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尘肺孤儿"出名"后的日子:政府将低保涨至900元

[复制链接]
齐志社工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16-12-19 11: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帖最后由 齐志社工 于 2016-12-19 11:47 编辑

△ 弟弟陈广新蹲在老屋前,身后的哥哥在准备做饭的劈柴


福建泉州的打工者张俊华,几天前手机上弹出了一条让他揪心的新闻——远在1600多公里外的湖北省十堰市,两名尘肺孤儿兄弟与15个土豆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张俊华觉得两个孩子太过可怜,推掉了第二天已经联系好的工作,买了一张北上的火车票。


事实上,被这条新闻感动的远不止张俊华一个人。在北京、广州、黑龙江、上海这些千里之外的地方,许多人和张俊华一样,为这两个依偎在老屋前的孤儿以及他们无法预知的未来所牵绊。


在湖北口乡,尘肺病已不再是一种难以治愈的职业病,而是绝大多数村民的一个“心病”。目前乡政府登记在册确诊的尘肺病患者有500多人。


和张荣海、陈广新兄弟相类似,东川中心小学200多名学生,有将近一半都来自尘肺病家庭。对“尘肺孤儿”兄弟如何救助和干预,同样成为了这个“尘肺病之乡”下一代成长之路上的无法避开的问题。


△ 老屋的厨房


遥远的山村

张俊华从福建石狮出发,径泉州、福州、武昌、十堰,在路上花了两天时间,终于见到了张荣海兄弟


东川村,这个位于郧西县湖北口乡东北部的偏远小山村,从郧西县直达的乡村公交每天只有一班,需要花费近4个小时。距离最近的湖北口乡镇也有近30里的路程。山路蜿蜒曲折,摩托车是村民进出的必备交通工具。


12月6日,一则《尘肺孤儿》的图片报道引爆网络,张荣海、陈广新兄弟令人心酸的生活境况。将这个不知名的山村标注在了很多人心里。


“我也没有多大能力,只是来看看他们”,张俊华从福建石狮出发,途径泉州、福州、武昌、十堰,拖着行李箱辗转多地,在路上花了两天时间,9日下午5点多,终于见到了新闻中的张荣海兄弟。


在爱心的驱使下,很多人和张俊华一样陆续前来。在东川村村委会安排兄弟俩入住的保障房内,他们的继父陈荣明感激地说,还是现在社会上的好心人多。


东川村村委会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要求进村看望两兄弟的爱心人士,在村委会进行登记,且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前去。


两个孩子火了,附近十里八乡的许多村民都知道了“两个孤儿和15个土豆”的故事。湖北口乡镇上的一家宾馆平日客人不多,却连续几天接待了去往东川村的客人。“新闻出来没多久,一位从黑龙江过来看望孩子的人晚上就住在这里。”


12月10日,一名来自湖北省孝感市的市民专程赶来,在学校老师的指引下见到了两名孩子,他拍了孩子的照片,表示如果张荣海同意的话,可以让他去自己的公司上班。


△ 老屋的卧室


尘肺病之乡

东川中心小学200多名学生,将近一半都来自尘肺病家庭,大多是父亲患有尘肺病


在湖北口乡,尘肺病已不仅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职业病,更是绝大多数村民的“心病”。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5年湖北口乡政府估算,这个乡疑似尘肺病的人数已经达到1000人左右。


深一度从湖北口乡政府了解到,目前登记在册确诊的尘肺病患者有500多人。工作人员介绍说,尘肺病在当地属于大病救助的范围,只要是属于贫困户,在医保报销方面是不低于百分之七十。


在湖北口乡,随便问一句尘肺病,村民大多会回答,这里的尘肺病人很多。这是一个被尘肺病笼罩的地区。


“我们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到金矿谋生”,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有的小孩念不起书,初中没读完就被大人带出去到山上混,现在年轻人都三十多岁了,很多都是肺病。


“尘肺病多的很,也没得好药吃,只有保养。”孤儿兄弟的继父——陈荣明也是一名尘肺病人,他今年41岁,十五六岁就去河南三门峡的金矿打工。他的弟弟也是尘肺病患者,目前已经晚期,需要制氧机才能生活,连步行十多米的距离都很困难。


高工资、来钱快,成为像陈荣明这样的“淘金客”趋之若鹜的动力。“都是老乡带着老乡,当时我们本地做活,一天最多10块钱,那边都是五六十块钱。”


“我们打工的时候不知道有这个病啊,最后慢慢才检查出来”。陈荣明介绍说,东川村这里也没啥企业工厂,光靠种地难以养家糊口。


在东川村里,尘肺病人有的三十来岁、二十七八就不行了。一些从矿上回来的村民选择了逃避。一位村民说,他没有去医院检查,“检测出来没有还好,真要得了怎么办,我的两个孩子怎么办?”


