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高考填志愿前,请把这14条建议读完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1-6-23 15: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考志愿填报是人生中的一次大事,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它?父母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或许是帮孩子出谋划策、实地考察,但切勿直接帮孩子做决定,多听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参与到自己的人生规划中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又到了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期。但就在高考前夕,曾有一条微博热搜成为了热议话题。有位网友说,高考已经过去十年了。可每每想起,只觉如鲠在喉。因为,那一年高考,她的志愿被妈妈篡改了。



7e12d3d0803cbf1fbba46fb95a279b61.png



十年前,这个女孩参加高考,分数不错的她想报考喜欢的英语专业。可妈妈却觉得,会计专业好就业,便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把第一志愿改成了普通本科的会计专业。


这样的操作,不仅仅让她错失了自己的梦想,当年的她并没有被成功录上妈妈看重的会计专业,而是被调剂到了一个二本的专业。这成为了她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心结。


如此的悲剧,其实非常值得反思。


为了爱,为了孩子好,妈妈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替孩子做出最优的选择。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今天可以篡改你的志愿,逼你上不喜欢的学校,以后也会逼你干不喜欢的工作,甚至嫁不喜欢的人……”


又到了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期了,希望父母能够多听听孩子的意见,放下焦虑,同时,也切勿以爱之名,“操纵”孩子的人生。



f809366ca2c270c373d3d064eb2d69f4.jpeg



心理老师李松蔚曾为正在填报高考志愿的孩子与家长写了14条建议:

#1

  把人生看成是可变的,而且是永远可变的东西。这句话约等于废话,但有必要时常重温。高考填志愿,是人生无数变化中的一次。很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实际上了大学以后,可能换专业,可能修双学位,可能跨专业考研,可能你发现真正有兴趣的东西不在大学里,可能找一个跟专业无关的岗位实习,可能退学……再换几回工作,你很可能会发现工作中完全用不到大学里的知识。

#2

  要一个孩子在18岁时就明智地规划自己的一生,既不可能,事实上也无必要。非要给什么建议的话,就是一句:给“变化”留出空间。

#3

  在这个年代,是个地方都留有变化的空间,除非受到某些极特殊的限制。毕业定向分配之类的协议,能不签尽量不签。哪怕它提供给你一份确定的未来保障。要知道,你将来随时可能有更好的想法。

#4

  不考虑其它变量的影响,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我会推荐那些专业范围更广,开设的课程更多,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的学校。因为总的来说,可供选择的资源多,尝试的空间大,一个人发生改变的概率就更高。就像你不知道想吃什么的时候,可以去一家可以提供更多种类食物的自助餐厅。虽然他们家的牛排不是顶级的,但至少你看到自己对牛排的兴趣,你可以去找更好的牛排。

#5

  眼界很重要。具体地说,就是能见到多少跟自己不一样的人,多大程度认可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上的多元。

#6

  选城市比选大学重要,选大学比选具体的专业重要。学校有怎样的氛围,周围人是什么价值观,比传授了哪些知识更重要。

#7

  开放度高的城市优于保守的城市,开放度高的学校优于保守的学校。开放度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考察:了解一下这个学校所谓的“优秀学生”,看看他们多大程度上属于同一类人。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越大,代表这里的开放度越高。反过来说,如果你看到的大体上都是同一类人:努力学习,考研,考公务员……最好在你已经确定自己也属于这类人的时候,再加入这个地方。

#8

  不是说努力学习有什么不好。而是说,在你周围的人都争相学习,争相考研的氛围下,你很难坚信“其实我有更适合做的事”这样的想法。

#9

  郭德纲老师说过一段相声,大意是说,上大学好比坐火车,985/211的就像是坐软卧,舒舒服服的,也有的坐硬卧,还有硬座的,还有站票的。但坐的都是同一趟火车,到站下车,大家还得一起奔生活。这之后你能混成什么样,取决于你到底会做什么,没有人问你“刚才是坐什么座位来的”。——这话不完全对,实际上也会问。但问这句话的本质目的,还是你到底会做什么。

#10

  记住,什么都是可以学的。

#11

  什么都可以学,在哪里都可以学。这个时代,知识是最便宜的。书很便宜,网上的课程很便宜,还有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只要想学习,大多数学校和专业课程都可以旁听。很多同城活动,线下沙龙,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做讲座做分享,几乎是求着你免费参加。这种条件下,还以为只有“选对一所大学”才能获得必要的教育,是过时的想法了。

#12

  放轻松,这次你怎么选都不会出错。相比于一次选择,更重要的是你未来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做多少事情,来维护这一次选择。

#13

  这条是写给父母的:作为父母,念及孩子长远的发展,有很大好处。孩子进一所大学,选一个专业,不足以确定人生。即便是大学最初几年,都有可能发生很大变数。按我在大学工作的经验,变化的方向分两类:一类努力证明自己做对了选择,而另一类则要证明自己做错了选择。后者的选择中往往强加了别人的意志。在父母看来,自己的判断永远是比孩子更对的。但是相信我,当孩子想证明你的选择并不对的时候,他们绝对有这个能力。

#14

  一次选择,对人生有影响。但若抱着“一次选不好,人生则无希望”这样的信念,这个信念对人生的负面影响,要远远比一次选择更大。



简单来说,这些建议可以变成一句话:无论分数怎样、无论怎样报考专业、无论去了哪所学校,都不是孩子的最终结局。导演还没喊卡,好戏就在后头。而且,他们是自己的导演。


我们不妨从高考志愿填报的事情延伸开去,探讨一下父母在孩子中的角色问题。


c3a31a615e79277436f08f8ca722fec4.jpeg

让孩子掌控生活



曾有一个名为“阳光守护”的手机APP在家长群中被广泛传播。据说,这款APP的作用是防止孩子沉迷于网络。它能实现什么呢?




