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的目的是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但有些公益组织的目的却是最大化筹款。
这是近几年公益行业出现的一个新现象。
也就是说,公益组织的目的正在背离公益的目的。这个现象是好的还是坏的?不好直接下定论。但这种背离,一定是“公益异化”。任何“异化”,都需要警惕。
公益筹款,原本是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而现在,公益被异化之后,公益筹款主导了公益组织和公益人的价值,衡量甚至考核的主要指标是筹款金额,而不再是公益原本应坚持坚守的“使命”、“有效”、“服务”等公益价值。
2008年之后,民间公益获得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当时,公益行业的公共话题更多是关于社会问题、创新方案、公信力、联合与合作、人才与发展等。近几年,在民间公益发展进入一定的瓶颈期后,国有公益意外地步入快速发展期,于是,竞争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出现并越来越明显。伴之而来的公共话题更多则是筹款、互联网筹款等。尽管说,公益行业已经从“价值理性”进入了“工具理性”的时代,但“工具理性”在某一方面一旦过度,就要特别警惕了。
公益异化的表现,再举一例,就是公益传播。一些公益人认为,“不以筹款为目的的传播就是耍流氓”。
殊不知,传播也是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许多社会问题的大规模解决、最终解决,反而要依靠传播唤醒公众共同来实现。例如,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而现在,传播成了公益筹款的工具。
著名发展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就曾指出:“公益组织独有的价值恰恰在于如何唤起大众的日常公益觉悟,如此,既能使我们的公益资源供给多元化,又能有效地平衡由于供给和需求失衡所造成的对富豪捐赠的依赖——因为一旦产生依赖,公益很难行使其独立的社会使命。”
与民间公益快速发展几乎同步的,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平台企业推动平台经济快速发展。
作为平台企业的代表之一,腾讯以及其发起的腾讯公益一直探索以平台的优势对民间公益组织赋能支持,直到2015年推出“99公益日”,给公益行业带来了一次募捐筹款的发展机遇,给社会公众带来了一次认识参与公益的机会。
“99公益日”是中国公益的一次重大社会创新,这是许多人的共识。
在中国的公益生态体系里,当民间公益组织雨后春笋一般生长出来后,却发现资助机构太少。在这一背景下,腾讯公益打造的互联网公益平台,被很多公益组织视之为雪中送炭。
然而,在公益异化之后,就出现了套捐、伪造信息等非正常手段的募款,进一步损伤了公益的公信力和价值。
在2022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表示:“2020年中国有100多亿人次,在通过互联网平台参与慈善活动。如何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及时发现并有效堵塞、套卷等新型慈善作弊手段,是慈善行业必须面临的挑战,也是互联网慈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长期来看,互联网技术与公益慈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科技向善是历史必然,不能因为套捐行为的存在,就动摇对互联网慈善的信心。相信互联网慈善,一定会实现互联网的创新基因与公益慈善的爱心基因进一步有效结合,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乘风破浪向前发展。”
腾讯公益平台一直在采取各种机制规避套捐等各种不正当行为。但如何跳出被卷入的公益异化,则需要再一次创新思维和方法。
在打造了“99公益日”这个公益嘉年华以后,腾讯公益也借鉴了99的活动模式,创新衍生出多时、多地、多场景、多主题的公益日,其中包括了520公益日、主题小红花日、地域公益活动等。
据悉,5月20至24日,腾讯公益平台开展为期5天的“520公益日,一块做好事”主题活动。腾讯公益升级了配捐模型,为持续做公益的捐赠人、具有透明项目反馈的优质公益项目,提供更多配捐。
捐赠人服务,是今年“520公益日”的关键动作。这是过去互联网公益鲜有提及的方向,成为腾讯公益再创新的着力点。
为什么是“捐赠人”呢?
服务捐赠人,往小了说,是为筹款服务,但其实有更大的价值,就是建设公益文化。公益文化是现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的公益文化普遍发达。中国的公益文化建设迫在眉急,但需要路径和章法。捐赠人服务就是重要的一条。
做好捐赠人服务,让捐赠人感受、体验到公益的价值和力量,进而成为长期的公益志愿者,扩大志愿者群体与范围。这是公益行业发展值得倡导的方向,也是可以在数字技术时代推动的行动。更重要的是,公益组织要借船出海,以捐赠人服务为着力点,合力推动公益文化,
这一次,腾讯公益的平台创新的方向,从捐赠人服务出发,面向文明,回归公益。这是公益的目的所在,是公益的价值逻辑所在,是公众参与的规律所在。
方向,需要不断校正。
公益行业经历了从“价值理性”的时代进入“工具理性”的时代。发展至今,公益不能仅仅追逐“工具理性”,更需要集“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于一体的发展逻辑和道路。
这是公益行业校正公益异化的需要。
做好捐赠人服务,建设公益文明,是创新行动的重要一步。在这个过程中,透明和监督是重要的方法论。近年来,公益异化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舆论质疑不断,进而带来捐赠人和公众信心下降。
我们可以借鉴商业领域来看。例如餐饮行业,这是一个曾经饱受诟病的行业,吃得不放心,不安全。在互联网平台的重塑中,同样以透明和监督为建设方法论和机制,实现了优胜劣汰。
公益行业也将在平台推动的透明和监督中淬炼成长。
(17家行业代表在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发出倡议,呼吁全社会共同行动,拥抱技术公益,引领社会创新)
“现在,大家不仅仅关注资金,更关注资金的落实。在这个过程里,公益平台对透明度的追求与日俱增,要想方设法让捐赠者、志愿者看到他们出钱、出力或是关注的某个领域的事业到底如何。”在2022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北京大学非营利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提出,“这也是为什么要让一些机构或者项目执行者走到前面来,开一个公益人大会,或者公益股东人大会。每一个在其中曾经捐赠过自己的资金、时间、或者关注的人,他都可以作为类似于股东一样的身份来参加。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对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追问,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社会信任的一种锻造方式。”
捐赠人服务,由平台倡议,公益组织作为主体,以社会问题为导向,涵盖议题传播、价值宣导、募捐筹款、志愿服务……在这一过程里,不同的主体、行业、公众都可以走近体验、参与共建。
打造透明公益,接受公众监督,回归公益使命,建设公益文化。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公益前景,这才是数字有新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