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十年,她们让异地就医的癌症儿童有个家

[复制链接]
齐志公益 发表于 2018-6-8 15: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标题:十年,她们让异地就医的癌症儿童有个家

王凤雅小朋友的事件,成为过去一周的舆论热点,其中涉及到重症儿童救助、公众筹款、志愿者和家属矛盾等种种公益行业议题。如何为重症儿童和家庭提供帮助,是一个专业话题。今天,我们跟大家介绍一家在广州创立十年,专门为癌症儿童提供服务的公益组织,分享他们历程和经验:

作者|三三

三十多平方米的客厅,一面墙上贴了42张照片,大部分的照片里是一群十几岁的孩子一起开生日派对的场景。孩子们围在蛋糕旁,有的已经开心地大口吃起来。这些孩子大部分都剃光了头,他们都是白血病患儿,因化疗失去头发。

这个在广州越秀区西门口一栋老式民宅里的四间套房,被称作西门口小家,它是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儿希会)在广州的项目点之一,也是广州最大的小家。儿希会专门从事孤儿和困境儿童救助,小家是儿希会下的项目,为异地就医的癌症患儿和家长提供治疗期间的住宿。

西门口小家的照片墙

小家是什么?刚从医生护士口中听说“小家”的时候,谢永芳也有同样的疑惑。

2018年1月,谢永芳12岁的儿子甘朝爽急性淋巴白血病复发,她带着儿子从广西百色老家来到广州看病。四年前,甘朝爽第一次发病,那一次花掉这个农村家庭凑来的几十万块钱。

这一次,医生估计还需要几十万的治疗费,而谢永芳家里已经负债累累。当医生问到治疗的问题时,谢永芳坚定地说:“治。只要有一线希望也要治,没钱我再去借。”

按照治疗方案,甘朝爽要做十期化疗,每期化疗21天到一个月,母子俩至少要在广州留七个月。每个疗程,除去住院打化疗针的十几天,其它时间谢永芳和儿子都需要自己找地方住。

小家的儿童图书墙

主治医生给谢永芳介绍了“小家”,母子俩便住了进来。

由于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很多癌症患儿的家长和谢永芳一样,带着孩子去陌生的一线城市治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报告,在191个成员国中,我国的卫生费用筹资与分配公平性排名倒数第四。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居民到最近医疗单位超过5公里就不能及时获得医疗服务。根据2013年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全国约有4626万居民不能获得及时医疗服务,其中农村人口约为3311万,超过总人数的71%

现在,全广州共有十个这样的小家,加起来最多可以同时接待32个家庭。西门口小家在2015年租了第一间房,2016年10月和2017年11月,同一层的隔壁两间也被改造完成投入使用。至此,西门口小家的面积超过230平方米,有11间房,现在这里住着12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


目前,广州10个小家的房租全部来自企业、个人、基金会和爱心团体的捐款,也有爱心人士将自有房产免费给小家使用。

海南的吴阿姨和丈夫也住在西门口小家,两人带着儿子来广州治疗白血病。医院在广州老城区的繁华地段,她们一家三口原本与其他患者家庭合租,一个房间每个月都要花三、四千元。这样算下来,化疗期间的房租近四万元。小家也会向家庭收费,但价格非常低,每天只需交20元,夏天用电大时会每天加收10元,一个月不到一千元。

针对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家庭,小家会免去这笔费用。

工作人员在向爱心企业介绍小家的运营情况

打完化疗针后,甘朝爽虚弱到不能自己上厕所,谢永芳不得不时时陪护,吃饭大多只能叫外卖。等儿子基本能自理了,谢永芳就回小家做饭和煲汤,给儿子补充营养。西门口小家距离甘朝爽住院的广东省人民医院惠福分院只有500米左右,对母子俩来说相当方便。其实,这也是小家的构想:为了方便体弱的患儿到医院治疗和家长送饭,小家的选址都尽量靠近各大医院。

西门口小家的公共厨房

住在小家,米、油和纸巾家长都可以免费使用,这些都由社会捐助。捐助的米和油等物资首先被聚集到西门口小家,再从这里分发到其它小家,家长们成了分发物资的主力。“让家长们参与到小家的运营中,他们会觉得自己有贡献,不用老想着欠别人的。”工作人员保罗介绍。

为了节省空间小家大部分的卧室放置上下铺

小家常常在逢年过节或者孩子生日的时候,组织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吃饭。大部分时间孩子们要在医院里做化疗,因为身体免疫力差,他们外出的机会不多,生活范围就是在医院和小家。医院治疗的日子枯燥,小家就尽量让孩子们的生活丰富一点,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和同龄的伙伴玩耍,每周都有义工来教孩子们画画或手工。

