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每1分钟就有两个孩子自杀, 心理专家陈默: 00后的孩子不怕死, 只怕……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1-1-10 12: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063f2a0a55d1300b6b23b5f4653661c.jpg
真正被爱丰盈的孩子,生命力顽强,面对困难和挑战,勇于进取,绝不会无助绝望。
作者:安歌;本文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我活的太累了 “如果你看到了这封信,我大概率已经死了。” “我活得太累了。” “我只希望,能多“睡”一会儿...” 12月15日,四川泸州一名小学生坠楼前,在留下的字条中这样写道。  
62ecaed9c56bf0b326800124b9e74a08.png
从孩子的只言片语来看,他幼小的身躯,似乎承受着从家庭到学校的多重压力。 这些压力的交叠,让他活在恐惧和绝望中,失去了生存的信念。 而就在12月9日,四川眉山一名12岁女孩和家人发生争吵后,坠楼身亡。
31a7d2897955d5228175a57a56a62777.png
短短几天,两个花朵一样的生命就陨落了。
而令人心痛的是,这只是悲剧的冰山一角。 儿童发展中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自杀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头号死因。
这不是触目惊心的数据,而是一个个稚嫩生命的消亡,是无数痛不欲生的父母,是百万支离破碎的家庭。

c82b827558cc33f91712ad626987f0c9.jpg 心痛之外,又让人忍不住唏嘘: 我们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本该享受单纯快乐的成长,可为什么对生命如此轻视,脆弱到连长大都来不及等待?
是什么,导致了孩子的脆弱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教育蓝皮书中,搜集了中小学生自杀的案例,结果显示:学习压力和家庭矛盾,是导致孩子自杀的最大直接因素。 我们看得见的导火索可能是父母的责骂,老师的批评,学业不如人意等等。 这些理由看似鸡毛蒜皮,并没有沉重到令人绝望,怎么就成了压垮孩子的稻草? 想要理解孩子的脆弱,就得先真正了解我们的孩子。 青少年教育专家陈默老师,经过20年的大量观察,总结为一句话: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6fcf03bb7dd91af428975be0a6977a72.png
过去,我们的努力和目标,是为了生存。只要能吃饱穿暖,就会觉得满足和快乐。 可是,00后的孩子从出生起,就不再需要为了生存而担忧。 按照马斯洛的经典层次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也就是说,如今的孩子,早就跨越了最低的生理、安全需求,发展成了对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价值的需求。
d8bc81b907102d09386d03b9450c99f1.jpg
如果父母和老师不能理解这一点,就会出现需求的不对等。 这种情况下,一边是孩子渴望话语权,渴望被尊重,渴望发展独立的个性;一边是父母和学校依然采用陈旧的教育模式。 孩子内心的需求长期被忽视,就会引发极度的不安和矛盾。 最后,孩子在压力中不断撕扯,自我信念逐渐崩塌,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日积月累下,悲剧的发生,往往只需要一个导火索就足够了。 脆弱感背后,是虚弱的自我 陈默老师针对当下孩子的困境,说过一句很扎心的话:如今孩子的现实感都非常弱,他们“一不怕死,二就怕苦”。 这两种脆弱不堪的心理背后,隐藏着孩子贫瘠的自我。 综艺节目《亲爱的小课桌》中,有一个叫凯凯的男孩,以“酷爱”做卷子震惊全网。 只有一年级的他,除去妈妈布置的各种作业外,一个寒假累积量就高达376张试卷。
dae414cd3b05358ece5bb9029edbb227.png
凯凯妈妈只是无数焦虑父母的一个缩影。 当我们把孩子的学习看作头等大事的同时,孩子户外自由玩耍的时间也被压榨殆尽。 孩子丧失了摸爬摔打的机会,没有感受过危险和挫折的挑战,也失去了获得宽厚生命的体验。 于是,孩子生命的支撑元素很单一,除了学习,一无所有,精神世界贫瘠而又脆弱。
4f389365010f7fea206bbefafd9e04e1.jpg
更艰难的是,在这种军备竞赛的氛围下,父母对孩子异常严苛,却又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比如,太过焦虑,紧盯着孩子的学习,放大他们的行为。 一旦孩子出现错误,就会忍不住唠叨、否定、打击,不断推拉着孩子往前冲。 孩子的自我价值体系本来就很单薄,得不到认可和鼓励,又失去了自我接纳的可能性。 这种情况下,孩子就像活在冰火之中:外面压力重重,里面精神贫瘠,内外夹击中,孩子自我厌弃,摇摇欲坠。 西安的9岁女孩,因为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从15楼决然跳下。 她在遗书中写道:
“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 “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b8ed30f79de9017b6b6088c61fa23302.png
压垮女孩的不是作业,而是缺乏自我认同,心理能量虚弱的内在。 悲剧都不是偶然的。 一个孩子,在走到自杀前,内心其实早已破碎不堪。
3种心理养分养出坚强乐观的孩子
悲剧频发,孩子的快速陨落令人心痛,又让我们不得不警醒:我们的孩子,表面上波澜不惊,可内在涌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可面对同样的压力,为什么有的孩子就能够积极乐观,活得像朝阳呢?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通过30年的研究发现,答案就藏在父母的养育方式中。 父母的态度,就是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心理养分”。 想要养育出积极乐观的孩子,就要给予孩子3种心理的养分。

