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如何减少“伪慈善”? 专家:完善法律相关配套制度

[复制链接]
显媚 发表于 2017-8-2 14: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年来,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激发亿万国人的捐赠热情,到2016年9月1日慈善法实施,“慈善”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领域的热门话题,我国进入了慈善事业发展新时代,参与慈善捐赠与志愿服务的公众越来越多。据统计,2016年中国社会捐赠总额已超千亿元,当年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时间有16亿个小时。
  然而,慈善活动并非处处体现“善意”,也有人以慈善的名义行不法之“恶行”。虽然慈善法已经实施近一年,用法治方式为慈善活动中基本的“善”底线负责,但法律得到不折不扣实施,一方面需要制度配套与社会动员,另一方面也需要将慈善与慈善法治的理念向大众传播。
  在慈善领域,以慈善名义行不法“恶行”的非常多,而且借助新型传播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形态,像洗钱、非法集资、传销、偷漏税以及不正当竞争等行为,有的也借着慈善的幌子在公共领域尤其在互联网中堂而皇之地存在,使不少群众受骗。近年来发生过不少典型案例。
  诈捐。这是比较常见的“伪慈善”行为,公开承诺进行慈善捐赠,但是接着就出现“诺而不捐”、“诺而少捐”、“诺而缓捐”,“捐款”行为带来的荣誉、利益都获得了,承诺的捐款却迟迟不兑现。前几年出现过不少明星或企业家的诈捐行为,最近发生的较为典型的诈捐行为就是“河北希望小学诈捐事件”,某单位在某希望小学的爱心拍卖会上将写有20万元的现金支票模型送到校领导手中,事后仅捐款2000元,校方问及是否兑现20万元捐款时,对方称“20万现金支票属于一个演出道具,不应该视为爱心捐款”。
  慈善和商业界限不明。有些行为既有慈善性,又有商业性,有时候两者关系并不清晰,甚至有时候以慈善的名义掩盖商业行为之实。这种伪慈善现象混淆了公益慈善行为与商业行为的界限,损害了捐赠人与潜在受益人的正当利益,更损害了公共利益。例如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违规放贷24亿元给一些公司进行关联交易,建造“黄河女儿”像,进行房地产开发,但公益支出远远达不到法定要求。此外,很多地方出现了旧衣物回收箱,但这些回收箱究竟属于慈善组织还是商业公司,衣物用于哪里,引发了公众质疑。
  令人困惑的网络互助、个人求助行为。近几年,个人求助是否属于慈善引发了不少争议,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答案,虽然慈善法区分了慈善募捐与个人求助,但并没有给出区分的法定标准,对于灰色地带的“筹款”定性比较困难。例如去年12月发生在深圳的“罗尔筹款救女”事件,是个人求助还是“善心营销”,抑或是违法募捐?人们对此类事件存在多种看法。
  以慈善名义欺诈敛财。“伪慈善”存在最普遍的就是以慈善的名义欺诈敛财,而且方式越来越多样,用爱心、慈善、公益、创新等用词,借着“互联网+”、“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名义行骗,例如“善心汇”事件使用“扶贫济困、均富共生”,“人人公益”网络平台事件“链接所有行业”、“购买爱心”等口号,实际是建构隐秘的传销组织,非常有迷惑性,用情怀加利益的方式诱惑公众参与;还有一些案例借慈善的名义骗取钱财,例如“云南慈善妈妈敛财事件”,以“保护儿童,预防拐卖”的名义骗取政府各类优惠高达几千万元;“快鱼主播大凉山区伪慈善事件”,一些网络主播以虚假捐赠拍摄视频骗取粉丝礼物。
  其他的“伪慈善”现象还有类似某机构招收“助力志愿者”,向每位志愿者收取参加活动费用;有些慈善组织以慈善名义传教,出售宗教类产品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