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妈妈很重视我的感受,但他们对我并不溺爱,印象中,他们还是都打过我。有一次是爸爸工作加班,但我又哭又闹要他陪我睡觉,把他弄得很烦躁,用尺子打我的脚,打得我在床上边哭边跳;有一次是因为小学语文考了92分让我妈在试卷上签字,我妈说我考这么差还有脸让她签字,于是被妈妈打了——竟然连细节都记得很清楚
被老师打则是在小学时,那时候,数学老师是每天带着一根教尺上课,下课时排队检查作业,错一题打一下手…… 这真的是小学生的白色恐怖,就像开盲盒一样,我永远不知道每一次轮到我时,打开的是“稀有的表扬”还是“常见的打手”。这种惩罚,带给身体的痛是一方面(其实不算很痛),真正“痛”的是那种被打后的羞耻感,现在想起来也会难受。
△直到今天,网上的戒尺销量仍然很好,很多商家还会注明老师家长专用,打不断、够结实。买家评论看着都“疼”:很有仪式感、声音清脆、“买回来就用上了”……
经历了这种感觉的人,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全班每一个人。我上高中的时候,不少同学来自农村(体罚重灾区),有段时间同学里讨论起曾经遭受过的“爆笑体罚方式”,除了扔黑板擦和粉笔这种见怪不怪的,还有吃作业本纸、蹲痰盂(盯着看里面)、飞毛腿、打游戏的被打手看打游戏的被扯眼皮……聊起这些往事,大部分同学都是调侃的态度,但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前排的一位男同学表示“一辈子无法原谅”,而他的反击方式是拼命刷题,成为好学生。
那时候,我们大多数同学,觉得这种"体罚”不对,但是很正常,受了惩罚,回家还不敢告诉家长,免得被再骂一次。
不仅是被打,有时候言语上的暴力或许更伤人。说别人蠢、笨、脑子里都是浆糊、说诸如“就你这样的人将来肯定……”的丧气话。
成年后你听到这种话可能觉得对方只是放了个屁,但是对于小孩,他们可能就默默接受,觉得自己真的是那样。
三年级时遇到一个年轻的数学老师,因为写错一道题就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被揪头发。可能我小学的时候还没有禁止体罚吧,反正打骂学生的现象太普遍了,那时候家长也非常配合老师,觉得不好好听话就该挨打。
我妈打我有时用鸡毛掸子,有时用小棍子,有时情绪上来了用手打我,用脚踹我,我被她打倒在地上哭,蜷缩成一团想护住自己,也没用,她会一边打我一边问我知道错了没有,我只能哭着认错,或者等我奶奶或爸爸来拦着。
她情绪上来了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打孩子与其说是为了管教孩子,不如说是情绪上来了控制不住脾气想宣泄怒气,我最恨这些控制不住情绪的人了!
亲爹大概在六年级就开始打我,甚至是羞辱我。他辅导我的数学,如果犯错了就拿卷起来的数学书敲我后脑勺,而且是下狠劲,有一次他敲的我晕了一周左右,我还不敢跟家人说。心理大师我爹,很会制造压力,仿佛学习不好是罪该万死的事情,学习不好都不配吃饭不配住在家里,他让我住在这里完全是因为他善良。
我长大的那个年代,“打骂教育”真的太普遍了。对,是“教育”,而不是暴力。很多爸妈和老师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打骂是一种暴力伤害,而是觉得孩子“不打不成器”。
正因为经历过“打骂教育”,当我自己也做了妈妈后,真的非常不想因为我的情绪失控,而给孩子留下这种不好的记忆。
当我看到前两天有个妈妈逼小学女儿学大学英语,还用烧热的锅铲烫伤女儿的新闻时,真的是心疼又愤怒!!这种危害社会的精神病,应该关起来!
