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10个改善亲子关系的沟通锦囊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4-5-8 07: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74523wneata9cahnsqr8w.jpeg

▲ 图片来源:mrs_son_grim


导读

据调查,亲子之间的沟通困境,是目前家庭教育中,首当其冲的问题。


孩子不愿说,也不肯说,家长说什么都无动于衷,彼此之间横亘着巨大的隔阂。


MCC,Master Certified Coach,即“大师级教练”,被称为“21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管理技术”,被大量应用于企业领域、专业领域、个人成长领域、家庭与关系领域,通过对话咨询,启发个人成长。


教练这个角色,如果真的要一言以概之,世界公认的形容是“最会沟通”的人。


我们邀请了国际MCC大师级教练贺拥军(JEFF)老师,与我们分享10个与孩子沟通的锦囊。



cinian

074523nr4mnx38818p87x4.png

01

先爱你自己

074524adoc8ukvkueo3l37.jpeg

▲ 图片来源:Jackson Joyce

我们这一代父母,很多时候,对一种能带来良好感受的语言,是非常陌生的。


因为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就是被言语打压着长大的。也包括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与他人的沟通中,往往也暗含着相互纠错、评判和指责,这种模式已经慢慢根植在我们心中了哪怕我们意识到它不对劲,但好像也无从改变,于是这一模式,也被延续到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中。


但其实,我们在被别人的质疑、批评、反驳的时候,在被别人贴标签的时候,在被别人贬损的时候,一定也会觉得不舒服、感到受伤和难过。


为什么改善亲子沟通问题,首当其冲,是父母要先爱自己?


因为父母一定是爱孩子的。自己都不愿意承受的言语,怎么会愿意把这些话说给孩子听呢?


除非是自己已经对这一套负面的语言麻木了,已经脱敏了。日常沟通中的操控、强制、压力、贬损,带来的不适感,成年人已经能很快地挥到脑后。其实它们依然留下了创伤,只是我们当作看不见。


所以很多时候,亲子问题,要解决的,先是父母本身的议题。


《非暴力沟通》里有一段话:“如果人无法活出真我,人与人的相遇,便无法真实,那沟通方法便会沦为操控与算计的工具。在这个层面上,我认为非暴力沟通提供的是人与人得以连结的底层逻辑。


而这个连结首先从与自己开始,从对’认识自己’这样一个源头的探寻开始建立与自己的友爱关系,再推己及人,与他人建立带有尊重、理解和关爱的联系。


所以,当我们足够爱自己,相信自己、接纳自己、包容自己,才能留出更多余量,给到我们的孩子。



074524k0ii67x30vvqi25v.png


074524s6u2v2pb2h7uel2u.png

02

不要只用耳朵聆听

074524jzrb3utmxtx3hdij.jpeg

▲ 图片来源:Jackson Joyce

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往往是因为,在过去,当孩子愿意表达的时候,父母没有真的去聆听。父母不听,便莫怪孩子再不愿说了。


074525liiadq4zfqishqom.png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074525bw3h72va7o5ha3a3.png

——庄子


别用耳朵听,要用心听。


聆听这件事,不是只用耳朵去听,就完成了的。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都要投入聆听。


在孩子愿意说的时候,我们需要留出一段专注其中的时间,把这段时间给到孩子。他在讲的时候,去听他在说什么,去看他说话时的表情是什么,他的肢体语言是什么,要用心去感受,他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他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孩子放学回来,兴高采烈地讲一件今天在学校发生的故事。作为爸爸妈妈,我们在听的时候,能不能感同身受到他们的那一份开心?

如果我们一边做饭,或者一边看电视,一边在听他们说,我们是听不到孩子话语背后的内容的,孩子讲着讲着,他觉得爸爸妈妈对他说的话也没兴趣,那他也就不想说了。


聆听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听到话语背后的信息,包括用词、情感、状态;二是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积极聆听着的,是被重视的。


这样,沟通的信任才得以建立,这也是沟通能够展开的前提。


074525jybkri9l6beyt9bt.png


074526lcckmxvkvgmgsmnk.png

03

让对话有来有往

074526z1uohaezaaiv56fu.jpeg

▲ 图片来源:Jackson Joyce

那么,当孩子愿意与我们沟通,讲了很多内容,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回应?


