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李玫瑾:1岁前自己带孩子,6岁前对孩子说不,12岁前要重视心理抚养!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1-1-30 10: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 | 泡芙
经常听到身边父母有这样的感慨:
孩子长大以后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明明父母和孩子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可我们突然一下变得不了解孩子了。
其实,孩子的成长轨迹一直是一条不断前进的弯曲道路,未来孩子会成长为什么样,都是由早期的发展决定的。

a35b99730d4333a2dc6ffe25e61c5121.jpg
李玫瑾教授认为,大部分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12岁之前的每一个心理节点,都会成为孩子未来人生的基石。

01一岁前请自己带孩子
1岁以内的婴幼儿,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不看到妈妈就什么事都没有,一看到妈妈就会又哭又闹。
其实,这是正在建立依恋关系的表现。
心理学中,依恋就是宝宝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照料者之间情感的纽带关系。

292a89392723c589fe4559d751169d10.jpg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曾做过实验来研究依恋类型,通过观察多个宝宝的反应,把宝宝的依恋行为分为三种:回避型、安全型和抵抗型。
回避型的孩子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和妈妈分离时并不难过,也很容易从陌生人身上获得安慰。再见到母亲时,会采取回避的态度。
安全型的孩子最初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会很愉快地玩耍;有陌生人出现,他们会有些警惕,但是不会烦躁不安。当把宝宝留给陌生人时,他们会停止玩耍,会哭闹试图寻找母亲。当妈妈返回的时候,他们会表现的更亲热。
反抗型的宝宝会表现出很强的分离焦虑。当与妈妈分离的时候,他们会感到强烈不安,哭闹不止,难以安抚,当妈妈再次回来时,他们一方面会主动试图去接触妈妈,但是又会对妈妈的安慰行为表示出抗拒甚至发怒。

0ddace1c4feaa5c7539de31749769ce3.png
三岁内尤其是1岁以前的孩子,是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
美国一所大学的少儿发育研究生所专家通过对174名孩子长达6年的跟踪考察,得出结论:在孩子智商一定的情况下,婴儿对父母的依恋模式与程度是孩子日后学术成就最明显的因素。
和父母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孩子,长大后往往表现出更多的自信、积极、坦率和较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所以,在这一时期,请父母坚持自己带孩子,并尽量对孩子的需求及时予以回应,给孩子更多的陪伴。

023岁前多对孩子“唠叨”
0~3岁是婴儿生理和心理发展发生重大跨越的年龄阶段,也是语言发育的爆发期。
现代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幼儿语言的发展既离不开正常发育的大脑,也离不开丰富、适宜的语言环境。
从一开始牙牙学语,到后来掌握更多的词汇,可能也就是短短几个月时间。而孩子在这几个月的发展,是以之前奠定的语言环境为基础的。

24096a105dd11d1bddb9a2aecdfbc720.jpg
有的孩子开始学说话以后很快就口齿伶俐,而有的孩子却像“闷葫芦”,不仅不爱说,也不会说,就是因为早期语言环境的培养不够。
在其他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父母每天与孩子交流1小时,和父母仅与孩子交流10分钟两种对照,孩子的综合语言能力发展水平能相差250%以上。
孩子的语言发育是有一个过程的。从出生开始,孩子的语言发育就开始了:因为他一直在接受外界的各种声音和语言,一直在“听”。
然后在听的过程里,结合外界的反馈,将话语和意义对照起来。

a474e598a9baa7d061772a86d899e6f2.png
因此,在孩子刚出生时,就可以有意地多和孩子说话,多进行语言和情绪交流,不仅能和孩子建立亲密感,也能帮助孩子建立足够多的语言库。
李玫瑾教授认为,有“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而当孩子听的足够多以后,才能说的多。
研究表明,孩子3岁时的语言水平,直接与10岁、20岁以后的语言能力和学业成就成正相关,所以正确引导孩子说话非常重要。
多对孩子进行“爱”的唠叨,堆起孩子语言发育的通天梯。

036岁前及时对孩子说“不”
近些年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因为母亲不给钱暴打妈妈的儿子、稍有不顺就对父母施以拳脚的子女、或是妈妈跪着求他上学却笑着发朋友圈的孩子。
出现这些问题的本质,其实都是父母不会对孩子说“不”。
小时候孩子一哭闹,父母就百依百顺没有原则,只会让孩子养成无法无天的性子,利用父母的爱来威胁父母。

16e9a2455798b0da47a6feab9e54cd0c.jpg
有些父母可能觉得,爱孩子,就要给他想要的一切。
但真正的爱不是这样的。
真正的爱,是在满足孩子的同时,教他学会隐忍、克制;
在给他世上独一份爱的同时,让他明白世界并非围着他转,而是自有其规律。
是在建立起原则的情况下,给孩子更多的自由。
三岁左右的孩子,有了一定判断和感知的能力,也是父母为孩子培养原则的好机会。
当孩子提出任性的要求时,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当然,这种对抗也是有技巧的。

d361d2cf063edb837a07a13333470bc8.png
首先,要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把孩子当成朋友而非敌人。站在孩子这一边,先理解他的需求,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培养原则意识是一个过程,孩子一开始仍然可能继续哭闹,那这时父母就要坚守原则,耐心地陪伴,但不动摇立场。
让孩子明白,我理解你,也愿意包容你,但原则问题我绝不让步,哭闹也无法起到作用。
久而久之,孩子理解到原则的重要性后,就不会以哭闹为手段,也开始接受对与错、是与非、可以和不可以。
这种“较量”一定要在六岁前,在孩子的认知发育过程里,种入这颗理性的种子,才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幼年时理解父母对他说“不”,长大后才能面对世界对他说“不”

0412岁前重视心理抚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孩子都和父母表现出惊人的相似。
年幼的孩子,会刻意的模仿父母。

adf7d8b6eb13315e6547775b7860b16e.png
剥香蕉的方法、玩手机的样子,父母之前相处的模式,面对选择时的表现和态度,发泄情绪的方式……
我们说过的那些话,做过的动作,和长期表现出的思想观念,都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
小到吃水果的方式,大到人生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习得观念,然后构建起自己的价值观。
孩子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复制”父母行为观念的过程。
在《孩子是个哲学家》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在镜子里,我们能看到父母本身的问题,亲子父子之间的问题,甚至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
父母爱干净,孩子也就爱干净;父母积极向上努力工作,孩子也会爱上学习;父母心怀善意,关爱幼小,孩子也就变得温柔有爱。

37886068d31d9072bc1a92ee323e84c8.jpg
12岁前的孩子,生活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里,飞速形成自己的习惯、性格和三观。
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好榜样,重视孩子的心理抚养。
12岁前父母为孩子构建起的童年世界,将是孩子未来一生成长的基石。
为人父母,浇灌以爱意,教育以榜样,用行动为孩子塑造世界的模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文章来源:supernannyipcn2018

网站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4粉丝

5399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