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刚刚过去,Cosplay表演、艺术家与小朋友结对画画、儿童话剧、绘画展、跑步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纷纷与公益项目牵手,在六一期间让人有点应接不暇: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举办公益演出,向北京“十大孝心少年”代表和困难群体家庭免费送票,并邀请北京太阳村孩子们登上舞台表演;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开展了名为“宝贝去哪儿”的亲子公益健走挑战活动,鼓励少年儿童和家长一起挑战5公里健走,同时为困境儿童募款,帮助其改善生活,与远方的同龄朋友一起度过愉快而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中华社会发展基金会等在全国免费放映《少年毛泽东》;北京798艺术区香港当代美术馆在当天举办“最艺术儿童节”,希望通过艺术家对前来参观的孩子进行画画技能教授传递互助公益理念…… 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一天中集中出现,却让孩子们有些犯难,去哪?如何选择? 其实,公益项目搭乘节假日扎堆出现,或者商家在活动中引入公益概念的现象,不仅仅只是出现在六一儿童节,植树节、学雷锋日、清明节、春节、国庆等节假日也是公益活动扎堆的时期。 面对节日后突然冷清的场面,也有网友表示,看似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给参与者提供了多种选择和快乐,但扎堆的公益活动也使得项目与项目间同质化,造成资源浪费。 有专家表示,社会团体和机构推出各自公益项目出发点是好的,但需要考虑受众的想法和需求。公益项目在节假日集中推出,这使得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较难充分选择,项目也会产生冷热不均、达不到好效果的情况。 截选:公益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