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心理专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情绪问题,请从6件事做起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3-7-10 09: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智还在发育中的青少年非常敏感,他们用自己的心感知着周遭事物,但是不会自我调节,不懂得如何正确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不及时疏导,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出现。
12132.png
这就需要家长的正确教育和耐心引导。
父母觉察到孩子的异常并提供积极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支持,成为孩子所需要的陪伴者,将会极大地影响孩子情绪变化的走向,并帮助孩子顺利完成青春期的自我探索,避免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的可能性。
如何辨别青少年潜在抑郁的求救信号?让我们共同学习。

2021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报告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3成,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4成,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对抑郁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抑郁的平均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抑郁在青少年群体中不是小概率事件了。

很多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状况不好
,或者还没有能力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抑郁症状,只是每天都会纠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产生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和怀疑。

据心理科普,抑郁症虽然隐蔽性强,但也有一定的迹象。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家长只看到表面现象而不了解潜在的根源,误把青少年抑郁当成是青春期叛逆习惯性理解成孩子只是青春期到了,叛逆、不愿学习、意志力不足、内心不够强大等。

出现这些表现时,

孩子可能抑郁了

孩子的情绪状态异常
情绪容易变得低落,难以高兴起来;
容易烦躁,不耐烦,发脾气;
情绪敏感,容易悲伤哭泣。

孩子的兴趣改变
对喜欢的东西兴趣变弱,乐趣减少;
对新颖的东西没有兴趣,无精打采,经常有无聊感;
喜欢寻求刺激,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例如抽烟、酗酒、自伤、离家出走等。

孩子在校表现的变化
出勤情况:不愿意上学,甚至不想去学校;
学业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变得很糟糕;
行为问题:与人打架或者被打,被同学排挤孤立。

孩子的社交行为变得不正常
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了;
课外活动或周末活动的模式突然改变;
远离人群,放弃以前建立的友谊和社交活动,退回到自己的房间或者转向网络世界等;
过于黏人,不可控制地需要跟某个人待在一起;
对他人的行为敏感,容易对他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情绪反应。

孩子的身体状况变差
容易疲劳,感到精力不足,喜欢赖在床上;
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忧虑,害怕自己患上不治之症;
出现与生理状况不匹配的身体不舒服,如头痛、胃痛等;
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
孩子的饮食失调
对食物变得很挑剔,对食物的兴趣减弱甚至丧失了;
突然有不可抑制的进食冲动,不能享受进食的乐趣,只是机械式把食物塞进口中吞下去,肚子很难受也无法停下来;
突然吃超量的食物,食后催吐,吐后再吃。

孩子的睡眠不稳定
失眠,入睡困难,翻来覆去睡不着,或者容易早醒,醒后无法入睡;
睡得过多,即使每天睡十多个小时,醒来依然疲惫不堪;
睡眠过程中梦多,容易惊醒。

孩子的认知功能下降
注意力集中困难,学习效率变低,需要花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功课;
记忆力下降,不容易记住要学的知识,记住了也容易忘记;
做事犹豫不决,即使简单的选择也变得很困难。

孩子的自我评价变低
对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
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失去活着的意义;
不恰当的内疚感,将事情不好的结果过多归责于自己;
反复思考死亡,觉得自己死了可能会更好;
反复出现自杀的想法甚至有具体的自杀计划。

家族有抑郁病史
有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病史,子女发生抑郁的风险增加4-6倍,并且子女发病年龄会偏早。

孩子有情绪起伏是很正常的,但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抑郁的可能性,识别青少年抑郁的预警信号,避免孩子的负面情绪堆积如山。青少年抑郁有时很难识别,如果发现孩子有“不对劲儿”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家长:

