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温尼科特:影响与被影响是一种爱的关系

[复制链接]
Mia酱 发表于 2016-8-4 12: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帖最后由 Mia酱 于 2016-8-4 13:34 编辑

    温尼科特 (D. W. Winnicott. 1896~1971) 是继梅兰妮·克莱茵之后,较具原创性且为一般英国大众熟知的客体关系理论大师。在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流派中,温尼科特具有非凡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视角。他远离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撰写了大量著作,阐释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滋养或阻碍孩子发展。

我们不得不承认,不论多么希望把邪恶、兽性和不好的影响看作是外界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东西,到最后,终究还是会发现,不论人们做了什么事或是什么影响刺激了他们,这些都还是人性本身,也就是我们自己。
——温尼科特

    科学探究人类事务的大绊脚石,无疑就是人很难承认潜意识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人类当然早就知道潜意识,譬如,他们知道念头的来去、重拾遗忘的记忆或召唤灵感(无论善意或恶意),而且知道这一切的各种滋味。可是直觉的认识事实与知性的理解潜意识及其地位,这中间有着天壤之别。
    要发现潜意识需要极大的勇气,而这项发现要归功于弗洛伊德。勇气是必要的,因为一旦接受潜意识,就早晚会走上一条十分痛苦的道路:
    我们不得不承认,不论多么希望把邪恶、兽性和不好的影响看作是外界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东西,到最后,终究还是会发现,不论人们做了什么事或是什么影响刺激了他们,这些都还是人性本身,也就是我们自己。
    这个世上当然有所谓的有害环境,可是(倘若我们有了好的开始)在我们克服这种环境时所遭遇的难题主要还是来自内心的根本冲突。这一点人类早就在灵光一闪中知晓了。可以说,自从出现第一个自杀者以来,人类就知晓这件事了。
    人类也不容易接受自己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而往往把荣耀归诸上帝。因此,一碰到人性,我们的思考能力就很喜易被恐惧所阻碍,因为我们会对所找到的一切意义感到害怕。
    在承认人性的潜意识及意识的背景里,我们可以研究人际关系的细节,并从中获益良多。这个庞大课题有个层面,可以用下面几个字来显示:影响与受影响。
研究影响力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对老师而言向来都很重要,对研究社会生活且现代政治的学生来说,也令他们格外感兴趣,这项研究带领我们思考了或多或少是属于潜意识的感受。
    有种人际关系只要了解了,就有助于说明影响力的某些问题。这种人际关系的根源,就在个人生命初期的哺乳时刻。小孩在吃奶的时候,同时也在接受、吸收、消化、记忆和舍弃环境中的人事物。即使长大了,能够发展别种关系,早期这份关系仍或多或少会存留一辈子。
    我们在日常用语中可以找到许多字眼或词句,既能描述我们跟食物的关系,也能描述人与不能吃的东西的关系。把这一点放在心上,再来看看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或许就能有更进一步、更清楚一点的认识。
    有的宝宝显然怎么吃都不满足,有的母亲则是急切地希望宝宝接受她所提供的食物,但却充满挫折感。我们也可以说,有些人同样的不满足,同样在人际关系中感到挫折。
    譬如,有个人感到空虚,而且害怕空虚,他怕这份空虚感会让自己的胃口好得想吃人。这个人的空虚不无道理:也许是好朋友过世了,或是他失去了某样珍贵的宝贝,或者是有个主观因素让他感到忧郁。这样的人需要找个新的对象来填补空虚,用新人来取代失去的旧人,用一套新观念或新哲学来取代他所失去的理想。我们看得出来,这样的人特别容易受影响。
    除非他可以承受这份忧郁、悲伤或绝望,等待自己自然复原,否则就必须寻找新的影响力,或是屈服于碰巧出现的强大影响力。
    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个极需要去付出的人,他需要去满足别人、去抓住人心、去向自己证明,他付出的东西是绝对美好的。当然,我们会在潜意识里对此感到怀疑。这样的人通常需要靠教书、搞组织、做宣传活动,影响他人采取行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如果当母亲,就容易喂食过度,或是爱对小孩发号施令。在焦急热切地想要喂食与我所描述的焦急饥饿之间有个关系:害怕他人会饿得发慌。
    好为人师的正常驱力无疑就在这几条轨道上。在某种程度上,为了心理健康,人人都需要工作,老师跟医生护土都一样。我们的驱力量否正常,主要看焦虑的程度而定。可是,整体上来说,我想学生宁可老师没有这份急切想要教书的需求,因为这份需求只是为了把老师个人的难题推得更远点。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想象,当这两个极端的人,挫折的付出者碰上挫折的接受者时,会发生什么事?一个心灵空虚的人扭着寻求新的影响力,另一个人急于想要抓住人心,发挥影响力。


    在这个极端的例子里,我们可以说,有个人将另一个人整个“吞”了下去,结果像是场相当荒唐可笑的表演。一个人被另个人吞噬的这种情形,可以说明我们经常碰到“伪装的成熟”,也可以解释为何有的人时时都像在演戏。一个扮演英雄的小孩可能很乖,可是这种乖似乎多少有点不稳定。
    另外一个小孩很坏,他扮的是既受人景仰又令人害怕的坏蛋,他让人觉得他的坏并不是天生的,反倒像是身不由己,只不过是这个小孩所扮演的角色而已。我们常常发现,生病的小孩其实是在模仿某个刚刚因病过世的人,而死者正是小孩所深爱的人。
   
    我们将会看到,影响者与受影响者的密切关系是种爱的关系,但它很轻易就会被人误认为真爱,尤其是双方当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关注

1粉丝

339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