人员开展入户核查,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和人员给予相应救助。通过分级预警、分类管理、限时核查,极大提升了预警工作和救助工作的时效性。

四、主动救助,监测结果重实效、抓落实

根据监测系统实时发出提醒信息,基层工作人员主动上门调查核实家庭情况,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和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对突发急难性、临时性、紧迫性事故导致困难的家庭给予临时救助,并将入户调查及办理情况通过系统进行反馈,做到闭环管理。对超期未完成入户和反馈结果的预警信息,系统将自动向相关县区推送催办信息,同步向省、市系统管理员推送逾期提醒消息,便于省市民政部门督促相关县区加快工作进程。同时,根据人员类型,定期向扶贫、人社等行业部门推送扶贫对象、失业人员预警信息,由相关部门落实相应帮扶措施,通过综合施策,有效防止困难群众返贫致贫。截至目前,全省共发出预警信息526349条,其中红色45600条,橙色25874条,黄色245200条,蓝色209675条,累计对31373名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落实救助政策,有27075人纳入低保范围,对4298人实施临时救助,部分对象落实了两种以上的救助措施。

监测预警机制将传统的依申请救助拓展到干部主动发现、主动调查、主动施救,将“人找政策”“单一施救”变成“政策找人”“综合施救”,取得了明显成效。下步,甘肃省将进一步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织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安全网,让救助更加精准、更加及时、更有温度。




深化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改革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兜牢民生底线



江苏省苏州市民政局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认真贯彻中央和部省决策部署,注重发挥先发优势,从制度设计、对象认定、机制规范三个层面,有力有效推动社会救助改革,落实落细民生兜底责任,确保在思想行动上先行一步、在质量成色上经得起考验,在保障效果上更加“广、全、快、准”,让困难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2020年,全市社会救助总支出28.41亿元,惠及困难群众99.56万人次,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10%。

一、坚持高位统筹,着力构建分层分类梯度救助格局

按照“大救助、大统筹”理念,从“病、残、老、幼”入手,稳妥有序推进政策扩围。特困供养政策范围扩展至有部分收入但收入低于特困供养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的“二无”对象;低保政策范围扩展至家庭收入在2倍低保标准以内的重病重残人员,全面实施“单人保”;专项救助政策范围扩展至家庭收入在2倍低保标准以内的23种大病患者,给予自负医疗费用75%的年度专项救助,并对因病支出型困难家庭开展生活救助;临时救助政策范围扩展至非户籍的急难对象,以及无收入来源的农民工等未参保人员。逐步构建完善覆盖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急难对象等5个圈层、44类困难人员的弱有所扶大救助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市以政策扩围方式纳入救助的困难对象占比超过45%。

二、坚持标准统一,精准识别动态认定低收入家庭

去年9月,苏州市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10部门发文建立“低收入家庭登记制度”,统一开展全口径的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强化部门协同、政策衔接,推动认定结果在部门间共享互认。民政部门认定的低收入家庭,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10类专项救助业务直接适用,认定有效期为一年。认定工作主要通过“三个一批”方式展开,即直接认定一批。对于在册“单人保”家庭直接认定为低收入家庭;申请审核一批。通过政策宣讲、走访慰问,并同步开通线上线下申请渠道,引导和发动居民申请;主动发现一批。通过大数据监测、网格化巡访、“铁脚板”入户,瞄准近年退保和病残家庭主动帮办认定,发现“沉默少数”。截至目前,全市共认定低收入家庭2235户5210人。今年春节,所有低收入家庭均享受春节慰问,家庭成员中的学生全部纳入教育资助范围,医疗自负费用6000元以上的患者全部享受了年度专项医疗救助。

三、坚持严格规范,建立健全科学高效工作保障机制

创新思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低收入家庭登记认定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一是完善主动发现机制。配套建设“苏州市精准救助资源管理平台”,建立统一汇集、互通共享的“数据池”,发挥监测预警功能,主动发现困难对象;