加强观察和警惕

1. 抑郁症的患者往容易在深夜、独处时痛哭。父母可在这个时段多加观察,或者结合是否有擦泪纸巾、枕头泪渍等迹象来初步判断。
2. 抑郁症往往有失眠症状,难以入睡,或者易醒,睡眠质量很差。这又会影响到他们白天的状态和情绪,状态差、情绪差就更容易出现灾难化思维,更睡不着,进入恶性循环。所以,孩子经常失眠是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明显信号。
3. 因为容易失眠,压力大,孩子的学习状态会有所下滑,出现上课分神、注意力不集中,考试前非常紧张、焦虑等表现,成绩很可能有所下滑。这些都是典型的学习障碍表现。
高度重视学习成绩的孩子往往会非常焦虑,加大力度自我施压,但往往难以奏效,反而恶性循环。在一次次尝试调整学习状态失败后,孩子的内心可能已经“抑郁”了,但外表还强撑着。
4. 如果感觉孩子跟父母交流时总是报喜不报忧,或者总是不愿意透露内心的感受,那也要加强注意。
不要以为孩子总是阳光、积极、正能量,这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应该有正常的喜怒哀乐,也有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但他们愿意倾诉,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时会积极求助。
孩子有较大的情绪波动时是否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透露心声,这是判断亲子关系是否真正亲密、孩子是否真正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5. 既然抑郁症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有可能伪装,那父母要
主动跟孩子认可的老师、朋友、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绝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即使再坚强、演技再好,在他们痛苦得难以独自承受时,往往会向信任的人透露部分心声。
6.
如果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自残是极其危险的信号!青少年患者的自残行为往往出于释放压力,这说明他们内心的压力已经接近令其精神崩溃的临界点了。这时父母一定要对孩子共情、倾听、积极引导,多给予高质量的陪伴,缓解他们的压力。

青少年自身:

多种方式进行心理调适

1.抚慰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不确定性本身并没有那么让人困扰,反而是随之而来的情绪反应让我们迷失自我。如果事情让你感觉很不安,可以通过图画、写作或是和好朋友聊天的方式,把心中的情绪表达出来。

2.灵活应对未知的挑战。在面临困难时,相信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找到一个方法去做,如果有效就继续,无效就换个方法。冷静下来,分析一下疫情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和困难有哪些,尝试制定应对疫情的计划A,当然也要有一个可以接受的计划B或计划C。

3.关注可控的部分。不妨尝试着停下来,去思考5个问题:今天有什么事情值得我快乐?今天有什么事情值得我感激?今天有什么事情值得我自豪?生命中有谁爱我?我更爱谁?生命中有什么事情值得我努力追求?当人们停下来进行思考的时候,就越能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拉开距离,看到周边的助力,找到生活中确定而微小的幸福。

专家强调:

打破孩子不良情绪生长的温床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表示,其实青少年抑郁症离我们并不远,当孩子“不乖”了,把心“封”起来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应该引起重视,主动及时就医。

袁勇贵说,有些父母陪伴缺失,将孩子丢给老年人带;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让孩子长期活在巨大压力中,总是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有些家长对孩子完全贬低……这些都成为了孩子不良情绪生长的温床。在不经意间,“心灵的感冒”——抑郁症就找上门了。还有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发生任何事情,家长都帮着孩子处理好,孩子不需要操心,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就会产生抑郁的情绪。

孩子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家长应该怎么样帮助孩子去调节这种情绪和心理呢?袁勇贵建议,第一,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不要总是去比较,特别是自尊心强的孩子,或者说成绩好的孩子,不能给他更大压力。“我们经常讲要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好了一点就行了,总是“比较”会比出问题来。”

第二,要放松,孩子要有学习的时间,也应该有玩的时间,很多家长一看到小孩玩马上就骂,就会让孩子非常反感,容易造成更多的压力。


第三,要运动,运动本身可以改善情绪,释放压力,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运动时间。

第四,生活要规律,不能每天作业都写到半夜,要给孩子休息时间,帮助他提高效率。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心情压抑、愉悦感缺乏、兴趣丧失,伴有精力下降、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自我评价下降、对未来感到悲观失望等表现,甚至有自伤、自杀的念头或行为,持续存在两周以上,就要警惕患有抑郁症的可能,及早找专业的医生问诊。

要警惕抑郁症的认知症状对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比如:记忆力下降:记不住事;注意力下降:上课时总是走神;执行功能受损:犹豫不决、难做决定;精神运动速度减慢:反应慢,总是跟不上别人的思路;另外,还有不少人会莫名其妙地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头疼、经常拉肚子等,这样的抑郁症通常很难发现,患者一般不会到心理科就诊,跑到其他科室又查不出原因,也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这些青少年的身体或不当行为状态,在很多家长、老师眼中,很容易与思想品德、个性问题相混淆。但对于心理精神科医生来说,这些恰恰是青少年抑郁情绪或疾病的表现,需要得到专业的治疗与支持。


希望家庭、学校和社会携起手来

共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在孩子需要的时候

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教育圆桌、腾讯新闻、网易、现代快报、凤凰网健康、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心理提升课堂」,搜索「xlkt002」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网站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3粉丝

5302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