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张志勇:家庭环境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4-1-4 14: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41619hq196z9h66s51xct.jpeg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小学生抑郁、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问题。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亟待加快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协同育人机制。

141618ve3sni0wnn2njmi3.jpeg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协同教育机制


亟待克服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加快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生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要全面回归育人初心,学校教育坚持学科本位、家庭教育坚持生活本位、社会教育坚持实践本位,三者各安其位、各扬其长,相互协作、相互支撑。


必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国外许多研究和国内大量实践表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应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中小学生参与劳动、体育、艺术教育活动,不仅能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价值,而且能从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建构积极的社会情感。中小学要把是否全面贯彻落实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课程作为规范办学行为“一票否决”的刚性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实施“两个一”行动:学生每天与同学、家人有效沟通交流15分钟;参加1小时体育运动。

141618e4m6nlzbzf2loaf2.jpeg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协同辅导机制


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小学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要加强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特别是抗逆力、抗挫折能力、对生活的意义感教育;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


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育人导师要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问题,主动采取举措,避免学生因压力无法缓解而造成心理危机;对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三、高三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辅导;对贫困、留守、流动、单亲、残疾、遭遇校园欺凌、丧亲等处境不利学生给予重点关爱,必要时开展心理干预。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定期监测机制。按照教育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要求,县级教育部门要设立或依托相关专业机构,牵头负责组织区域内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中小学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每年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分级管理和学校家庭协同辅导机制。中小学要组织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专家对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结果进行专业评估,对患有焦虑、抑郁、情绪失控、睡眠障碍等心理疾病的学生实施轻度、中度、重度等分级管理,对有轻度和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要建立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和家长合作辅导制度,心理健康教师进行跟踪辅导;对心理高危学生,学校要制定“一生一策”干预方案。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家校沟通机制。家庭环境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有些孩子生活在家庭热暴力、冷暴力氛围中;有些家长情绪不稳定;有些父母忽视孩子情绪或无能力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要对家长进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让更多家长与学校携手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应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反馈给学生家长,帮助家长树立家庭心理教育意识,指导家长全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41618m1n9knyamfnmpcxh.jpeg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协同干预机制


卫健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建立中小学生心理疾病进校诊断机制。设立中小学卫生副校长,由卫健部门向当地中小学选派专业精神医生担任,定期组织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走进学校,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开展专业咨询,对疑似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会诊,对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开具专业诊断和转介证明,指导学生到专业心理健康辅导机构或专业医疗机构治疗。


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级干预机制。学校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学生不良情绪。加强对家长群体的宣传教育,提升家长对孩子异常情绪的敏感度和就医意识。密切家校合作,为青少年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缓解提供支持。学校或社区可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引入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为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等方式化解问题。健全医校转介机制,让患病青少年及时获得专业治疗。


建立中小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医校社区家庭联合干预和康复机制。总结各地探索医教社家联动的经验,畅通青少年心理疾病治疗和康复绿色通道。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对患有精神障碍的学生,教育部门应当协助家庭和相关部门做好心理服务,建立健全病情稳定患者复学机制。

141619hota0tuu0f76fdzf.jpeg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协同保护机制


亟须发挥政法、公安等部门作用,建立高危心理问题学生教育、公安、司法、卫健联合应急处置机制。


依托公安网警建立心理问题高危学生网上巡察机制。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青少年,有轻生念头的青少年,往往在网络空间有自己的交往“圈子”。公安网警系统可会同网络企业联合开展高危心理行为学生信息预警工作。


建立教育、公安、卫健心理问题高危学生联合应急保护机制。网警、治安部门负责信息发现,网警会同治安支队将预警发现线索,第一时间推送教育等部门进行干预,卫健部门为高危心理学生就医等开通绿色通道,形成警、教、医高危心理学生协同干预机制。同时,健全完善“预警研判—流转办理—盯办反馈”的预警线索闭环管理机制,建立公安抢救、教育医院系统干预治疗、社区康复和及时复学一体化心理高危学生保护体系。

141619rjgenuuogslun0jj.jpeg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协同保障机制


必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教育主责、社会协同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当前,中小学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供给严重不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千人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按照1:500的标准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根据教育部出台的政策要求,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中小学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配备标准;乡镇中心初中、中心小学至少配备1位专职心理教师,负责区域内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县级教研机构要配备专职心理教研员。


加强精神卫生医师队伍建设。公立医院精神卫生资源缺口大、投入少,涉及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资源更为缺乏。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报告(2021)显示,抑郁障碍患者就医率很低,仅有9.5%的患者曾经接受过卫生服务机构的治疗,寻求精神心理专科治疗比例仅为3.6%,只有0.5%的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要加强精神卫生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心理门诊建设,县级医院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全覆盖。加大青少年儿童精神科医生队伍建设力度和精神科医生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治疗培训力度。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和条件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要为区域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配备专门场地及软硬件设备,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支撑体系建设。一是尽快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体系,由各县(市区)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牵头,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共同体;二是推广南京晓庄学院牵头建立大中城市心理健康辅导体系的做法,建立健全市、县(区)、社区心理健康辅导站;三是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现和预处置能力纳入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应在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岗前培训、业务进修、日常培训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予以重点安排;四是探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五是组织有意愿、有能力的在职或退休教师、心理医生等参与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辅导;六是有条件的地区探索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辅助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日常管理;七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良好氛围。


加强心理疾病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青少年心理疾病治疗存在诸多痛点,心理疾病治疗费用高、周期长,青少年心理疾病治疗造成的医药费等直接经济负担和亲属陪护等间接经济负担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心理疾病治疗医保机制不健全,全国只有极少数地区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心理疾病医保报销范围、报销比例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患者仍需要自费治疗。建议在全国推广江苏省将“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医保,“心理治疗”项目医保支付类别从“丙类”调整为“乙类”的做法,将青少年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等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并逐步提高报销比例,为青少年患者长期就医提供基本保障。


实施技术保护儿童战略。加强对社会新业态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前瞻性研究,对涉及未成年人的电子产品和网络活动严格监管,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为原则,对其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标准进行前置审查。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3年12月刊第4期,原文标题《加快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协同育人机制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光明社教育家」,搜索「jyjzzwx」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4粉丝

5400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