但这些要接受化疗,把头发剃光的孩子却常常不被周围人接纳。这也让小家在找房子时变得困难,很多房东觉得不吉利,便不愿意租。温姐是其中一所小家的工作人员,她说房东总想把房子收回,所以她们不敢投入太多钱去维护和改善房屋条件。

此外,还有邻居会投诉孩子们吵闹。温姐和同事也特别花心思维护邻里关系,偶尔有患儿家长自己包了粽子饺子,她们会给邻居送去,过年过节也会买水果给邻居。在小家里,入住的家庭也要遵守日常纪律。

小家会跟每个入住的家庭签订一份入住协议,规定入住的基本权利义务

小家最初的创立并不顺利。

2010年,广州小家的发起人罗典在远离市区的新造租了一栋民居,接待了几个异地就医的患儿和家长。其中一个孩子因患免疫系统疾病,全身皮肤溃烂。孩子的病情被媒体报道后,附近的村民知道了小家的存在,村民担心有传染病,给房东施压。几个月后,新造小家便不得不搬离。

之后罗典在市区重新找了新房子,又在管理上出了问题。因为缺少资金,当时小家没有雇佣全职工作人员,只有志愿者打理,出了很多状况,例如家长带外人去住,家长之间吵架,丢东西。“带过去四个风扇,过一阵子就只剩两个了。”罗典回忆。

西门口小家一角

因为小家的接待能力有限,现在小家对入住的家庭有一些筛选的条件: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孩子的病治愈率比较高、初次来广州、家长容易相处的家庭会更容易入住。此外,小家也不接受家长直接申请,基本都是由跟小家合作的医院医生和护士,在了解患儿情况之后向小家工作人员推荐。

由医生护士推荐之后,患儿家长要填写入住申请表

李姐负责入住小家的家庭资格审查。她接到推荐的个案后,她分别与医生、护士、家长和患儿本人聊天,了解孩子的病情,治疗情况和家庭经济情况。个案数量不定,一天一两个到一周一两个的情况都有,最多的时候李姐一天对接了五六个个案。

以小家目前的状况,无法保证每个家庭都能马上安排入住,不少家庭要排队等床位。对于经济特别困难的家庭,李姐会优先安排入住。

但是小家不会接收病情特别严重的孩子。“孩子一旦离世,会给其它孩子、家长和工作人员带来很大心理压力”,李姐这样解释。

尽管如此,小家工作人员还是会面对孩子离世的情况,而长期陪伴被病痛折磨的孩子和承受经济压力的家长,对工作人员来说,本身就是一种重负担。温姐刚入职一个月就觉得自己撑不下去了。

“我们花很多时间陪伴这里的孩子,我们了解孩子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孩子走了,那真是太难受了”。那时她常常因孩子的离世在家偷偷哭,晚上也睡不好。

温姐自己也得过癌症,从企业病退后,她知道了小家项目。她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开始这份工作,心里想一定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可是面对癌症和困难家庭,温姐感到巨大的无力感,“我发现我帮不了他们什么”。

小家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和温姐一样,是基督徒。大家常常聚在一起分享工作中的压力、相互祷告。温姐说:“信仰让我们的压力有个出口。”同时,机构也请了心理咨询师,定期给工作人员做哀伤辅导,疏解压力。

现在谈到生死,温姐已经很坦然:“我们做好自己能做的就好。”

目前,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在全国七个城市设有26个小家。2017年,全国的小家共接待了778名患儿。罗典介绍,全国每年新增恶性肿瘤患儿3-4万,而为异地就医的病童和家长提供住宿的服务并不多。

罗典讲起自己做小家之前,去医院探访大病患儿了解到的一个案例:一个孩子因意外伤害损伤了脊椎神经,在重症监护室住了半年,她妈妈就在重症监护室外住了半年,睡在冰箱纸皮上面,吃的是馒头榨菜辣椒酱。

这一幕驱动罗典有了小家的构想,让异地就医的孩子和家长能有个地方睡,能有口热饭吃。现在她可不止想这样,她想小家能在医院附近有自己的房子,能住几十户人家,孩子们有活动室和玩具室,有能容得下家长们一起做饭的大大的厨房。

她还希望,这样的小家能在全国各大城市落脚。

6月18日,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广州小家将举行创立十年答谢晚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

《爱的怀抱》大型公益晚会将于6月18日端午节在广州举行

题图来自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官网

文内图片拍摄三三

在当下的环境里,一个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准绳,记录边缘和弱势群体,关心事实而非情绪,在乎对话而非站队的自媒体,有可能存活吗?NGOCN正在推行一个长期性的小额资助计划,但它的意义不只是让我们有钱存活,更是一个扭转媒介生态环境的实验,一个让我们能真正与公众站在一起的尝试

来源:NGOCN

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具有公益性税前抵扣资格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关注

48粉丝

1085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