这也非常要紧,因为孩子会通过父母与他的回应,感受到爸爸妈妈是不是真的相信他,是不是真的尊重他,是不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他交流。


好的回应,才能让对话有来有往。


比如孩子今天回来,跟你分享:妈妈,我今天扶了一个老奶奶过马路。


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那我们会怎么回应?


我们可能会心疼他,万一要是碰到一个没有素质的人,也许会受到伤害。这个是从事情本身的层面来回应。


我们也可以鼓励他这种有爱心的、善良的行为,那这是从人的层面去回应的。


对孩子作为一个人本身的看见,“你真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的孩子”,能够让孩子感觉到,妈妈真的懂我,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对人的看见,是在教练型对话里,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是说只盯着事情去回应,而是要去看到,这件事情背后的那个人,要对人做出回应。


怎么才是对人做出回应?就是我们去看到他身上的品质、特质,他内在的需求和渴望。孩子跟你分享这个故事,他很骄傲,他觉得特别开心,他想从父母这里得到的是什么?是认可、肯定、赞许。


如果我们的回应是,“你看你自己过马路都东张西望的,还去陪人家,这多危险。”


孩子就不想讲了,因为他没得到他想要得到的那一份回应。



074526av4ror48redwl4vd.png


074526qwp4oz2quw4zwohi.png

04

以同理心体会

074526q7slczscncbvense.jpeg

▲ 图片来源:Jackson Joyce

同理心在沟通中至关重要,概括起来就是,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与体验。


真正要用同理心去体会,要先放下成见和评判,把自己放到孩子的视角和处境,去体会他的心情和感受,别急着评论、安慰、给建议,而是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能理解自己的感受,爸爸妈妈与我在一起,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的。


孩子一次考试失利,回家很沮丧地和你说,“妈妈我没考好,好多题目都超纲了”的时候,我们是选择说,“那是因为你没复习到位,下次努力就好了”,还是选择先不评价,“你没考好,考试内容有点难,所以有点沮丧,是吗?”


孩子其实什么都知道,但在那一刻,他并非想寻求帮助,而是有情绪需要倾吐。这个时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与他同在,这样的同理心,对于亲子之间关系至关重要。


074527fh33x9irc3z0pri4.png


074527w6wc6z6j5r520s66.png

05

做一面镜子

074527txul3wkzfw7pdwvp.jpeg

▲ 图片来源:Jackson Joyce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往往不经意就成为一个说教者的角色。


但其实好的沟通,不是在话语间去规训,去给孩子一套解决方案,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而是通过对话启发孩子,主动找寻到那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承认有自己的人生经验与阅历,有自己总结的一套应对世界的方法。但是孩子与我们生于不同的世代,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世界,与我们已然不同了。父母长辈眼中的正确、设想的康庄大道,未必适用于孩子。


当我们用自己的一套经验去给孩子建议,以过来人的身份说教,先不谈我们提供的方法起不起作用,主要是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


好的沟通模式,是以积极聆听为前提,并且在过程中,不带预设和评判,去观察,给出反馈。


就像在教练的沟通对话中,我们是不会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的,尽量让自己像一面镜子,通过聆听、反馈和提问,让对方能够照见自己,照见自己的思想,照见自己的意识,照见自己的情绪和感受,那些内在的一些渴望、需求,到自己固有的一些模式和思维。


就像一面湖水,满是波澜的时候,是无法清楚映现世界的,当湖水平静了,一切也就清晰了。


当问题变得清晰,我们要相信,孩子自然而然会找到自己的解决之道。


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把答案直接交给他,这是一种赋能的方式,才能让孩子真正地成长。


074528hhrrr8egjz92qhi8.png


074528irrc84hucuzzsxuv.png

06

好的问题,

才能引发好的答案

074528c87ooqgpgyvzkg4o.jpeg

▲ 图片来源:Jackson Joyce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怎么激发孩子的本能?怎样启发孩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有力的发问,通过一个好的问题,是能够引起孩子深刻思考的,是能够引发他们去寻找答案的。


一般地来说,好的问题都是开放式的问题,也就是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对方回答的时候,它没有唯一的答案,对方需要经过思考来回答,而不是简单地回应,是或不是。


比如说,问孩子说,今天你的感受怎么样?这就是开放式的问题,孩子可以展开叙述,说说这一天发生了什么,和什么人打交道,有怎样的感受。


如果问孩子,今天你在学校开心吗?这就是封闭式的问题,那孩子的回答无非是,开心或者不开心。


同样的,好的问题,更多关注人,而不是关注事情。“今天你在学校,都做了一些什么事”,“你今天作业写完了吗”,这种问题,就是关注具体事情的问题。


如果想要引发孩子更多的思考,我们可以说,“宝贝,你今天在学校里面,觉得有哪些事情是特别重要的,愿意跟妈妈分享的?”


