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15岁男孩玩手机瘫痪,李玫瑾:孩子手机上瘾,要从根上解决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1-4-4 10: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别让手机代替了你的关心和陪伴。

﹏﹏﹏﹏作者 | 卡卡辛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前两天晚上,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们家吓了一跳。
开门就看见隔壁邻居,红着眼,满脸焦急地问有没有看见她家孩子。 “这孩子,真是想要了我们的命!跟他爸爸闹别扭,竟然离家出走了。” 对于这个男孩,我倒是印象深刻,因为经常能看见他在家门口被罚站。八九岁的样子,虽然在挨罚,也是满脸写着不服气。 邻居边说边哭,听了半天,原来都是手机惹的祸。 孩子爷爷奶奶最近住过来准备过年,孩子天天磨着老人要手机玩,经不住大孙子的软磨硬泡,老人就把手机给了孩子。 结果,两三天的时间,孩子用爷爷手机买了游戏装备和皮肤,花了2000多。因为老人手机绑的卡是孩子爸爸的,一下子就被发现了。爸爸一气之下摔了手机,打了他一巴掌,到晚上,孩子就不见了。

“这么冷的天,他要是有个好歹,我也活不了了……”

“好好一个孩子,小时候又听话又懂事,怎么现在碰到手机变成这样了?”
说实话,手机引发的亲子冲突真是屡见不鲜了。
尤其是每年寒暑假,孩子更是拿着手机不放手,孩子沉迷手机这件事,简直成了父母的心头大患。
好奇心研究所曾做过一次调查:你觉得新时代,最蛊惑人心的毒品是什么?在上万次的读者反馈中,手机就排在第一位。
qw4.jpg

想要毁掉一个孩子
给他一部手机就可以了

知乎上有人问:有哪些东西,孩子千万不能碰? 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是:“孩子千万不能碰的东西之一,就是能获得短期快感的东西。” 而手机里面,藏着太多能短期获得快感的东西了:游戏、短视频、社交网络…… 这些东西,能让心智本来就不成熟的孩子,快速获得兴奋体验,自然就很容易沉迷上瘾,无法自拔。广西15岁的小斌,因为要上网课,父母就把一部手机给他学习用。 一个月之后,小斌妈妈突然接到丈夫的电话说儿子晕倒了,医生诊断孩子中风。
qw6.jpg
原来,一个月的时间里,小斌根本没有上网课,而是抱着手机没日没夜地打游戏,每天睡眠时间不到3小时。 医生告诉小斌父母,因为饮食、作息严重不规律,引发脑部缺血缺氧,导致了中风瘫痪。
qw7.jpg
无法想象,这个青春的孩子,未来会怎样。2019年,一位13岁的孩子在教室突然发疯,一直拿头去撞墙,脸上不停抽搐。后来,经医生诊断,主要病因就是过度玩手机。导致作息不规律,身体免疫系统出现混乱,从而患上了免疫性脑炎,引发瘫痪和智力衰退。由于玩手机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低龄化,比如颈椎变形、手指发育畸形、运动功能和视力下降…… 而这些身体的伤害是有形的,还有很多无形的伤害正在慢慢侵蚀孩子。 美国一项研究,追踪调查了4万多个青少年,结果标明:随着孩子在每天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间增加,罹患焦虑症或抑郁症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qw8.jpg

随着观看电子屏幕时间的增加,孩子患焦虑症或抑郁症的概率增大
2008年,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启动了一项实验:跟踪100名孩子,将他们分成两组,50名是不接触手机的孩子,50名是对手机痴迷的孩子。研究手机对孩子影响。 这项实验,耗时10年,2018年,心理学家公布了调查结果:那些经常玩手机的孩子,只有两个人考上大学,而不接触手机的孩子几乎全部考上大学,其中16个孩子还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更严重的是,手机甚至会危及生命。四川自贡, 13岁的少年因为手机被父母没收跳楼身亡;浙江杭州, 15岁的女孩因为手机跟家人发生争执,从19楼一跃而下,当场死亡;辽宁葫芦岛, 14岁的少女因为沉迷手机游戏,她将父母的6万余元人民币全部用来游戏充值,最后因为压力过大,跳楼轻生…“想要毁掉一个孩子,给他一部手机就可以了”,绝不是危言耸听。
qw9.jpg

在《少年说》中,有个叫叶子健的男孩,他含着眼泪对父母说:

“小时候,我认为手机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因为,每次我抬头,他们都在低头玩手机,目不转睛。

