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慈善救助与受助人尊严该如何平衡?

[复制链接]
齐志公益 发表于 2018-3-9 10: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帖最后由 齐志公益 于 2018-3-9 10:30 编辑

来源:吉林日报 记者 张慧勇

读 者 来 信

我是一名大一学生,来自省内一座小城市。父亲几年前患病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家庭收入主要靠母亲做小生意和低保金维持。因为父亲长年治疗用药开销不小,家里还欠了一些外债,我上大学后,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当得知学校有特困生补助时,我就申请了,也得到了相应的补助。在经济压力减轻的同时,我的心理压力却越来越大。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是自尊心很强的人,什么事都要求自己比别人做得好。但是公布了特困生名单后,我走到哪里都想着自己“特困生”的身份,觉得和其他同学不一样。学校和同学组织的很多活动不太敢参加,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特殊身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议论。也许是太敏感,我觉得同学们对待我和其他的同学还是有些不一样。我甚至后悔自己申请了补助,但是想到母亲每天为家里的生活,顶风冒雪在街头做小买卖,又觉得自己这么想实在太不孝了。

现在我每天除了学习、去图书馆看书外,就没有别的爱好了。同学们出去聚餐或者娱乐,我也不参加。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穷志短”吧!偶尔看到一些到农村小学捐赠学习用品和文具等慈善活动的新闻,看到孩子们在镜头前那怯怯的眼神,我能明白他们内心的想法。我希望新闻媒体在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同时,对我们这样一群人的尊严和隐私能有所保护。


——小李同学



我是一名家住长春市朝阳区的退休工人,想和编辑同志讲讲我邻居的故事。邻居原来一家五口,两位老人和儿子儿媳,还有孙女一起生活。小两口婚后不久,两位老人先后患上了恶性肿瘤,小两口没有固定工作,十年来,为了给两位老人治病,家中早已积蓄全无。前几年,就在其中一位老人过世后,他们的儿子又检查出患了肝硬化,这下,家庭重担全部落到了儿媳的肩上,经济上更是债台高筑。

几年后,另一位老人也过世了。五口之家变成了三口之家后,不幸却再一次降临,平日忙里忙外照顾爱人和孩子的儿媳妇又不幸患上了肺结核。这一家人的苦难,我们这些邻居都看在眼里,都尽力去帮助他们,社区也为他们一家人申请了低保。这家的儿媳妇是一个非常独立要强的人,平时我们照顾她,她总想办法回报我们。她和我说,以前家里的病人申请了低保,她自己都没想过要申请,她觉得自己能做点什么挣点钱就不要低保。

前一阵有慈善组织说要到她家给她捐款,但是得上电视新闻,这让她特别为难。她说孩子现在已经上高中了,她不想让太多人知道家里的情况,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这孩子从出生就没享一天福,就和我们遭罪了!”她抹着眼泪和我说。我们都知道她的要强和无奈,后来她想到家里人治病欠下的钱,咬着牙同意了上电视新闻。

就在电视新闻播出后的几天,她的爱人也去世了。”为了早点还上外债,在爱人过世的几天后,她就拖着病体出门摆小摊了。我们知道她不愿意一直活在别人的同情与怜悯中,她一直都希望靠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和孩子过上与其他人一样的生活。

作为邻居,我们希望有能力的组织或者个人多帮助她,又希望在帮助她的过程中,尽量保护她的隐私,满足她让孩子在人前有尊严地活着的一点点苦心。


——市民郭女士



68f4423f92968870022e1bbb032d5753.jpg

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尊老爱幼、扶弱助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也是很多身处逆境中的人们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可贵品质。


从两位读者的来信中可以看出,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为不同的遭遇,生活暂时陷入困境。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强意识,使他们不愿将自己的困难公之于众,成为弱势群体的一员接受特殊的关照;但是眼前的困境与压力又确实难以靠一已之力逾越。在这样的处境中,他们的心理又增加了一份压力

对于来信中提到的现象和问题,记者首先在第二封来信读者的陪同下,在长春市朝阳区的一栋居民楼外见到了信中提到的低保户许女士,许女士给记者找来两块泡沫垫在石阶上坐下,“家中刚有人去世不久,怕你们心里害怕。”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这个举动让记者在心里对她这样首先为他人着想的处事方式默默点了个赞。