那他就会根据他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和衡量什么是重要的事,然后他会跟你分享。


假如他说,“今天老师公布了我们考试的成绩”。


这个时候,就可以再继续问,“为什么妈妈问你的时候,你认为这个事情很重要?”


他可能会说,学习不是最重要的吗?


这样对话就可以慢慢展开,“妈妈一直觉得你不重视学习,没想到你把学习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个时候父母给的反馈,这就是特别赋能的,让他看到,对,我当然重视了,你不要以为我不重视。


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提问,引发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分享,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看见,让孩子接收到良好的反馈,这样彼此之间对话就会一直展开,亲子之间的能量,也会连接得越来越深。


074528o7vtovvc86t23hvs.png


074528ins6hh67leg5bj5n.png

07

不命令,不操纵

074529er5iqj57i47j0c7l.jpeg

▲ 图片来源:Jackson Joyce

当然,有时候,我们的提问,看上去是提出问题,其实只是把一个要求和命令,包装成一个问题。类似于,“你现在是不是应该去做作业了?”、“你手机不应该放下了吗?”


一旦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话语中有强迫的意味,无论他们有没有如父母所愿地去做,起码很难友善地去回应。


在家庭中,父母其实天然是作为权威者存在的,甚至我们已经习惯了对孩子以命令的方式,提出要求:“你该睡觉了”、“你不能再躺着了,必须得运动了”……


命令式的要求隐含着一种压迫感,别说孩子,大人听了都容易心生抵抗。


有时候,父母甚至会用一种含糊抽象的语言,将自己的愿望和想法隐含其中,背后其实也是一种操纵。


有过这样一个案例,妈妈谈到对女儿前途的担忧,“没有别的,我就是希望她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孩子要怎样做,才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呢?”


妈妈说,“就是好好上学,用功读书,出人头地,未来有一份好的工作,能养活自己。”


“那孩子是怎么想的呢?”


“她小小年纪就不想读书了,想画画,想搞艺术,那养得活自己吗?”


“那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努力,也是用自己的方式来为人生负责。你真正的想法是什么呢?”


这时这位妈妈有些不好意思了,“我是希望她按我给她设想的路好好地走下去,比较稳妥。”


可见,很多时候,我们会将自己的命令与操纵,装点成一个问题、一个建议,甚至会利用孩子的内疚心理,达成目的,“妈妈人生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你身上了,你不要让妈妈失望”……


我们依然可以向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但一来,父母要先观察自己每一句话真正的意图;其次,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提出一个请求,而不是提出一种强制的要求,而请求的背后,往往是父母的善意。


074529ma3rhvne4j64whye.png


074529r6z8czc8itfxqz2i.png

08

赞誉和贬损,都需警惕

074530tq67qj55yz6j98rx.jpeg

▲ 图片来源:Jackson Joyce

老话常说:“一言折尽平生福。” 语言是有力量的,会形成一种磁场,我们对孩子说的话,尤其是评价,都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


在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中,标签式语言,是非常不容易被觉察出来的一种存在。


标签式语言是按照个人的经验和标准,得出来的主观评判、论断和定义。一旦孩子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时间久了,便容易认定自己确实如是这般,甚至主动做出与这些标签相符的行为了。


但是,无论是父母的赞誉还是贬损,都是需要警惕的。


比如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很突出:孩子考了100分,“你真聪明”;孩子在运动方面表现非常突出,“我家宝贝真是运动天才”。


这种对结果的赞扬,会让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表扬去努力,渐渐地关注这种赞扬,失去了做事本身的乐趣。这种对结果的夸奖,也会让孩子慢慢形成压力:我不能一直考100分怎么办?那我是不是不聪明了?我下次跑步跑慢了怎么办,那我就不是天才了。有这样的心态,未来一旦遇到困难和不如意,孩子就容易感觉到挫败。


当然更严重,往往是有贬损含义的标签。有一些是非常容易识别的,比如“你真蠢”、“你真调皮”。还有一些批评与贬损,藏得很深,比如孩子写作业,看错了题目,“你太粗心了”,孩子便会默默形成“我是粗心的人”的想法。


诸如此类,都会让孩子形成心理暗示和身份认同,认为自己在生活各个层面都会成为如标签所描述的人,也无法感受到爸爸妈妈真正的关爱和鼓励。


我们可以慢慢把这种标签式语言,转换为行为描述。


比如,不要再说,“你老是不叠被子,太懒了”,而是说,“宝贝,你这周有七天都没有叠被子了,如果每天起床能把被子叠好,房间整洁了,你的心情是不是也会更好呢?”