陈广新就读的湖北口回族乡东川中心小学,覆盖周围5个村庄。该校老师介绍说,全校一至六年级的200多名学生,将近一半都来自尘肺病家庭,大多是父亲患有尘肺病。


一名数学老师告诉记者,他的五年级班上有一名学生,父亲患有尘肺病几年前去世了,随后母亲改嫁了,这名学生只能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 老屋的旁边是邻居家种的菜地


三间土胚房

对于34岁去世的父亲,张荣海印象最深的是看到从井下上来的父亲总是满脸泥浆,鼻孔里都能挤出小石子来


父亲因为尘肺病去世,张荣海和弟弟成了孤儿。


张荣海还记得,三岁那年,父亲带着他们母子来到河南灵宝金矿打工,身强力壮的父亲每天在井下打钻,母亲给矿工做饭,晚上全家人挤在工棚里。


张荣海对深一度说:“印象最深的是看到从井下上来的父亲满脸是泥浆,鼻孔里都能挤出小石子来。”由于老家没什么亲人,过年都在矿上,父亲说这样可以多挣些钱。几年后,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差,经常咳嗽,最后发展到连走路都困难。


2011年正月,张荣海34岁的父亲去世了。


父亲留给兄弟俩的,只有位于村子最北头半山坡上的三间土坯瓦房。从一条隐秘的岔路口向山走去,两旁是菜园和庄稼地,道路很窄,有的地方用碎石铺垫,任何车辆都无法进入。分叉的小径很容易迷路。不要说陌生人,来过这里两次的学校老师也走岔了,不得已只能询问村民。


老屋已经有30多年了,是张荣海爷爷留下来的,一间是堂屋,一间是卧室,一间是厨房。周边零星还住着一些人家,还有一些老房子已倒塌。


两兄弟搬走后,老屋大门紧闭,门上的对联也已泛白。两旁的窗户没有玻璃,绿色的纱窗破损后留下了一个个大窟窿。通过破损的窗户,可以看见炉灶上放着的锅碗瓢盆。


三个孩子的生活让同样身患尘肺病的继父陈荣明觉得压力很大。“孩子都是自家的,你不管也不行啊”。


陈荣明现在已做不了重活,只能靠做点小活补贴家用,加上收获的粮食、土豆,家里每年收入大约2万元。如果身体不好,一年看病就需要花费五六千元。这一年,陈荣明老嗑血,冬天要穿很多衣服,一脱衣服就感冒。


在山脚下,却是另一番景象。东川村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新农村建设,运输水泥沙石的卡车进出工地,靠近道路两侧,多栋上下两层的小楼已经建成入住,统一刷上了雪白的墙灰。


夜晚,太阳能路灯准时亮起,照亮了街道。不过,这些并不属于张荣海和陈广新兄弟。路灯灯光照射不到他们破旧的老屋。


△ 哥哥在衣食住行上总是先紧着弟弟


900元的月补

“土豆是别人给的,只剩下15个了,但第二天我就去叔叔(继父)家拿了。”继父陈荣明也确认,老屋里粮食稻谷都有


“尘肺孤儿”的新闻出来以后,张荣海和陈广新的生活立即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12月7日,湖北口乡民政办办主任刘发贵来到张荣海家,为张荣海、陈广新兄弟俩送来了1000元救助金,东川村村委会安排兄弟俩搬到村委会旁边刚刚建好的保障房居住。


“来的时候是别人带来的,说了一些情况。”张荣海回忆说,拍照的记者是当天中午来的,第二天中午就走了,当天中午也没拍什么照片,下午弟弟放学回来,天快黑了,他们才拍的照片,“土豆是别人给的,只剩下15个了,但第二天我就去叔叔(继父)家拿了。”


“报道还是和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在张荣海介绍情况的时候,一旁的村委会何主任接过话,“当时是不是和你说,将你们家里的一些情况反映上去,社会上会给你很多照顾,是这样说的吧?”张荣海像一个犯错的孩子,点了点头。


