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普通孩子与学霸间的阅读差距,不在数量,而是没有弄清这四大核心问题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1-5-8 11: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美国课堂上,几乎不存在所谓的“语文教材”,反而是一本本生动活泼的小说,为什么呢?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附属中学的科迪老师和珍老师曾这样解释:

 

“我不赞成用课本,是因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就应该让他们读‘真正的书’(real book),小说能保护青少年幼稚的心灵,让他们对社会上的事情有分辨力和批判性,有同情心和多元价值观。”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同大家聊聊青少年阅读有关的话题。



以下文章来源于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作者鞠茜,毕业于斯坦福大学


1d0f707724f0b057db9aa956d7f31aa7.png
为什么我会建议孩子多读小说?


我还记得我自己独立看的第一本书,是1990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并出版的一套,由英国作家安德鲁·朗格编辑的《彩色童话集》。


书里收录了许多著名童话以及改编作品,包括安徒生、格林兄弟、豪夫等人作品,同时也收录了阿拉伯地区、英伦三岛以及亚洲等地的民间童话。这套书我非常喜欢,以致于至今仍然摆放在我家的书柜里。

 

事实上,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小时候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第一本书不一定是《彩色童话集》,但通常来说,一定是本故事书。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故事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首先,比较容易想到的第一个理由,就是故事很有趣。《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的作者,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曾经借着自己书中的人物,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小女孩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过:给少年儿童看的书,必然该是有趣的,开卷有益之前,必须先开卷有趣。


e8643242ec331d7cf0684bb51f6e19f3.jpeg


比如,《坟场之书》的作者尼尔·盖曼就曾在公开场合说过,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每逢学校放假,就常常出没于当地的图书馆。


在图书馆,他读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故事,从魔法到鬼魂,从女巫到太空。在他看来,没有不好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新鲜有趣,光芒四射。


55a3fa4909fb2af045271b6e5691ac0f.jpeg


也许是这个缘故,尼尔·盖曼的想象力极为丰富,任何典故,几乎是信手拈来。读他的书,你绝对不会走神,相反,越是钻研,越是让人觉得奇妙无穷。

 

而这也是我常常选择以各种故事为载体来开展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青少年写作必修课》、《青少年哲学思维课》,还是最近的百万阅读俱乐部,这些无一例外,都涉及到了很多我精心挑选出来的,适合青少年阅读和观看的书籍或视频。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有时东西再好,但如果你对它毫无兴趣,那即便你硬着头皮学也很难真的学进去。阅读也是一样的。只要让孩子对他从事的阅读活动产生兴趣,他就能积极地、热情地完成这项活动,进而自发产生读书的欲望。

 

另外,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故事就是一台移情机器,是一台让你能够进入他人大脑的装置。


意大利神经生理学家在猕猴的大脑中发现了一组奇特的神经细胞。当猴子去拿食物的时候,位于运动神经皮层的部分神经元会活动得异常剧烈。


当猴子看到人去捡食物,并把食物放在猴子面前时,它们脑部的这部分神经元,同样也会非常活跃。这部分神经元就被称为镜像神经元。



a0e5087c95a6256f0249503c77ee4ecc.png


后来,科学家还发现,人的大脑中也有与猴子相似的镜像神经系统。这也导致我们不仅会模仿别人,还能感知别人的喜怒哀乐,有时也能看出别人是不是在对你撒谎,这种能力就叫做移情力。这种能力对我们个人的成长非常关键,无论是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还是和老板同事打交道。


但问题是,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很善于识别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而有的人则需要靠后天的锻炼。

 

怎么锻炼呢?读小说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举个例子。“两足运动”这个词,是不是觉得有点难理解。


但如果我换一种说法,现在从你的面前正跑过一些女子。她们的双脚踏着地面,推动着她们的身体努力向前进。每一个人都肌肉紧绷,用尽全身的力气,风吹拂着她们的脸庞……


你注意到了没有?刚刚你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通过我的描述,大脑中会使你感觉自己在真实环境中跑步的区域被激活了,让你感受到风正在吹拂着自己皮肤的大脑区域也被激活了。