孩子去了哪?用定位功能,一键追踪;

孩子拿手机干了什么,用“手机使用”功能,一目了然;

孩子和朋友聊天?用远程监控功能,随时截屏孩子的手机;

孩子交什么朋友?用上相关插件,连QQ、微信都能禁止添加好友。



在这款手机程序里,孩子的隐私、孩子的思想、孩子的朋友在父母眼里,无处遁形,宛如过着一键定制的人生。



36e6358a41f0aa6fb13aa34970cd5367.jpeg



《欢乐颂》里有一句台词:“永远不要低估国内父母的热情,为了孩子,他们可以割舍一切,自然也会要求更高的掌控。”


小到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上学跟谁玩,报什么兴趣班;大到选什么学校,填什么专业,找什么样的工作…… 


这样的父母,看似是为孩子好,事无巨细地替孩子安排张罗,可他们却从未看见孩子真实的感受,也从未想过他们自己想要过怎样的人生。 


6855aac69c785f05e39cb4f7dfa4d9d4.jpeg

被“计划”的孩子,飞不远



在著名的TED演讲中,曾有一位叫朱莉的学霸型妈妈,她自己曾就读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加州艺术学院、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当过律师、斯坦福大学校长助理、校务长等,拥有两个孩子。


她在演讲中讲到自己真实的育儿经历:




“我们确保他们安全、健康、吃好、喝好然后期望他们进入好学校,并且是好学校的好班级,在好学校好班级中还要取得好成绩,并且不只是成绩,还要拿高分。不只要好成绩和高分,还要获得荣誉和奖项。要参加运动、活动、还要有领导力。我们告诉孩子,不要只是参加社团,还要创建社团,因为大学喜欢这样的学生。还要参加社区服务。我的意思是,要让大学看到你会关心他人,这些都是期望中的完美……然后对孩子,我们不遗余力地花心思督促、帮忙、劝导,想尽办法以确保孩子做好清单上的所有事情。直到有一天,孩子问:我这样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当面对孩子这样的提问时,是令人觉得难过的。在父母眼里,这样的付出自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在这样的努力中,他们会进入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但是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更希望证明自己,更希望建立自我效能,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的思考、规划、决定、行动、期望、应对、试验、犯错、梦想以及体验。



6b6486b2e30b3dd31907a61d0b608677.jpeg



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在《积极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


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与痛失至亲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


孩童时期被父母过多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人,会造成终生的伤害,长大后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无论在哪个阶段,幸福指数都更低。


催促孩子,他被推着往前走,却也失去了自己寻找方向的能力;你不给孩子选择的自由,他避免了那些走歪的路,却也没了向往自由的生气; 你为孩子定制好完美人生,觉得他从此高枕无忧,却不知道他的躯壳里装的早已不是自己的灵魂。


没有选择权力的孩子,就像笼中鸟,看着健健康康,其实随时都处在抑郁和痛苦的边缘。



28e722346c2aa55f7f12427ec23178d1.jpeg



10c5365b82370ab30434a72d9cd5694d.jpeg

父母的角色


父母有种天然的本能,看到孩子没有向我们希望的目标奔去,就会忍不住着急,想要插手干涉。可是,克服这样的本能,本身也是一种修行。



5a094307877d973af10da108bb9adc05.jpeg



孙瑞雪在《爱和自由》写: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我们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心。掌控自己多余的控制欲,一定要做到这几点: 


(1)要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不是谁的附属品,更不是父母的延续,他会拥有自己的思想、经历,活出自己的人生。 从精神层面上将孩子与自己相剥离,才能减少对孩子的掌控欲。


(2)要明确,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界限。


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能帮,什么不能帮?


明智的父母都知道,再亲近的家人,也应该保持一定的界限。触及孩子隐私问题,不要碰;孩子的人生选择,给他建议,但不要干涉;是非原则问题,建立规则再执行,管教而非管控。


不断提醒自己和孩子相处的边界,减少自己控制、干涉孩子选择的次数和时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肌肉记忆,有意识地遏制自己的控制欲。


(3)要多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当孩子第一次出现和父母对抗的迹象时,就表明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放手。


其实,“放手”这个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放手让孩子学走路、面对外界、学着独立…… 从小的时候,就训练孩子独自完成一些事情,多去独立尝试,长大了拥有独立的能力,我们才能相信孩子自己可以。做到这些,我们才能真正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帮助而不干涉,保护而不控制。 


171bc2b862bb92cd4d267bdcca69fd63.jpeg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让他们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完美人生”,是一个拥有选择权的人生。拥有选择权的孩子,才能学会勇敢、冒险、抉择和满足。


“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 这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理想的距离。 


愿以上这些建议与观点,对于迷茫中的家长与孩子有所助益。愿所有的考生都能取得满意的成绩,拥有光明的未来!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挑选优质文章,与您共同学习。重在分享,尊重原创。
1. 图文来源于网络。作品版权及观点归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

2. 所有转载均标明原始出处与原作者,如尽力核查未能发现原始出处和原作者,则默认“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4粉丝

5341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