“现在政策好,给孩子低保、还有孤儿补贴,”张荣海的继父当时因为没在家,去外面找工作去了,不知道这些情况。他确认张荣海居住的老屋里,粮食稻谷都有。


“基本生活肯定有保障”,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两兄弟父亲去世的时候,村委会给安排了低保,母亲去世以后,又落实了孤儿补贴,一个孩子一个月600多元,今年十月就涨到900元。


“他继父对他照顾还是很好的,至少照看他生活是没问题的”,学校老师向深一度记者确认,学校里面还有比陈广新家庭困难的孩子。


楼里的“新家”

陈广新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连续上了两年一年级,二年级的考试成绩也就只有四十多分


12月9日,村委会工作人员陪同前来看望他们的爱心人士来到安置房,刚刚还在楼下玩耍的弟弟陈广新嗖的一下跑回了二楼的“新家”。


由于时间仓促,屋内设施比较简单。两居室里面各放置一张床,床上铺着整洁干净的棉被。冬季阴冷,“新家”的客厅中央放着取暖的电炉,四周摆放着几把小竹椅。


没有书桌,只有半米高的四方桌,既是兄弟两人吃饭的地方,也是弟弟陈广新写作业的地方。


陈广新很认真,每个字都一笔一画,铅笔在作业本上留下了黑色的印记。只有别人询问他的时候,他才会抬起头来回答。对于陈广新来说,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显得有些多,他刚刚抄写完练习册上的一首古诗,继续写着语文练习册上填空的内容。


一旁四岁半的妹妹,对哥哥写作业很感兴趣。拿过哥哥的铅笔,在一张纸上做着“自己的功课”。那根铅笔已经用了很长时间,只剩两个指关节那么长,要很小心的才能握住。为了方便使用,两端都被削尖。


陈广新的学校就在村子里,一个班有32名学生。学校免收了弟弟陈广新所有费用,并在学校寄宿读书。


有人询问陈广新成绩怎么样,低着头的他没有回应,只是摇了摇头。一直不怎么说话的哥哥张荣海主动解释说,弟弟成绩差的原因不是贪玩,只是没有人辅导,“他不愿意听别人的”。


陈广新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连续上了两年一年级,二年级的考试成绩也就只有四十多分。哥哥张荣海非常关心弟弟的学习,但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张荣海也只读到六年级,十四岁的时候就辍学了。当时母亲生病,继父要带着母亲看病,念不下去的张荣海,在征求舅舅等人的意见后,便不读书了,帮忙家务事。


“学校离得远么?”面对提问,陈广新并不答话,站起来,用手指着窗外不远处的地方。


△ 哥哥一直想早点出去打工


想出去工作

张荣海一直闲着在家,没事情可做。12月11日,继父陈荣明出门前提醒张荣海起床吃早饭,张荣海没有起来。


“想出去工作,”面对询问,不太说话的张荣海,回答得简单干脆。


今年春节过后,哥哥张荣海去了吉林长春打工,每天跟着师傅学刮腻子,东北零下几十度,冻得实在受不了,只干了五六个月,之后张荣海又跑到河北张家口工作,前后打工半年多时间。


这次“失败”的工作经历没有阻拦住16岁对山村外世界的向往。


如今,张荣海一直闲着在家,没有多少事情可做。12月11日,继父陈荣明带着女儿去乡卫生院看病。临走前,他提醒张荣海起床吃早饭,张荣海没有起来。张荣海家里的电视时好时坏,经常接收不到图像,平时他只能与手机为伴。


内向的性格让继父陈荣明有些担心,必须交给靠得住人,才放心让他继续出去工作。


张俊华将带来的烤鸭、水果等物品交给了张荣海兄弟,嘱咐张荣海一定不能再去矿山打工,留下联系方式后,12月10日坐上了返程的车。


爱心接力仍在继续。在广东从事食品生意的商人——王新祥,两个孤儿和15个土豆让他想起了1982年自己家庭贫困的情景。他表示,如果孩子和监护人同意的话,他可以把兄弟两接到广州进行抚养照顾,“9岁的陈广新可以转入广州大学附属小学继续读书,16岁的张荣海可以送他读个技校,等到成年了就可以出来工作了。”


不过,张荣海至少在年底是出不去了。“因为小孩毕竟是小孩,和他继父之间也需要感情的建立培养”。村委会的意见是,爱心人士如果想要带他出去工作,先要和村上以及乡上沟通,然后征求他的意见。


村委会的工作人员说,村里面对于孤儿兄弟也有下一步安置计划,准备送张荣海去学点技术,或者引导他创业。“他现在都16岁了,马上都快成人了,应该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能养成依赖救助的思想。”




----来源:凤凰网综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