换句话说,故事会在你的大脑里创造一个虚拟世界,让你得以体验故事里的主人公正在经历的事情,思考他们的想法,体会他们的感情。而这也是为什么,讲故事其实比摆事实讲道理要更能说服人。

 

除此以外,好的文学作品,往往还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解读人生基本问题,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个体。


小说的可读性比较强,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阅读兴趣,再加上,正如我之前所说的那样,通过故事而体会到的道理,会比你直接把道理灌输给孩子,要更容易让孩子记住并且理解。所以,我会比较推荐先从小说开始。


比如,我在写作课上曾经给同学们分享过一个绘本故事,叫做《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作者是美国作家乔恩·谢斯卡。他很擅长改写古典童话。这个《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就是改编自经典童话故事《三只小猪》。


只不过,与我们听惯了的"三只小猪"的故事不同的是,那只残暴的可怕的狼不见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只戴着眼镜、彬彬有礼的狼,他告诉我们,他是被冤枉的。


1a47fa4f3b8b4a0666d4f740c51b81c1.png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他是为了给奶奶制作生日蛋糕,去小猪家里借糖,可是由于患有感冒会打喷嚏,才引发了两只小猪被吃的血案,狼也因此被送进了监狱。


也就是说,故事是站在狼的角度,为我们重新讲述了三只小猪的故事,并直接打破刻板思维,引导我们去思考,狼真的是邪恶的吗?这就是一个锻炼孩子批判性思维的好机会。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小说在孩子阅读生涯中的重要性,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家长,要如何帮助孩子通过小说来提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接下来,我会从两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96e39faec9089d622f90d963a5a5eb0d.png
 什么时候可以读名著?
 

首先是如何选书的问题。我知道很多家长朋友通常都会依照一些值得信赖的书单去买书。但我今天还想给你介绍一些不同的选书标准,帮助你找到更适合孩子的书籍。我通常都会按照这几个标准来给孩子们选书。

 

首先就是看出版商,看品牌。出版商规模不同、出版理念不同,出书品质也会良莠不齐。父母帮孩子选书或者指导孩子自己选书时,需要多做一些功课,事先了解哪些出版社、出版公司出版的童书品质较高,而且水准稳定。


当然,这一点对于自己买书不多,或者对图书行业也几乎没有了解的读者来说,恐怕不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


所以,这里我也提供给你一个小窍门:你可以利用某些大型购物网站,比如京东、当当的童书销售排行榜,一个一个点开那些上榜图书,看它们都是来自哪家出版社或者出版公司。


看得多了,你就会对优秀的童书品牌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印象。这和我们买其他东西是一样的,掌握的信息越多,你的判断力就会越高。

  86c5aac1f7b7fc474206985cc5a7c312.jpeg


第二就是看作者和译者。一本书的品质首先取决于作者。看作者,主要看这位作者的专业水准、影响力、被读者认同的程度。通常,出版商会提供比较突出重点信息的作者介绍,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取更多信息。


这些信息汇总起来,就可以帮我们判断出,这位作者是否是一位优秀、杰出乃至伟大的作者,我们能不能放心把他的书交给孩子来读。


如果是引进版作品,译者的水准也会大大影响书的品质,甚至有的中文翻译让人根本读不下去,所以选择引进版图书时,还需要看译者是谁,他有没有足够的资历、经验来完成高水准的翻译。这点,大家都可以通过直接在网络上搜索,或者在书籍内介绍作者以及译者的部分查看到。

 

另外,如果你对书籍不太了解,有一个捷径,那就是循着奖项去找其实,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也有自己的“诺贝尔文学奖”,这当中就有美国纽伯瑞奖、爱德华终身成就奖、英国卡内基儿童文学奖,和国际安徒生奖等等。

 

其中,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是由国际少年儿童读物联盟,于1956年开始设立的一项国际性文学大奖,J.K.罗琳的《哈利波特》就曾经获此殊荣。


另外,“纽伯瑞奖”与“国际安徒生奖”齐名,颁奖对象为上一年出版的英语儿童文学作品,每年会颁发金奖一部,银奖一部或数部。我们“百万阅读俱乐部”所选择的《坟场之书》就是2009年纽伯瑞金奖的获得者。这些书在国外,都是青少年必读之书。


78295ad943973db1f3da068906f383e5.jpeg


最后,我还想特别强调一点,按照著作权保护期的法律规定,大多数我们所知的“经典名著”,都已经超出著作权保护期。也就是说,它们的出版、改编都不会再受到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出版商就会专门出版一种所谓的名著“节选版”、“精华版”或者“删减版”。但实际上,文学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作者本身的故事构思和写作风格。在经过这样一番选择、删减、缩略、改写之后,名著早已面目全非,给孩子读这样的“名著”,与看电视剧、听别人随口讲故事,又有什么区别?

