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相比2020年略有下降,西部、农村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较高,睡眠和运动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书中专题报告了《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从学术的视角关注和分析了2022年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基于调查结果就进一步促进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身心快速发展、面临多个成长议题的重要阶段,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人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导致个人痛苦、造成家庭负担,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亟需开展调查,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通知》强调要提高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2020年以来,各级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如“双减”等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政策。同时,随着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开展,2022年一段时间内,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2022年3月至6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多名10-16岁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
抑郁是青少年最为多见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是自杀的重要风险因素,也会对青少年的认知、社交、学业等多方面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报告中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相比2020年的抑郁风险检出率(19.0%)有所下降。
地区与户口所在地作为心理健康的远端环境因素,在报告中也显示出一些小效应的影响。在控制了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后,不同地区、不同户口所在地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得分仍存在显著差异。从地区上看,西部地区青少年的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均略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青少年。户口所在地方面,农村户口的青少年的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均略高于城镇户口的青少年。不过这些差异的效应均较小。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要重视一些重要风险因素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报告中指出,住校、父母外出工作这样缺少父母照顾与陪伴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孤独、手机成瘾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睦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风险更高。
孤独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是个体社会关系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总体上四成左右的青少年有时或经常感到缺少伙伴、被冷落或与别人是隔绝的。
青少年群体孤独程度比例
睡眠和运动与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报告显示,相较于2020年,青少年的睡眠不足状况有所好转,但睡眠时长达到教育部倡导的学生睡眠时间的青少年仍是少数,青少年的睡眠状况仍有待改善。此外,更充足的睡眠和运动量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抑郁、孤独和手机成瘾,也需关注青少年睡眠、运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
上学日(左)和休息日(右)睡眠时长与青少年的抑郁风险检出率
当今社会,手机已成为必需品,互联网的普及也使手机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社交、学习、娱乐的重要工具,对手机过度依赖或手机成瘾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在该报告中,33.4%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对“我不能忍受没有手机”表示同意,这表明这部分青少年可能已对手机产生心理依赖。同时,青少年会花更长的时间在手机上,有超过1/3的青少年可能因使用手机而影响了现实中的学习和任务。
根据调查结果,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报告提出了五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2) 着力加强西部地区及农村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3) 加强对高风险群体心理健康的精准预防和干预工作。(5) 倡导青少年健康使用手机,减少手机成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