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中国自然观察报告:禾花雀被人从“无危”吃到“濒危”

[复制链接]
显媚 发表于 2017-5-24 09: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胸鹀。视觉中国资料图

5月22日,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日。

当日发布的《中国自然观察报告2016》认为,大熊猫以及其同区域的金丝猴等物种保护情况较好,但不少迁徙鸟类却因为栖息地受威胁、被大量捕食等原因每况愈下。黄胸鹀(俗称禾花雀,鹀读wú)在短短二十几年里,已被人们从“无危”吃到“濒危”。

该报告由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共同发布,报告根据14788篇文献,评估了2000年-2015年间1085个濒危物种的保护状况,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植物名录》中的全部物种,以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 Redlist)中所有受威胁的中国物种。

《报告》指出,大熊猫作为我国投入资源最多的旗舰物种,种群稳中有增,在IUCN红色名录中,大熊猫的评级从“濒危”下调到了“易危”。

此外,和大熊猫同区域分布的小熊猫、川金丝猴、羚牛等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然而,《报告》所列出的总共102个保护情况有好转的物种中,大多是珙桐、苏铁、藏野驴这类野生群体本来就大、受威胁程度不严重的物种。

报告也指出了一些保护状况非常差的物种。

野马、白鲟和白鱀豚已被认为野外灭绝,只是还没来得及从保护动物名录里除名;黄胸鹀在短短二十几年里,已被人们从“无危”吃到“濒危”。

《报告》介绍,濒危物种的自然分布中格外集中的地方叫“热点”,但目前“热点”被保护区覆盖的比例只有3.15%,其中,环渤海黄海地区只有1%左右。

“这个地区人口密集,残存的自然生境面积小而破碎,区域内有很多重要的滩涂、潮间带等,几乎都被濒危物种(主要是迁徙鸟类)利用为栖息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虽然寸土寸金,仍值得为鸟儿留出一些喘息的空间”。


——来源:澎湃新闻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