许女士说起这些年中家里的遭遇,正如她的邻居介绍的那样,亲人接二连三重病与离去,再加上自己患病,她家的生活在外人眼中看来真正算得上举步维艰。“我以前卖豆腐串时,看到几个小男孩想吃可能没钱买,我就让他们帮我去打桶水,然后盛一大碗豆腐串让他们吃。他们不好意思,我说你们帮我干活了,阿姨感谢你们的,放心吃!”许女士说起她做小买卖时的一件事,“那时候觉得这不算什么,也没觉得接受别人的恩惠心理会有多大压力。现在深深体会到,成为弱势群体,受人接济同情,心里真不好受……”这段话音落下后,是一阵低低的啜泣声。

谈到上次接受救济款电视新闻,许女士低着头说,这些年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孩子,从出生起就没有享过什么福,却没少和她奔波往返医院,照顾亲人,影响学业又面对一次次的亲人离去。现在孩子上高中了,也很要强,我怕孩子同学朋友知道我家这种情况,让她觉得自卑,她喃喃地说道。“这以后日子就好过了,现在就挺好的了,我们娘俩很快就能还上这些外债了。”当记者问起她还需要什么帮助时她连声说:“谢谢,什么都不用。”

在长春市净月区的一所民办外国语学校里,记者请老师在班级微信群内做了一个小范围的问卷调查,题目是如果你的家庭情况需要申请贫困生补助,你是否希望让更多人知道你的困难?有三个选项分别是:A、希望,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照顾。B、不希望,尽量能和普通同学一样。C、无所谓。在收回的32份反馈中,有1名同学选择了希望,24名同学选择了不希望,7名同学选择了无所谓。可见,多数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困难处境不被过多展示,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学习和生活

记者查阅了多所高校的贫困生申请流程,多数申请流程中顾及到补助金发放的公正和透明及有效监督学生正确使用等因素,贫困生的申批过程中,均有班级公示或经学生代表评议的环节,几乎无法做到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等信息的保密。

fbf07fb4b7110a63d02759f62848a44b.jpg

一边有资助者期待的得到赞扬和感恩,还有希望通过正能量行为的更大范围传播,感染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另一边是受助者想保留隐私和尊严,这两者似乎总是“难以平衡”。


而在此前新闻曾经报道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不用填表申请,不用“登台比惨”,而是用“大数据分析+人工审核”的办法,使被确认的贫困生饭卡上自动多出部分伙食费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资助。

4485ae0b8ea57728a69948cf3e3665ed.jpg

对此现象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程平源表示,现在不少学校还是用“老办法”资助学生,不仅手续繁琐,而且条件苛刻,有的要求学生参加“竞选”,甚至还有的要求学生回家乡民政部门开具贫困证明。“保护贫困学生的自尊心,是社会温暖的一部分。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华俊曾经说:“行善也是一种专业化的工作。在健康慈善文化缺失的背后,我们更加缺乏的,是完善的慈善体系。

制定出一套有效机制,保证资助确有需要的人群,让受助者得到有效帮助的同时,也保持健康的心态,助其尽快走出困境,让曾经“矛盾”的双方协调一致,进而促进社会的更加和谐稳定,是相关部门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别忽略受助人的感受

32aa3a5ad9793751065dd59b9587f11d.jpg

一边是组织方标榜的公正、公开和便于监督,资助者期待的赞扬、感恩和社会效应,还有媒体通过弘扬正能量感染带动更多人参与慈善求助;一边是受助者的隐私和影象被“曝光”。也许人们早就习以为常了:要获得帮助,就必须附加一定的条件,在这个条件里,受助者就不能奢望有什么面子和尊严。但是,有没有看到那些贫困生、低保户的表情?有没有顾及到他们的心里感受?再说一句,受助者,他们是不是一定要以这种被“曝光”的形式来获取资助?


一旦被“曝光”,受助者就有可能被打上“标签”,长期生活在另类的精神环境里,受到种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甚至造成人格和心理上的扭曲和伤害。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其实,慈善救助不仅仅是对受助者的一种物质资助,还应该包括对受助者人格、尊严的一种维护。我们应该创新救助方式,多搞“隐形资助”,以不见面、不声张的方式去救助他们,让他们受到平等的关怀,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隐私权。

慈善救助,别忽略受助人的尊严。以有尊严的方式对待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真正的慈善。

(此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告知删除。转发此文为了信息传播,并非以营利为目的)

《每日公益悦读》文摘编辑:蔡波

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具有公益性税前抵扣资格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关注

45粉丝

1084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