 

试想一下,假如我今天让你去读《三国演义》,但我把它改得只留情节梗概,时间轴般地只交代刘备他们的故事,你觉得,你还能读的下去吗?你还能读到什么?更何况,文学大家用字遣词尤其讲究,随便删改一个字,意境可能就大不同了。


所以,我们在给大家选择版本的时候,也会优先选择原文、全本,并且根据上面的原则细心筛选。比如,在之前针对1到3年级的阅读营当中,有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在比对过市场上所有的版本后,我们老师最终选择了由著名翻译家王永年翻译,并由国内著名童书出版商接力出版社出品的这个版本。


  4984520ba58beeea975e0f3c4e17aab5.jpeg


说到名著,我知道,很多家长朋友都很期望孩子能够多读名著,不管是为了提升人文素养,还是出于考试的需要,但当你给他买来各种文学名著后,他却根本没兴趣读,甚至非常抵触。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解释一下,其实孩子不爱读那些经典名著,并不能说明他不爱阅读。文学名著其实和现在流行的某些小说是一样的,现在一些好的小说,百年之后也许也会变成后来人口中的名著。


所以,我一直认为,名著是好书,孩子爱读名著当然更好,但即便不读名著,也不是什么特别不好,特别严重的问题。


如果硬逼着孩子读名著,很有可能反而会适得其反,反而让他对阅读越来越讨厌,觉得是一项任务,是一种负担。这对孩子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是相当不利的。我记得,我自己小时候,也不曾有人告诉我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


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名著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我初中的时候看《飘》,纯粹是当做一个爱情故事来看的,等到了高中,拿出来再看一遍时,才发现,原来里面讲的是有关南北战争和奴隶制的问题。


所以,有的时候,孩子不爱读名著,也很有可能是因为,绝大多数文学名著是写给成年人看的,而且无论是所使用的语言,还是涉及到的社会和历史背景,都和现代不完全相同。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所以,我们最近在为“百万阅读俱乐部”的孩子选择名著的时候,都会非常地慎重,不仅要能引起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兴趣,同时,也会以音频的方式,为孩子补充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等理解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帮助孩子最终能够独立读完一本经典文学名著。

 

总而言之,我是真心建议家长朋友们,不要操之过急,允许孩子有一个通过日常阅读积累,让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慢慢进阶的过程。阅读的世界大得很。


只要孩子能看到阅读的有趣、美妙之处,之后那些有趣、美妙的东西就会吸引他一步步走进去,找到更多的宝藏。而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和老师一起,为他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db526db798e38ec74c6b5663b7ae3194.png

作为家长,如何有效引导孩子,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帮助和引导,这一点其实还是蛮重要的。

有学者研究发现,9到10岁是孩子阅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知道如何阅读,并且仍然热爱阅读的话,那么,他们的阅读习惯就会扎根,成为终身的行为。

但一旦错过这个阶段,孩子就会陷入阅读的“消退期”。而这也就意味着,以前积累的阅读兴趣将前功尽弃。
  881bcd823f0cfd389e15a7d5b321716d.png

为什么会出现“消退期”呢?这就跟家长采取的引导方式有关了。有些家长朋友虽然知道阅读很重要,也经常会给孩子买书,但在对待孩子的阅读方式上,却常常选择放养式,不管也不问。

如果孩子读不懂,因为无人可以解答和讨论,就会产生挫败感。久而久之,当孩子遇到更轻松、更有诱惑性的其他娱乐项目时,他们自然就会转移兴趣点,对阅读这件事也就越来越不热衷了。
 
