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第一次来参加基金会论坛的年会,但是这次年会给我留下了印象深刻的三个点。
第一,我看到了精彩纷呈的观点和内容。大家不仅能在主论坛领略嘉宾的精彩,也能看到平行论坛座无虚席,每个议题的大咖都在其中分享最精粹的观点,让每一个人都非常受益。
第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看到了拥有激情和力量的公益人,让我们对未来社会问题解决者的成长充满了信心。
第三,我相信通过这两天的会议,包括昨天的晚会,大家从感性到理性再到信息和资源交流上进行了充分沟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可持续的信任网络。
所以我想,无论是从观点和内容的精彩呈现,还是公益人的成长,以及信任网络的建立来讲,我们都要感谢主办方,感谢参加大会的每一个人。
下面我还有另外三句实话要讲。
第一句话,当我们在这里探讨如何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东西其实正在加速崩塌。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既然公益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那么大家认为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如果只说一个的话,你怎么去描述它?其实我用这个问题问过很多人,大多数人给我的答案我可以概括来讲: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属于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而不是物质层面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周期。当我们谈到目前所面临的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层面困难的时候,总觉得我们好像是处在一个周期下行的时期。但大家是否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周期下行引起了我们现在所有的社会问题,为什么在以往历次的经济下行周期里面,我们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未来有那么多担忧?为什么没有像今天这样对于一切存在那么多的疑问和不确定性?
我有一个答案可以告诉大家,其实我们所面临的周期下行,不仅是一个经济周期下行,应该是三期叠加的下行。
第一个周期是经济周期,这是一个短周期,每十到十五年我们都要经历这样一个周期,无论是美林时钟也好,债务周期也好,都是十到十五年的时间。我们现在处在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这一点没有办法改变。如果我们做逆周期调节,所取得的效果是相当有限的。
第二个周期是社会周期,这是一种中周期,约为二十年到三十年,这是什么概念?这是一代人的概念。当我们谈到例如社区养老等问题的时候,脑海里会闪现三个字,叫做“婴儿潮”。现在60到69岁的一群人,他们事实上出生在“婴儿潮”的末期。这样的一代人带给这个社会的许多特性、贡献褪去之后,社会将呈现新的面貌,这就是社会周期。又比如二十多年前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以13%以上的增速高速发展十年之后,收获了一个新的阶层:中产阶层,这就是社会周期在二十、三十年之后培育的一个阶层。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当中产阶级也步入到下行的时候,就是培育的周期结束了,进入到了收割的周期。
美国的中产阶层曾经占到美国人口的78%、79%。我们小时候总能从《走遍美国》这样的教材中看到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在享受大房子、大汽车的生活,但是到了今天,美国的中产阶级只剩下40%左右。这表明在过去二十年的时间里,经过一代人,美国中产阶级的将近一半消失了。这样的过程也是我们所要经历的,社会周期下行、中产阶层财富收缩的阶段。
第三个周期是政治周期,这是更长的中周期,大约三十到四十年,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和之后的四十年,以及过去几年以来我们所看到的一种新的政治趋向,这是新的周期在发挥作用。现在的周期发展是什么状态?事实上从我们党中央的一些文件中可以看到它的发展趋向,也就是从原来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为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也将深刻地改变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结构。
当然还有技术周期,它是五十年到六十年,今天我们不展开讲。在目前这种三个周期叠加的时期,必然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急剧增加。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有一些信心,因为在这样的危机和周期下行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能够给我们提振信心的东西。
很多人问这样的周期下行阶段什么时候会结束。我尝试给出一个答案,这样的周期也许在三年以后会从下行转为上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周期都会转为上行,它可能是技术周期带动经济周期和社会周期转而上行的时期。
刚才提到,技术周期是五十年到六十年。在过去几年里,我们总以为技术发展、互联网红利是不是到头了,包括我们所说的互联网计算机革命,从互联网时代的PC端到移动互联时代,好像该开发的商业模式已经开发了,该拥有的经济红利都已经拥有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几年基础技术出现了突破,从室温超导到可控核聚变再到AI、元宇宙,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正在出现。
几年之后将会是技术周期的重启,这是从新技术的研发到产业化过程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也许在技术研发和原创的过程中,我们没办法和西方积累多年的技术力量和科学研究力量相对比,但是在把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中国人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以往中国经济的成功就是把国外研制的技术在国内进行产业化、市场化的成功。所以当这样的高技术在几年后步入到市场化阶段时,我想中国的经济就拥有了它重启的机会。
所以,当很多人问如何穿越周期,把现有的社会问题归结于周期的时候,但是我想的是,周期并不可怕,而且周期终有一天会从下行转为上行。关键是我们对于时代的理解和定位——所谓机遇或挑战,只不过是不同周期的不同节点。
这两天我在参加年会的时候,能够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也足以反映我们所要谈的本次下行周期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对我们事业的挑战。那就是:目前的社会一方面是社会对公益慈善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是当代公益的僵局和困境。
近些天来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恶性事件的多发。大家会说,这不是社会治安问题吗?但实质上这是一个社会的心理危机问题,或者说是我们在精神文化层面出了大问题。这也是开头我问大家心目中最大的社会问题是什么,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跟我有共鸣。