e5ede4f31334a6fe1388cae5893515a8.jpg 1、建立学习之外的广度。 关注孩子的学习,本身并没有错。 但是,如果把学习当作唯一的价值体系,一旦学业受挫,孩子心中的支撑点就会全部崩塌。 孩子需要发现更多、更有意思的生命体验。 带着孩子去感受万物生长的神奇,去体验绘画、音乐的魅力,甚至只是用心地准备好一顿晚餐... 不需要太多功利性,让孩子用手去摸索,用脚去丈量,点燃孩子对生命本身的热爱。 孩子跟生活贴得越近,生命的根基就扎得越牢。 2、看见孩子,给予无条件的爱。 孩子的需求变了,父母也要跟上孩子的脚步,调整爱的方式。 对于孩子来说,物质条件再优渥,也比不上被爱和被认可的感受。 前者给的再多,后者匮乏的情况下,孩子依然难以建立强大的自我。 作为父母,不要做一个审判者,不要光盯着孩子的错误,不要总是用负面的方式,纠正孩子的行为。 孩子内心渴望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即便他不够聪明,成绩不够优秀,即便他犯了错,他也依然确信自己值得被爱。 比起吃饱穿暖,这种精神的养分,才是现在孩子最需要的滋养。 3、给予尊重,是管教的起点。 微博上,作家叶倾城分享过身边孩子自杀的惨剧。 有的孩子仅仅因为没收手机,就跳楼了。 还有的孩子,被爸爸撕了书本,就选择了决然离世。
24da4f7f1240d9ce1a9511a56f94ac16.png
理解了孩子对尊重的需求,我们就能明白孩子冲动背后的情绪爆发点。 孩子要求尊重,要求话语权,这是对个性的要求,也是自尊形成的根本。 这就意味着,面对亲子矛盾和冲突,我们再生气,也要采用理性沟通的方式,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格,尊重他会有不同的想法,平等讨论,而不是粗暴地压制和否定。 不被尊重的孩子,也很难学会自我尊重。 写在最后

有人说,孩子的脆弱,是因为他们顺风顺水,被保护得太好。 可是,被保护不等同于被爱。 真正被爱丰盈的孩子,生命力顽强,面对困难和挑战,勇于进取,绝不会无助绝望。
当我们剥夺了孩子丰富的生命体验,给予他不需要的关注,却又不能给予真正的营养时。 我们又怎么能责怪孩子不够坚强呢? 用包容和鼓励,去点燃孩子对生命的热爱。 用爱和尊重,给予孩子心理的安全。 当孩子知道背后有人靠,生活里有小欢喜,他就能够迎着阳光雨露成长,希望之火不息。
作者:安歌。育儿之路漫漫,左手理论右手实践,和娃斗智斗勇在线。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d3c7b82aee21912461b544043d5d4eea.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3粉丝

5302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