暴力育儿的本质是虐待。这不是我自己下的定义,而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因为打骂是对孩子身体和情感上的暴力,会产生长远的不良后果。
暴力育儿会导致孩子精神紧张,这会影响孩子早期大脑的发育。
从生理上来说,大脑的右前额皮质前区内侧部是负责控制感情、理性思考与抑制犯罪冲动的部位,如果长期被体罚,这个区域的容积会减少19.1%。
此外,大脑的右前额带状皮质区与人的集中力、决断力、共情能力相关,如果长期受到体罚,这个区域的容积也会减少16.9%。
小时候遭受暴力对待的人,长大后有可能会继承暴力行为变成“施暴者”,也可能会沦为“受害者”,遭受更多的欺负却逆来顺受。
另外,他们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的风险会更高,同时还更有可能出现肥胖、抑郁症、高危性行为和意外怀孕。
虽然后果如此严重,可暴力育儿还是很盛行。
我记得有一次在满是人的广场上,看到一个中年女人在打骂一个大概6、7岁的女孩,说她不要脸,看到别人吃什么就想吃!拉扯她的衣服,用手拍打她的头。边上有一个可能是亲戚的人正在劝。
小孩看到好吃的想吃,不是很正常嘛!当时擦身而过,想要回头,却又匆匆离开,至今想起来还为自己没能“站出来”感到羞愧和难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哪怕是在2-4岁这个本应该被爱、被呵护、做错事也能被轻易原谅的年龄段里,全球有3亿的孩子日常会被爸妈/其他照顾者(比如老师、保姆、祖父母)暴力对待——每4个孩子里,就有3个经常遭到暴力。
2-4岁啊,孩子毫无还手之力,无论是语言还是精神暴力,都只能默默承受。在被暴力之后,继续爱你。
想到就很难过。
2019年在香港展开的一项研究调查了7585名1-3年级儿童及他们的父母。研究发现,育儿风格、经济状况和孩子性别、年龄的不同,会影响父母是否奉行“暴力育儿”和暴力的程度。
在育儿领域,其实有四种主流的育儿风格:专断型、权威型、放纵型和忽视型。
研究发现,言语暴力和体罚对于所有类型的爸妈来说,都最常发生:84.1%的家庭有过言语暴力,63.9%的家庭有过体罚,23.4%的家庭出现过严重暴力伤害。
“专断型”爸妈是最爱体罚孩子的人群,他们出现了最多的言语暴力、体罚和严重暴力伤害事件。权威型爸妈则最少出现了暴力的情况。
善变的爸妈也很爱动手,他们可能今天是“放纵型”,明天是“专断型”,时而宽容,时而严厉,这样的育儿方式更容易让孩子迷惑——怎么做才是对的呢?爸妈的原则和底线到底是什么?因而,孩子容易产生更多的问题行为,而遭遇暴力。
让人无语的是,“忽视型”的爸妈虽然平时不爱管孩子,但还容易看不惯孩子的行为,而出现暴力育儿。
放纵型爸妈因人数过少,没有纳入香港的这次研究。不过,有其他的研究发现,“放纵型”爸妈常常因为过度宽容,导致孩子容易沾染陋习(如网络欺凌、盗窃、破坏公物、吸毒等)或者学习习惯差。
和大家以为的相反,经济条件较好的专断型爸妈,比起经济条件较差的专断型爸妈,更喜欢打孩子。这可能是因为很多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往往对孩子的学业成绩上有更高的期待,所以会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高期待加上严格的教育方式,使暴力更有可能发生。
这让我想起了郭德纲对郭麒麟的教育方式:他的育儿风格是典型的专断型,这也是传统中国家长常用的方式。访谈里他谈到自己的“打压教育”,觉得孩子只有在家里被管教够了,进入社会才不会被骂。
郭麒麟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确实“长出来”了。但在其他访谈里,也能看到这种教育方式带给他情绪上的压力。
父子俩都曾公开建议大家不要模仿这种教育方式,因为“一个猴儿一个管法”。
当然,这个例子也侧面说明了严厉的教育也并不总是教坏小孩。育儿方式只要不犯比较极端的错误,比如辱骂暴力控制欲太强等,孩子通常都会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并不总是会带来很负面的结果。
从遭受暴力的类型上看,男孩比女孩遭受了更多的打骂,而女孩更容易被人忽视没人管。从伤害的程度上来看,女孩会因为精神暴力而遭遇更大的心理创伤。
随着孩子的长大,遭受打骂的几率会逐渐减少,但是被忽视、没人管的几率会逐渐增加。
说了这么多,其实道理大家都懂。各种育儿理论大家都不陌生。只是现代育儿知识真的不能解决暴躁老母亲/父亲/老师的生活现实。
有朋友说,道理都懂,不应该打,也不应该语言暴力,向孩子撒气,随时要保持冷静平和地面对孩子。可是大人也是人,也会有情绪,也会有崩溃,一味地苛求完美父母,反而让现代父母更加焦虑。谁不想做个好父母?