这背后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结构出了问题吗?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在这样的恶性事件背后,其实都源于我们常说的“信息茧房”。原来我们以为它只能造成信息的隔离和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事实上危害不止于此,它很可能造成一种情绪茧房、价值观茧房,让人们在这样的茧房里自我强化,从偏见走向极端,从而带来人类精神世界的分裂和极端主义行为,这就是我们现在很多社会问题的来源。
如何去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我想这可以归结到在座的每个人。因为我们是社会问题的解决者,我们公益组织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当然,原来在扶贫攻坚战当中,我们着重解决的是社会物质匮乏的问题,或者某一群人物质匮乏的问题,但是到了今天,当扶贫攻坚战已经胜利结束后,我们需要解决的是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精神匮乏的问题。
我这两天在年会也听到了很多议论,都是大家对于自身职业的担忧,还有我们作为社会问题解决者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如何生长自身能力这方面的担忧,我总结为这样几个方面:
组织发展停滞不前和行业发展的停滞不前息息相关。当我们说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欣欣向荣的时候,我给大家列一组数据:中国的公益组织在2021年的时候是90.2万家,2022年是89.1万家,2023年是88.2万家,没有增加反而减少;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数量是1100万人,在过去的几年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数字,也没有增长;还有单个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在十年前是12个人,现在还是12个人。还有一个数字,2008年汶川地震,那一年全社会的捐款总量是1600亿元人民币,而2023年全社会的捐款总量是1400亿人民币。在过去十几年,行业好像到了发展的天花板。
和行业发展的天花板相对应的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天花板。我有很多学生是各个机构的秘书长,他们经常会问我说,老师我现在已经40岁了,但是我在自己的这个机构里已经是秘书长了,我以后的职业生涯应该怎么规划?我目睹了很多行业的精英,包括我下面研究队伍的人员,开始转移到企业界,转移到经济领域,或者进入政府、国企……公益行业花了这么多年积累起来的精英人才队伍正在流失。
所以说,当我们今天面临着有史以来最难解决的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发现社会问题的解决者自身也遇到了问题,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社会现状。
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今年参加基金会论坛年会的1300多名参会者的画像数据,从年龄段上来看(见下图),41岁到50岁的占约25%,31岁到40岁的占40.79%,也就是说,30岁到50岁的参会者是主体。
在今天的平行论坛上,我们目睹了很多传统的公益项目人文化,以及许多人文类公益项目的发展。列举几个典型的案例,我在参与“多元力量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平行论坛时,看到了西湖阿姐,这个项目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老人从服务对象变成了服务主体,这正是人文公益最核心的观念;另外,有一家物业公司也把对于物业的定义用行动进行了改变,从原来的物业管家,变成了对人的服务。
在“资源流向好项目 卡点、原因及解决方案”平行论坛中,我们听到参会者谈到好项目的标准是平等、温暖、有参与感,这些都让我们发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我们公益人所做的很多项目、行动,原来仅仅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现在超越了社会问题,变成关注人的需求。
而这样的变化,意味着中国公益的人文转向已经发生了。这种人文的公益有三个特点,第一是主体性,第二是本土化,第三是人文关怀。其中最重要的是主体性。时间关系今天我就只谈这一点吧。
所谓主体性是参与到人文公益进程中的所有人的主体性呈现。2011年的时候,我刚从美国回来,参加中国本土一些公益活动的时候,我非常不习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在国外参加的公益活动基本都是直接到受助对象那里该送钱送钱,该劳动劳动,该做工程做工程,总之干一些实事就回来,非常简单直接。
但是到了国内参加慈济一个老人院的项目时,在没有去到老人院之前,我们开展了三四个小时的活动,大家唱歌、跳舞,做各种各样的活动拉近彼此的感情,最后我们去到老人院,只用了一个小时做了慰问老人的活动。我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直到多年之后我发现,其实所有的公益慈善,它最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对于捐赠者、行动者、公益人、受助者来讲,其实他们有不同的需求,如果只关注到问题本身,相当于医生只看到治病,但是并没有看到救人。只有受益者、公益人、捐赠者都能够从项目中获益,都能够在项目中收获自己的价值,我们的公益事业才能够永续发展下去。在慈济的活动中,他们关注的正是志愿者的主体性。
也是在这种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公益践行者得到了参加公益活动真正的回报,就是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自己。人文公益的践行者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自由意志和高贵志向的个体,他们通过公益慈善来体察社会、了解自己,他们始终对我们所处的世界心存关照,并用自己的行动力和想象力去改造它。
这是我想说的第二句话,在我们看到这样的世界在不断崩塌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一群人还在试图重建人类文明的大厦,并且让这座大厦成为每个人心中的丰碑。
这次年会的主题是信任与高质量的慈善,其实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大的信任,并不是我们发现自己就是那群最值得信任的一群人,而是我们发现有一种召唤,将抵达每一个人的内心。在这样的召唤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加入到重建文明大厦的进程中,并且在这个美轮美奂的大厦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最后,我把我做中国公益研究,以及未来做人文公益理论实践的座右铭也送给大家,这是来自《易经》的一句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我想说的第三句话,谢谢大家!
来源:ingFang SC",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0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start;"> ingFang SC",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start;">CFF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