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396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六一儿童节那天,公众号后台收到一个三年级小朋友的留言:
“其实每年我都不喜欢儿童节的到来,别的小朋友儿童节都有爸爸妈妈陪他玩,我没有,我觉得更孤独了。”
孩子的心声,让人感到格外心酸。
每个人童年时期,都对父母的陪伴、关心有很高的需求。
父母对孩子有积极的回应与互动,温暖的情感交流,会让孩子确认自己是重要的,感觉被爸爸妈妈爱着、关注着,内心充满安全感。
这种需求得到满足的孩子,会表现出健康、快乐、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而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底色。
如果孩子童年时期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童年期缺爱,给孩子带来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影响着他的心理健康、性格发展,以及未来与人的相处模式。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小时候缺爱是一种怎样的经历?”留言点赞的人很多,内容大都围绕这几点:
“自卑、敏感,渴望爱又害怕爱,很难开展一段亲密关系。”“会不自觉地和别人保持距离,无法对别人敞开心扉。”
爱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当爱缺失,成长会变得没有方向和力量。
现实生活中,缺爱的孩子,通常会有这几种不同类型的表现,家长需注意:
胆小,孤僻,不喜欢与人交流
回想学生时代,每个班级里,都有这样的一个孩子,他们通常坐在最角落的位置,内向安静,不太爱说话。
在别的孩子三五成群、嬉笑打闹穿堂而过时,他们总是独来独往,显得很不合群。
有些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不在身边陪伴,或者忙于自己的事情,对孩子缺少关注和关心,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对父母没有依赖感。
这样的孩子,常常感觉自己被忽视,内心缺少安全感,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配被爱,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感到压力、焦虑,害怕自己不被人接受和喜欢。
慢慢地,就形成自卑、胆小的性格,畏畏缩缩,不太喜欢和人交流,经常一个人行动。
敏感、自卑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仅限于学习成绩,很少与孩子交流,唯一的交流就是说教、批评,从不关怀孩子的感受和内心的想法。
有些父母常常否定孩子,很少对孩子表露出温情和理解。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即便家长爱孩子,孩子也感受不到这份爱,感受到的只有父母的高期待、严要求,好像对自己永远都不满意。
长期缺少认可与肯定的孩子,会形成低自尊,内心种下了自卑的种子。
这种空虚感,常常会伴随孩子一生,即便将来功成名就,内心还是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童年缺失的爱,像孩子心里的洞,长大后再怎么努力,寻找各种事物去填补,都无法被填满。
敏感自卑的孩子,内心也比较脆弱,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别人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在心里揣摩很久,造成比较大的情绪波动。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被别人的评价、反应所伤,自我否定,心理内耗严重。
情感冷漠、对人缺乏信任
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对父母的记忆很少,父母在外打拼,平时对她也鲜少关心。长大以后,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冷淡,平时几乎不联系。
她说:
“我父母是善良的人,但我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不会做父母,没有尽到一点父母的责任。”
成长中爱的缺失,孩子不知道被爱是什么感觉,潜意识里会认为这是一个充满不信任的世界,没有人会真正关心自己。
没有被爱过的孩子,也很难具备爱人的能力。
于是,缺爱的孩子另一种表现就是情感冷漠,不太会主动关心、体贴人;不太信任人,总是对人充满怀疑和敌意,容易把别人的善意误解成对自己的恶意。
毕淑敏曾说:
“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庭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情感冷漠,不具备爱和感恩能力的孩子,人生很难收获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过于懂事、讨好
缺爱的孩子,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终其一生都在渴望爱,寻找爱。
为了能够得到别人的爱和认可,许多孩子变成了讨好型人格,表现得非常懂事乖巧,常常以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为先,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通常很会察言观色,看到父母心情不好了,就害怕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于是想办法做一些事情让父母开心。
在人际交往、亲密关系、工作中也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总是迁就别人,即便自己不愿意,也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因为妹妹体弱多病,父母把爱都给了她,而松子,则是被忽略的一方,父亲总是对她板着脸。
为了得到父亲的爱,松子一直努力让父亲看见自己,但是都没用。直到有一次,松子做了一个鬼脸,惹得父亲开怀大笑。
松子以为自己找到了获取爱的方法——不断做鬼脸,父亲就会开心,就会爱自己。这一做,就是20年。
缺爱的松子,在长大之后的爱情中,也一直在卑微、讨好,无条件付出,满足对方的任何需求,即便被家暴,她也默默忍受,因为她害怕得不到爱。
这样的关系终究是不健康、不长久的,即便用尽全身力气,松子依然过着不幸的人生。
看到这里,许多家长可能会感到疑惑,天底下哪个父母不爱孩子,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缺爱的孩子呢?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父母不爱孩子,而是许多父母爱的方式的不对,把爱变成了伤害,孩子感受到的,大多是忽视、否定、挑剔。
真正能让孩子感受到的爱,是父母充分的陪伴、心与心的交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情绪、遇到挫折时给予孩子安慰和鼓励、能够肯定和欣赏孩子的优点、闪光点。
而不是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却不重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只会在学习上、能力上要求孩子、控制孩子,缺少与孩子情感的交流和连接。
爱孩子,是本能,但会表达爱、正确地爱孩子,却需要理性和智慧。
愿每一位父母,给予孩子的爱,都能被接收到;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爱滋养,内心生出更多的自信、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