爸爸妈妈怕我捣乱,就把手机扔给我,让我一个人玩。”

qw11.jpg

这段话的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缩影。 父母忙于工作,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听不到他们内心真正的声音,于是手机代替了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曾说过:“很多家长懒,把手机丢给孩子,来解放自己的时间。” 殊不知,在孩子小时候你偷的懒,最终都会变成教育路上最深的遗憾。 在综艺《老师请回答》中,15岁的少年浩浩沉迷游戏,执拗地想要停学成为电竞选手。于是,为了磨炼技术,浩浩每天醒了打游戏,累了就睡觉,睡醒再继续,每天至少玩16个小时。 日复一日,游戏夺走了他的青春活力。
qw12.jpg
父母只能断网,没收手机,却引来浩浩更疯狂的举动,把家里的电脑、电视全都砸了。 直到节目组和浩浩深入沟通后,才明白这些极端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他的父母关系十分不好,家里的气氛永远是冷冰冰,没有任何温度可言。 不仅如此,爸爸脾气暴躁,很少与浩浩沟通,一张嘴就是喋喋不休的说教与责骂。
qw13.jpg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童年期情感忽视”,说的是父母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会造成孩子心理创伤。
这种创伤会让孩子心里就像有个填不满的黑洞,永远感觉少了点什么,如果在现实世界里无法填补。他们就只能转头,去手机里寻找以此来弥补现实关系的缺失,在那些垃圾快乐中得到价值感,归属感和满足感。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

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当孩子沉迷手机,那我们做父母一定要反思。
因为,父母就是孩子与手机之间那堵墙。
qw14.jpg

父母到位,手机才能退位

朋友是小学老师,讲过她班上一个非常特别的小男孩。 小男孩从小没有接触网络和手机,家里没有电脑,为避免孩子上网,父母也用老式手机。 等到孩子上小学,看到班里同学都玩手机上网,感觉自己格格不入被孤立,各种折腾以后,沉迷手机游戏,一发不可收,最终退学。简单粗暴的禁止和压制,只会换来更大的爆发。心理学上把这种反应称为“禁果效应”。 更何况,这一代孩子,早已是互联网原住民,与其堵,不如用更聪明的方法去疏导。 1. 用身教给孩子做榜样 之前看过一则视频,一个孩子声泪俱下地吐槽爸爸:

“全家就你不学习,还玩手机,天天你都让我们学习,就你没学习,你还老玩你手机上的游戏……”

qw16.jpg

多少父母和这位爸爸一样,一边自己抱着手机刷抖音,玩游戏,一边却严令禁止孩子玩手机。 一边抵制孩子玩手机,一边又把玩手机作为孩子表现好时的奖励。 这种明显的双标行为,自然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古语有言:“身行一例,胜似千言”。教育孩子亦是如此,身教比言传更有说服力。 归根结底,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好的父母,一定先审视自己。 当我们放下了手机,孩子也就能慢慢放下手机。 2. 丰富孩子的现实世界李玫瑾教授讲过一个故事,一位爸爸发现儿子沉迷于手机游戏后,他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带着儿子一起去打乒乓球。 父子之间经常比赛,为了赢爸爸,儿子把业余时间全部用来练习,也渐渐对手机游戏没有了那么大的兴趣。 当孩子从现实世界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时,对虚拟世界中的快乐自然也就不那么依赖了。 假期里,父母可以多抽出时间带孩子走出家门,进行一些户外的活动:郊游,散步,运动……这样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身体,还可以防止孩子因为无聊而玩手机。 孩子天生都是爱玩的,只是太多时候,小小的手机霸占了孩子本该有的玩耍和游戏。 当父母把业余时间安排得丰富多彩,孩子在真实世界里得到了快乐,他们又怎会沉迷在冰冷冷的东西里。
qw17.jpg

防止沉迷手机,规矩要立好 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与其等到孩子沉迷上瘾,再采用暴力的方式去禁止,不如趁早和孩子约法三章。规定好玩手机的时间和内容,一旦违规,必须要有惩罚措施。 之前,看过一位妈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她规定孩子每玩一小时手机,就要练一小时字。孩子为了多玩会儿手机就同意了,但时间长了,发现有点吃不消。无论他怎么耍赖想偷懒练字,这位妈妈都不同意。久而久之,孩子也自觉减少了玩手机的时间。 约法三章的目的,其实是把选择权和对后果的知情权还给孩子,让他们明白自己破坏了规矩就要承担代价。比起单纯的命令孩子,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对他们的爱,信任与尊重的基础上的。 任何人包括孩子,当他们感到自己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去尊重时,其实都会自觉地去遵守规矩。

网上有一段话:
“每个时代都需要一个背锅侠,一个可以掩盖家庭教育失败,学校教育失败,社会教育失败的东西。

四十年前它是武侠小说,三十五年前它是电影,三十年前它是偶像,十五年前它是早恋,现在它叫手机。”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现在这个社会,完全禁止孩子使用手机也不现实。
父母能做的就是用爱与陪伴,带着孩子见识真实世界的美好与精彩。 当孩子得到了足够的爱与陪伴,他们的内心足够丰盈,孩子自然会把目光从那小小的屏幕中挪开。 养育之路,总是充满艰辛。而我们,唯有用心,才能养出阳光向上的孩子!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qw5.jpg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3粉丝

5281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