所以,我建议大家平时一定要多和孩子聊一聊他正在读的书,在他遇到困难时帮助他、引导他,并努力做一个好的听众,一个好的讨论对象,以及一个好榜样。
 
比如,当孩子在看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时,如果他觉得很难理解,你可以给他先看看取材自《哈姆雷特》的迪士尼动画电影《狮子王》,然后引导他去联系和分析两个作品的不同之处。

这样孩子就会知道,尽管两者的故事情节差不多,但是,改变故事结构语言以及人物性格等等,故事的内涵就会变得大不同。我在阅读课上也曾经给同学们做过类似的练习。很多孩子也因此懂得了比较式阅读法的妙用。

b1004434cbd7718e9aedf3f5c1ddc9bb.jpeg

再比如,某些孩子因为生活经验的欠缺,导致他对于世界的认识非常地有限。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很好理解的问题,孩子可能就会百思不得其解。

那么,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或者家长来帮助他们做理解,帮助孩子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场景去找相关性。

就拿“百万阅读俱乐部”里涉及到的一本书《深夜小狗神秘事件》为例。这本书是从一个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视角来展开的。所谓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和自闭症有点像。所以,初次阅读此书的人总会觉得哪里怪怪的。

那这个时候,我就会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觉得别人某些性格特质或者生活方式怪怪的时候,或者自己被他人觉得古怪的时候。

通过这种联想练习,同学们自然就能明白,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同理心的重要性。因为,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像主人公那样,或多或少拥有一些他人眼中的怪癖或者问题。

我们也可能会有那么一些时刻,觉得自己无法被理解,与周围格格不入,感觉自己被孤立。
  de38ce3b7bdd77e24b70eaec5b0becd1.jpeg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什么叫做好的听众。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孩子读完一本书,了解到一些新的知识、新的观点,可能会特别兴奋地想跟你分享。这个时候就需要你乖乖地做个好听众,听孩子讲述、评论,这会给孩子很大的成就感,让他对阅读越来越感兴趣。

但注意,既然是做听众,那么就要专心听、不打扰、不批评、不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强加给孩子。要知道,小说和其他非虚构类作品有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小说有很多解释的空间和余地。

打个比方,小说就像是一座迷宫,虽然大家都是从一个口进去的,但每个读者都可以找到不一样的出路。因此,才会有“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说法。不同的读者,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知识,读出不同的含义。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所以,不管是听孩子发表观点,还是说你想和孩子讨论一下,千万不要急着否定他的看法。相反,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认识到一个问题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的,不能非黑即白,自己不知道的就当做不存在,自己不理解的,也不等于不正确。

这样孩子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能慢慢懂得要尊重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有自己的是非判断但不偏执;看事情不狭隘,更有包容性和移情力。
  6f712d702e755b7b25243f03d491e926.jpeg

另外,我还想分享给大家一个我很喜欢使用的4F提问法。什么是4F提问法呢?这4个F分别是:

1.FACT我读到:这是让孩子将书中有写的事实陈列出来。比如,你可以请孩子为书中重要的角色写一段简短的人物介绍,或以时间轴的方式,列出书中的重要事件。

2.FEELING我觉得:这是指让孩子表达对书中的感觉,比如能引起你共鸣的地方在哪里?或是你最喜欢的角色是哪个?

3.FINDING我认为:这是教孩子如何针对本书做归纳与推论。比如,你可以就书中某个观点,和孩子两人扮演正方双方,来一场辩论。比如,《伊索寓言》里有一个故事是说,对无法得到的东西,假装并不想要,这样是聪明的。但现在,大多数人在解读狐狸的酸葡萄心理,认为这是自我欺骗,是比较负面的一种心理。因此,你可以试着让孩子分别从这2个观点出发,讨论他们的合理性,以及支持的理由。

4.FUTURE我将来:这是让孩子思考将来要如何应用,因此,你在设计题目时,可以让孩子先提出,他从本书的阅读中有没有产生新的想法或者获得某个新知识。你也可以针对书中的观点,设想假如未来自己可能遇到类似的状况,又会怎么处理呢?
 