不再说,“宝贝你真聪明”,而是说,“宝贝你这篇文章只用了15分钟就背好了,妈妈都要用半个小时,这样多出来的时间你就可以做你想做的其他事情了,妈妈也很替你感到高兴。”


这样的表达,其实也是一面镜子,引导孩子,更清晰地看见自己。


074530tyjyolo8d442nwm6.png


074530fy8m24q4cmum9aw3.png

09

给自己一个旁观者的视角

074530sddeiw8ydf3jw4jt.jpeg

▲ 图片来源:Jackson Joyce

父母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其实自己也容易有焦虑、愤怒、烦躁、着急的状态,容易被孩子的状 态与情绪牵引。


所以要给自己一个旁观者的视角。


如果孩子说了一句话,或者做出一个行为,你觉得特别愤怒、特别无力。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没有觉察的能力,直接爆发冲突,其实就是被孩子影响和左右了。


在与孩子相处时,在与孩子沟通时,在聆听、反馈、提问中,要时时保持觉察。


察是一种对当下感知的能力,同时感知到自身内在、与外部环境,正在发生什么。这份觉察不仅仅是对孩子的,也是对自己的。


我们跟孩子互动的时候,向外能时刻觉察到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对话、相处、关系上的状态变化,向内能感知到面对这一切时自己内在的状态变化,比如无助、愤怒、忧虑,我们可以选择当下爆发, 或者选择先按下不表,回头再聊。有所觉察,才有所选择。


不然随时被孩子的状态影响,父母就无法在当下,做出更好的选择与回应。


074531ooey05fd7oyen8mp.png


074531bc280cozgcfrfnr8.png

10

请相信人的本自具足

074532rzleebfzox0c1zkl.jpeg

▲ 图片来源:Jackson Joyce

最后,在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中,甚至我们与自己的相处中,最重要的,其实是一种对人本身潜能的完全相信。


就像释加牟尼在两千多年前于菩提树下顿悟,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每个人都是有一种圆满的本性,是本自具足的。当我们相信这一点,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才能挖掘出其中无限的潜能。


就像那些真正的大师级教练,并非是他们聆听、反馈和发问的技术有多高,而是他们内在的那种状态,对彼此的关系与交流,有一颗谦卑的心,能够感受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深切的信任和相信。


如果在父母的心中,孩子本身就是不行,我们不相信孩子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去做到,那哪怕我们学会了再多沟通技巧,说出来的话也会传递出对孩子的不相信。


孩子都是很有智慧的,一下就听出来了。


其实我也问过很多家长,我说,你真的相信孩子吗?


很多家长之所以担心这么多,其实就是觉得自己一旦不管,这个孩子就不知道往哪走了,未来就会很惨。这都是源自我们自身的焦虑和恐惧,看到的都是孩子最不好的地方。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本身,就是给孩子的赋能。连父母都不相信我,那这本身就是给孩子的一个打击,让他也很难相信自己。


方法是“技”,如果认知上不改变,用沟通方法、技巧带来的效果,也不会长久和持续。


要相信。


相信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 END -



《成为教练型父母》

此念课堂x国际认证大师级教练


聆听/反馈/提问/觉察

打破沟通隔阂,改善亲子关系

掌握大师级教练的四大沟通技巧

让沟通,有爱无碍


扫描二维码,了解课程详情



【此念】赠书福利


分享你和孩子之间最成功的一次沟通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

送出

此念

《反焦虑》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2024年5月14日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生命·成长》第四季 正在播出,欢迎收看。

击下方海报即可观看

最新《生命·成长》第四季 完整版纪录片

出品 | 此念

编辑 | 玥洋

排版 | 小战士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9.7分BBC神作,每一帧都惊艳,孩子看了眼界格局不一般


给孩子一些留白的空间,光才会照进来 | 奥托·夏莫


李松蔚:认识自己,能让我们过得更好吗?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此念」,搜索「cinian16」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网站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3粉丝

5302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