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父母是面镜子:你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1-6-15 21: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文2018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一位朋友说起和高中儿子之间的趣事:


儿子上学期受同学影响,开始学着抽烟,一群孩子经常躲着老师去厕所集体抽烟。


纸包不住火。终于有一天被班主任发现并将家长叫来学校。


当天晚上,朋友狠狠地说了儿子一顿,反复跟孩子强调吸烟有多不好,并且要孩子跟自己保证,以后再也不碰烟。


没想到,孩子气定神闲地来了一句:“你自己每天都在抽!为什么我就不行?自己做不到的事,凭什么要求我啊!”


朋友怔住了,在那一刻,他竟然说不出其他的话来说服儿子。过了很久,朋友对孩子说:“行!我不抽了!我能做到,你也要做到!”


为了这句话,朋友花了几个月戒掉了多年的烟瘾。连儿子都觉得不可思议:“老爸你也太狠了!”


朋友十分得意,但从此以后,孩子就真的再也没有碰过烟。

71d06ba0adb472cc490e6e2502d639bc.jpeg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总是把言传身教挂在嘴边,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教育孩子,很多时候言传是没有用的,关键在于身教。


比起苦口婆心的说教,和孩子一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01


很多年前,有个特别经典的公益广告:


一位妈妈正在给儿子讲故事,讲完后,妈妈去给孩子的奶奶端水洗脚。当她回来房间时,发现儿子不见了,回头一看,儿子正端着满满的一盆水,用稚气地声音说:“妈妈洗脚”。


与此相反的,是另一个的故事:


有户人家有三代人。一天,父亲对儿子说:“你爷爷年老体弱,活在世上毫无用处,不如弃于深山算了。


半夜,父子俩用一箩筐抬着老人到了溪边,正准备往下抛时,儿子说:“爸爸,我们只要把人掷掉就可以了,何必把这箩筐也丢了呢?


父亲生气地说:人都不要了,还要这破箩筐干什么?


儿子说:“若把这箩筐也掷了,将来我和我的儿子用什么把你抬到这里来呢?


父亲听了儿子的话,如梦初醒。


以前看这些小故事,感触最深的是人应当孝顺。现在回头看,看到的却是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孩子整个成长期,他们最擅长的就是观察。观察大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说话的口吻......并且将观察到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行为。


孩子身上好的、坏的,几乎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一位粉丝朋友曾留言:


孩子暑假作业少,我给她定了阅读计划,可读了几天孩子就不乐意了,于是我就给孩子看了自己每天的阅读计划,告诉她:妈妈每天也在阅读,也在学习。


没想到这句话还挺有用,孩子的抵触心理轻了很多,甚至还和我“比”起来:“妈妈,你读了几本了?我读三本啦!”


你看,在孩子面前,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


好的父母,几乎都努力活成孩子钦佩、认同的样子。

d74ba8e8231ab7ee9f72a24cfda30d10.jpeg



有个老友,一直将母亲当成人生的导师。


他的母亲没读过书,不识字,年轻时遭受的苦难也数不清。


然而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母亲却能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她能拿不起眼的食材,做出让家人们喜欢的食物;能拿几块粗布,做出一家人的衣服;能拿捡来的木头、竹子,给孩子们做简单的玩具......


他的母亲从未抱怨过生活,而是身体力行地告诉他:


人生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你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过怎样的生活。


后来母亲过世,老友也经常想起母亲。在人生中很多艰难的时刻,只要想起母亲对待生活的样子,他奇迹地都能坚持下去。


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冰山一角,父母面对生活的样子,才是孩子成长的养分。


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是努力还是懈怠,是充满热爱还是满腔抱怨,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成长。



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要求孩子上进,那么孩子要求父母上进,有错吗?


绝对没错。


只不过我们做父母的,常常将家庭的希望全都寄托给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很低。


蔡康永在《奇葩说》中有一段话:


我的这辈子活得烂透了,可有什么权利把责任推卸给下一代呢?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父母能做的其实很少,与其把所有希望寄托给孩子,不如把精力放回自己身上,努力活好自己的每一天,而不是单纯地把责任都推给下一代。


很久以前,在微博上看到一条热搜,一位55岁的妈妈陪女儿考研,自己却先考取了某大学的研究生。


只有高中学历的妈妈,后通过函授、自考,取得了大学本科文凭。现在,经过三年努力,成了一名硕士毕业生。


她用亲身实践证明了学习从来没有时间和年龄限制,也成为了孩子最好的榜样。


想起网络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的确如此。教育孩子,从来不是孩子一个人的努力,而是父母和孩子两代人共同的成长。


在网上看到过一项中美日孩子的调查,主题是:孩子的偶像是谁?


日本和美国孩子写得不是父亲,就是母亲,而中国的孩子,大多都写了自己喜欢的球星、歌星。


这是一件十分讽刺的事情。


中国很多父母,致力于做孩子的提款机、保姆、教练......唯独忘了做孩子的偶像、榜样。


事实上,教育无他,榜样而已。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改变了,孩子才能真正的改变。

2eeb621c4cf4895af180db376cff499a.gif
END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qzlgzs
7374843267780e77a217c06ae80ff65d.png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4粉丝

5399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