二是实行告知承诺制。申请人签订信用承诺书,明确权利和义务,承诺提交材料符合政策要求、按约定报告变化情况及自愿承担失诺后的法律责任,建立救助对象信用档案,强化社会救助领域诚信建设;

三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对秉持公心、程序完整,但因人力不可为、部门数据共享不准确以及被救助人故意隐瞒等客观原因出现失误偏差,且能够及时纠正追回错发资金的,依法依规免于追责,激励保护基层干部担当作为。

下一步,苏州市将认真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聚焦促进共同富裕和城乡融合发展,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不断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让百姓享有更高质量的基本民生保障。




双线互动 主动发现

不断健全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机制



江西省景德镇市民政局


江西省景德镇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决策部署,以“线上”“线下”双线互动、主动发现机制为依托,不断健全完善低收入人口信息资源库,推进救助信息聚合、救助资源统筹、救助效率提升,加快建立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

一、深化信息技术运用,实现救助事项“指尖办”

立足低收入群体全覆盖、兜住底、无遗漏,以发展信息技术为主线,着力打造“线上申请、高效审批、精准识别”的智慧救助平台。

一是全面开通服务热线。开通省、市、县三级12349社会救助服务热线,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隐私保护、个案会商等制度,及时搜集、受理、回应群众诉求。

二是建立低收入人口信息资源库。利用数字民政-社会救助系统汇总各类低收入人口信息数据,建立低收入人口信息资源库,通过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向相关部门推送,制定转办清单、反馈清单。会同乡村振兴、人社、教育等部门定期开展返贫风险较高的已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返贫人口以及其他特殊脱贫人口和低保、特困对象比对,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归集信息资源库,纳入相关救助范围。

三是引入身份认证技术推进移动方式办理。启动“支付宝——赣服通”移动端申请,通过人脸识别、电子签名授权两种方式推进社会救助“掌上办”,实现异地申请、异地受理、异地授权,打通困难群众救助“最后一米”。

二、延伸主动发现触角,实现救助事项“上门办”

一是开展“党建+”社会救助。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城乡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广泛吸收村(社区)干部、社区报到党员、无职党员、片警、村医、教师、律师、志愿者等各行业工作者为网格员,在村(社区)党组织中普遍开展“五必到五必访”,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帮扶需求。

二是落实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将走访、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列为村(社区)组织重要工作内容,推进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困难群众家中探访常态化,主动对接、转介困难群众需求。

三是大力发展基层社工机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在乡镇设立社工服务站,在较大的村设立社工服务点,主动上门提供资源链接、调查评估、转介帮扶等服务。

三、提升基层经办能力,实现救助事项“贴心办”

启动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实现综合救助。市级层面成立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县级层面全面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乡镇(街道)层面设立脱贫解困工作站或扶贫工作站,实现市县乡三级联动,统筹帮扶政策,协调措施落实,推动解决重点疑难问题、特殊个案问题。同时,设立专业机构靶向服务,发挥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平台优势,多方协调社会组织,广泛链接救助资源,有序推进服务类救助,为有需求的困难群众提供日间照护、自理能力认定、精神慰藉、司法援助等服务。

下一步,景德镇市将按照此次会议部署,根据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的总体思路,着力完善城乡统筹、资源融合、分类施策的综合救助体系,确保新阶段新起点新生活困难群众一个不掉队。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年4月19日、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责编:张世华

制作:谢霄


往期推荐




民政部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重点任务有社工!

a9acf7cc68133a8985e0ac5b87590000.gif

王思斌:我国基层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合理性研究






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投稿平台:

tg.shehuiwang.cn

今日头条:中国社会工作

抖音:中国社会工作

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6ca91229ea142d951d891981ac03bd95.png
6ca91229ea142d951d891981ac03bd95.png
6ca91229ea142d951d891981ac03bd95.png
6ca91229ea142d951d891981ac03bd95.png
6ca91229ea142d951d891981ac03bd95.png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网站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4粉丝

5399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