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慈善是慈悲心的修行

[复制链接]
齐志社工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15-8-23 10: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年来,不少企业家开始热心公益,但一路走来,对慈善却有了越来越多的困惑。据说,港台两位大慈善家临终前都在感慨:难道我的慈善做得还不够吗?
济群法师  
沩仰宗第十代传人,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近年来,不少企业家开始热心公益,但一路走来,对慈善却有了越来越多的困惑。据说,港台两位大慈善家临终前都在感慨:难道我的慈善做得还不够吗?言下之意,像自己这样乐善好施,应该有更美满的人生结局。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质疑?就是把慈善的意义视为外在结果,觉得这个结果和自己的付出并不对等。
  此外,有些企业具备规模之后,大众就对他们产生要求,最后只能迫于舆论,无奈地“被慈善”。还有些企业家在做了慈善之后,非但没有得到尊重、认可等正面回应,反而招来各种误解。近年来,关于慈善的各种新闻,包括炒作和负面新闻,在媒体上沸沸扬扬。从这一点也反映出,中国目前的公益环境还不太健康。人们既不习惯参与慈善,也不习惯随喜别人的慈善行为。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慈善?这就需要知道:慈善的本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它所带来的最大回报是什么?
  在很多人的感觉中,慈善就是一种施舍行为。不管用什么心态去施舍,哪怕只是作秀,也统称为慈善。事实上,慈善的本质并不仅仅是行为本身,而是通过这一行为传递的慈悲大爱。这也是各种宗教文化都崇尚的正向心理。
  儒家推崇仁爱,所谓仁者爱人,不仅要爱你的亲戚朋友,还要从家族延伸到社会,爱天下的人。基督教提倡博爱,视之为神的德行,要超越亲情,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人类。而佛教强调慈悲,慈是给予快乐,悲是拔除痛苦,由此获得无苦之乐。进一步,是将这念慈悲不断扩大,成为观音那样的大慈大悲。大到什么程度?就是无限。不仅包括亲人,也包括仇敌;不仅包括每个人,也包括一切动物。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是你不想慈悲的,就不能圆满大慈大悲。
  大乘佛教特别提倡慈悲的修行。首先自己要从迷惑走向觉醒,其次要帮助芸芸众生走向觉醒,离苦得乐。所以,大乘佛教既有出世的超然,也有入世的情怀,而慈善正是实践这一修行的有效途径。
  如何完成慈悲的修行?大乘佛教告诉我们,首先要发菩提心,建立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只有具备这样的愿望,才是合格的大乘佛子,才能真正走上菩萨的轨道。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就是专门讲述菩提心修行的论典,内容系统而有次第,且操作性极强。有了利他的愿望,还要有智慧指导,懂得如何去帮助众生,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当我们真正具足智慧,体会到平等无别的空性时,就能对无量众生心生慈悲。此外,菩萨道的六度四摄,本身就包含慈善的项目,同时也是我们从事公益慈善的精神引导。
  总之,真正的慈善必须立足于慈悲大爱。只有这样,当你看到众生的痛苦时,不会有任何其他设定,只是对他的痛苦感同身受,想着他有痛苦,我要帮助他解决。当一个人以正确发心并在智慧指导下参与慈善时,会越做越有力量。随着内在慈悲的壮大,就有能力去利益更多的人。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我们想要成佛,不能离开众生。如果不关心众生,不慈悲众生,就像没有树根一样,是不可能存活、更不能开花结果的。



来源:东方早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