刚才我们讲到了如何做一名好的听众和一个好的引导者,最后,我就想要来讲一讲,如何成为一名好的榜样。正所谓,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其实,无论是什么时候,学校教育都无法取代家庭教育。如果某件事连父母自己都做不到,又要如何说服,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做到呢?

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给孩子看。想要孩子爱阅读,父母自己有空就拿起书本;想要孩子不爱玩手机,父母回家后,自己就不要老捧着手机不放。

现在有不少家庭,包括我在内,在装修客厅的时候,是不装电视机的,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摆满了书的大书架,营造一个沉浸式的阅读环境,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件很自然,很舒服的事情,更容易和书建立亲近感。

当然,我知道,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具有这样的条件,那也没关系。还有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就是先从很小的习惯开始养成。

有一本书叫做《微习惯》,它的作者斯蒂芬·盖斯原本是个大懒虫,为了改变这一点,他开始研究各种习惯养成策略。从2012年末开始,他每天至少做1个俯卧撑。两年后,他拥有了梦想中的体格。

换句话说,所谓微习惯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但因为这种行为太小,小到不可能失败,不会给你造成任何负担,它也因此成了极具优势的习惯养成策略。所以,即便你只是每天睡前就读半小时的书,久而久之,你也能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c2612c554c182f85cac3f7499c3cae10.png

会读就等于会写吗?

 
今天分享的最后一个话题是跟输出有关。我知道,很多家长都知道输出的重要性。但是,有的孩子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是写作能力好像并没有提高太多,要他写篇读后感,难上加难。

其实,这里是有一个误区的,阅读确实有益于写作。但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阅读是通过文字、图片或其他文本符号获取信息,而写作是用语言文字将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所以,会阅读不一定就会写作。
 
那么,要如何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呢?有上过我的《青少年写作必修课程》的同学,应该知道,我说过,首先,一定要放下对写作的焦虑。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

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感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
 
f8985b0b32933ad84367a0af859bc388.png

另外,我也一直在课上强调,模仿练习是学习写作的一种重要方式。看到任何好的句子、段落或者表达方式,你都可以摘抄下来,然后反复模仿,最终掌握他人的技巧并收为己用。

所以,我们的“百万阅读俱乐部”,也会在解读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从作家的角度去思考,多留意到一些写得出彩的地方。比如,为什么《深夜小狗神秘事件》的作者为什么要采取第一人称来写作?使用这种视角,在写作上,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我知道,很多孩子都很喜欢读《哈利波特》,甚至幻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巫师,坐着飞天扫帚,打一回魁地奇球。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作者J.K.罗琳是如何描写那些激动人心的魁地奇比赛场面的呢?

如果你有上过我的《青少年写作必修课》,你就会知道,作者使用的正是慢镜头法,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一个个细小的动作,然后就像是给读者放一组慢镜头似的,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当他知道这种写作手法之后,他再去看其他更多的作品,他就会知道,哦,原来那个作家也是这样写的。他甚至可以去模仿,把这种写作手法用在自己的作文里。

但如果没有老师或者家长从这个角度进行有意识的引导,那孩子自己读再多遍,可能也只能把故事情节记得更牢一点罢了。
 
而至于大家都很关心的如何写好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的问题,其实,道理也是一样的。《书语者: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的作者、美国著名语文教师和阅读倡导者唐娜琳·米勒,在她教的班级中就灵活地采用了各种口头和书面的阅读分享方式。

孩子们可以组成阅读小组讨论一本书,可以在班级中做“图书推介”,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喜欢的书,也可以做“图书评论”,就一本书发表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她发现,这些方式的效果都优于传统的书面读书报告。

所以,如果孩子实在不喜欢写读后感,我建议不妨让孩子用口头的方式来分享。比方说,在我们的阅读训练营,就有不少孩子在读完《坟场之书》后,主动用视频的方式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这也是一种读后感。
 
总而言之,我始终认为,阅读应该是一件让人感觉快乐的事。要培养孩子成为真正的阅读者,兴趣是根本的出发点。只要他真的喜欢这本书,经过一定的引导和讨论,自然会产生某些想法。



文章来源于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作者鞠茜,毕业于斯坦福大学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4粉丝

5343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