是的,难道我成为了妈妈就必须面对压力不崩溃、有耐心、保持24小时完美吗?不可能,我相信也没有人能做到。我不敢想象我生气的时候如果还要保持耐心,表情是不是会更狰狞。况且,孩子做的一些事,有时候真的让人血压陡升,不教育不行!而且老母亲也需要情绪的出口。
@香菜喂魇兽:
面对愤怒的父母,他们会记得你狰狞的面孔,却不会记得原因。就像我记得我爸爸把我手臂用筷子抽出印子,却已经不记得为什么一样。这样的暴力又有什么意义呢?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就去洗洗脸,回房间,给自己喘口气吧。
这就像平时我与队友沟通,如果非要在气头上的时候去指责他,他听进去的是“道理”吗?其实很多时候听进去的都是伤人的字眼和不开心的情绪。也许下一次他是会“改”,可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只是出于想避免家庭矛盾,而不是真心想这么做。
最有效的沟通往往出现在你和他都想坐下来聊正经事的时候,以及你平时不经意的表扬时 —— 上次表扬队友动手能力强,好会装东西,于是,队友这次给家里修了一个通电通水的亭子;这次表扬队友好会收拾家,于是下次就会收拾得更好。
和孩子沟通也是同理。当你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时,也会激发出他们的情绪:害怕,愤怒,逆反心理……于是之后的沟通很多时候都是无效或者效果极差的。我记得有一次,我问队友,小时候他爸爸打他,他是什么感受。他说,很生气,心想等他长大了一定要打回来。
何不等到自己情绪平和后,再找机会和孩子就事论事好好沟通呢?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防爆经验”吧。
比如有时候我也会被孩子持续的要求搞得很崩溃:不洗手;刚耐心说服了洗手,来到餐桌又这不吃那不吃,把食物还给你;要上厕所,去厕所又是新的各种要求;不要自己穿鞋;洗手再来一遍,不能帮他搓泡泡,最后还要自己擦干手……一秒钟都快不了。等回到餐桌,仿佛刚打了一仗,精疲力尽。
我也会发火,甩手不干了,你爱咋咋,“我不管你了,你也别一直要求妈妈这样那样。” 我就等孩子哭,而自己短暂逃离,喘口气。因为继续下去,恐怕我就要爆炸了。
这种时候,我也会觉得,无论我做什么,孩子都是会不断找茬,不断发起新的哭闹。那就让孩子释放一下情绪好了,我也歇歇。
只要我能控制住自己内心爆炸怒吼的小人儿,没有躁狂吼出来就是自我胜利。
另外,如果真的是必须要“管教”的事,我也会很坚决:我不生气,但是我们必须这样做。比如强制执行安全带,用浴巾裹起小手来刷牙,强行拿走手里的危险物品,打人时摁住、抱开……孩子哭就哭呗,让ta发泄发泄情绪。
△从右往左,竖着念: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情绪控制,是“童子功”。我们自己的“童子功”改写起来相当费劲,只能靠“不生气口诀”或者转移注意力了。但孩子情绪稳定的“童子功”,希望在我们做父母的身上。
可能每个父母都焦躁、崩溃、发火过,但如果我们回想起来,意识到自己对孩子所说所做的,是我们对领导、爱人、父母、朋友所不会做的,意识到是因为我们的情绪失控,让孩子成了“出气筒”。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自己曾经做错,可以和孩子真诚地道歉,坦诚我们的感受,以及处理问题的失当,我们还可以决定未来的自己不再那样做。
其实,我们对愤怒情绪的处理,本身就是在给孩子上一堂“情绪管理”课。孩子是很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的,包括也会模仿我们愤怒后的表现。不想孩子未来变成一个冲动行事,容易用武力和骂人解决问题的大人,就要先控制我们自己。
今天(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真诚的希望有更多的爸妈、老师不打小孩,好好沟通~
参考文献:
1. Camilla K. M. Lo et al., Prevalence of Child Maltreatmen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Parenting Style: A Population Study in Hong Kong,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doi: 10.3390/ijerph16071130
2. Murray A straus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Child Maltreatment With the Parent-Child Conflict Tactics Scales: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Data for a National Sample of American Parents, Child Abuse & Neglect, https://doi.org/10.1016/S0145-2134(97)00174-9
3. WHO,Child maltreatmen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hild-maltreatment
4. Front. Psychol, Parenting Styles and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Behavioral Autonomy and Parental Authority,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 ... syg.2018.02187/full
5. Bright Horizons, What is my parenting style? fourtypes of parenting, https://www.brighthorizons.com/f ... -types-of-parenting
- END -
来源:夏天的陈小舒 ID:Shu_Dr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