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在这个咖啡馆,点了一把螺丝刀、两个扳手、十根电线........
这是 BottleDream 第 552 次与你美好分享
「Oh,Shit!又烧了........」当我闻到一股浓浓的头发丝儿烧焦的糊味儿,我知道我又双叒叕要换吹风机了。 虽然我是个文科生,但是直觉告诉我,电阻丝烧坏了应该是个小问题,如果我物理好一点+有工具(或者有个物理好一点+有工具的男票),我不至于扔掉这个用了没多久的吹风机。 但是,我不具备以上任何一个条件😑 。 更费解的是,小时候那种随处可见的维修店铺如今也很少再见到了,唯一的解决方案是直接买一个新的。浪费钱是一回事儿,以前那种「通过修补让一个物件死而复生」的爽感也跟着丢失了。 难道就没有一个地方,能方便我修东西吗?!
——还真的有!如果你家楼下有一间维修咖啡馆 走进这家咖啡馆,你可能会一头雾水。
没错,咖啡是香的,蛋糕看起来也很不错。但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好些人的桌子上摆着螺丝刀、缝纫机、电笔、万用表等工具……
你猜中了这咖啡馆确实不单纯——它是风靡欧美的「维修咖啡馆(Repair Cafe)」,聚集了各种维修技能的志愿者和需要维修物品的人们,将修修补补变成年轻人喜欢、长辈们高兴的休闲活动。
简单来说,要是你家有什么东西坏了,别丢!别某宝下单重新买一个!—— 挑一个「维修咖啡馆」开店的时间(一般是周末下午),把东西带过去,就可以喝喝咖啡聊聊天,在维修达人的帮助下动手将东西修好。「维修咖啡馆」走的是「互助维修」的路子,你可以用咖啡、技能、故事、志愿服务等方式交换维修服务。 这点子谁想出来的 2009年,马丁·波斯马(Martine Postma)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因着对孩子的爱,曾为环境新闻记者的她更加关注环境问题。
她注意到「买——用——丢」的模式越来越盛行: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制造便宜、短命的产品,而随着修理的成本越来越高,途径越来越不方便时,人们开始用买新的来代替修理旧的。 例如,电脑键盘有一个字母不灵了,电吹风的发热丝断了,台灯忽然不亮了——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人们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 「买一个就好了,修理?太麻烦了,有那个精力不如快递来得快。」
于是,这造成了原料的大量浪费,一个物品往往只被使用了20%的价值就遭到抛弃——在那时候,马丁满脑子都是「啊!这世界怎么变成这样!」的想法。 跟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好友彼特(Peter van Vliet)吐槽了好几回,马丁没那么「愤青」了。她不得不承认,比起找人找地方去修,买买买确实看起来更加方便,毕竟大多数人是怕麻烦的。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人们重新喜欢上修理东西呢?比如.......建立一个可以让人们聚在一起修理东西的.......空间? 不过,那样的空间可不能像传统维修店,让人看着都没劲。
很多时候,你可能一下子想不出来你想要什么,但你会很清楚「什么是你不想要的」——对马丁来说也是如此,她从自己「不想要的」倒推出一个逐渐清晰的结果: 传统维修店一般又黑又乱又脏? 那就找一个明亮干净的地儿呀~ 人们觉得维修又耗时间又无聊? 那就创造机会让人们聊天交朋友呀👬~ 最好再来点咖啡☕️小吃🍰
于是,2009年10月,马丁跟阿姆斯特丹剧院旁的一家咖啡馆合作,组织了第一场「修理咖啡馆」活动。
原本只是想组织周边居民参加,没想到一传十、十传百,想来修东西的人多,报名当志愿者的也多,例如退休工程师的邻居大爷、手特别巧的楼上大妈、敲代码特厉害的程序员姐姐……果然高手在民间,被马丁这么一张罗,都跑出来以「维修」会友了。
还有更多人跑来询问:怎样才能在自己的城市里搞一个「维修咖啡馆」呢?
马丁干脆组建了「维修咖啡馆基金会」,担任会长,提供开源工具包,让有兴趣的人们申请加入。场地也不局限在咖啡馆,社区中心,二手店,剧院大厅和图书馆等空间都可以,咖啡或茶通常作为人们给修理者们回馈的一部分。
吴俊毅就把这个【维修x咖啡】的模式带到了台湾。几场活动办下来,他发现「维修咖啡馆」在现代都市中成了一个独特平台,让老、中、青三代人能借助「修东西」这样一件日常小事坐在一起聊聊天,让社区重新有了凝聚力。
「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个东西都可以修理好,但我们能保证你在这里收获一段愉快的时光!」瓦克曼,纽约新帕尔兹的维修咖啡馆馆长说。 现在,全球已经有了1300+个人们自发组织的「维修咖啡馆」,不定期开展活动。 有人👍它:感觉我舍不得丢的一大堆耳机线、数据线搞不好有救了呢! 有人👎它:多数人还是想让别人修吧,感觉需求大于供给啊……落地中国的话,很有可能送来修的东西一大堆,但是报名维修志愿者的人没几个.... 你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