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来自爱德基金会,我们的愿景是“让生命更丰盛,让社会更公正,让世界更美好”。我们的使命确定为四个“者”:资源整合者,不是简单的提供资源而是整合,同时还是服务的创新者,能力的建设者,更是理念的倡导者。这就是我们的初心。
爱德成立已经接近四十年了,今年三十九年,到2025年将要纪念成立四十周年。
从初创期的雪中送炭、扶贫济困;到上世纪9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的成长期,遵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开展了扶贫与农村社区的综合发展项目,正是在这个时期,我们既大量服务人群,同时也壮大我们自己;到创新期,我们从农村社区到了城市社区,针对城市社区问题开展服务,在乡村和城市同时开展社区服务。
现在我们正处在开拓期,一方面深耕国内,参与到(之前的)扶贫和现在的乡村振兴工作中,同时我们走向国际,主要是指爱德的项目在国际上逐渐开展。
其实我们作为改革开放之后创立的基金会“幼苗”,从一开始就引进了大量海外捐赠资金,当时百分之九十多的资金来自于海外,那个时候应该说也是国际化,那是吸纳,和在吸纳过程当中鉴别、学习、成长的过程。现在我们走向国际,承担国际责任,反哺国际社会,我觉得是应有之义,也是理所当然的。
接近四十年的成长过程中,爱德的工作从内容、区域到资源结构、机构布局、人才代际都发生了大量变化,如果没有创新和协同是做不成的,爱德基金会恐怕早就衰落了,不可能持续下去。
爱德在成长过程中的重点之一是围绕初心开展了项目内容的创新,因为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农村,需求完全不一样,所以实际上是围绕着初心开展项目内容的创新。
以资源结构转变为例,2005年爱德筹款1个亿,但是95%来自于海外,我们意识到这是完全不可持续的。特别感谢互联网平台创新给了爱德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我们是第一家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线公募项目的。
正是企业与公益之间的协同、紧密合作,帮助我们达成了资源结构的转变,现在我们95%依靠的是国内资金,依靠社会大众的支持。爱德大量的资金都是来自于个人捐赠,都是通过互联网捐赠,感谢我们社会、我们的老百姓对公益事业的支持。
-达于协同-
资源结构转变等等所有这些转变都是需要我们和社会各界合作的,因此创新之外,爱德的另一个重点是内部与外部的协同。
我们在内部开展了透明度、识别度、传播力、规范化、执行力、合作力、公信力建设,一方面是外部互联网筹款有这些要求,另一方面是机构内部应对和实现各种转变的需要。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些建设,而是说我们需要持续研究、拓展、认真做好这些内容建设,这样我们才能够跟社会更好协同。
外部的协同,毫无疑问这里提到了政府、学界、媒体、企业、业内、志愿力量等等。本次论坛主题是“破界”,我特别强调公益事业其实并没有“界”,为什么呢?因为从参与维度来讲,公益的特点就是全社会都可以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公益事业需要全方位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参与,所以公益是一个面向全社会的事业。
特别作为公益行业、公益人来讲,我们一定不能自我划“界”,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公益是属于社会的,是属于社会大众的。
我们要和政府、学界、媒体、企业、业内、志愿力量等等充分合作,在合作当中进行战略策略结合、合作网络建设、线上线下联动、破界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必须是全社会的协同,全社会的合作,全社会的参与,公益事业才能够有未来,有前途。
成于创新,达于协同,恰恰这样的协同就形成了刚才讲的“公益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协同,造就的公益生态圈一定是全社会生态圈,所以我们都要爱护这个生态圈,都要共同出力来建设生态圈。这样公益事业才能走得越来越远,做得越来越好。
公益机构要时刻记住“独行快,众行远”。当我们在打造机构及其影响力的时候,一方面需要机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与协同,尤其是理事会包括管理人员,一定要让所有成员都能够理解,共同努力协同去和社会一起合作创新、协同发展; 同时,更需要社会各界对公益广泛参与协同,打造良好的公益生态圈。
只有实现机构内外互动协同、同频共振,才能实现服务和造福更多有需要的人群。这就又回到了“始于初心”,我们是为了什么做公益?就是为了那些有需要的人群,我们的工作和影响力都是围绕着这个初心的。
-臻于恒久-
守正方可创新,守正方能协同。如果不能守正,创新或者协同是不可实现的,是有害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守正,一起共同创新与协同。面对一个以不确定性为确定性的纷繁复杂的世界,惟有恒久持守初心,追求心正、行正、道正,恒心至善,影响力建设永远在路上。
最后我想分享:有一种光总让我们仰望和追逐,这就是我们始于的初心,这光就是我们恒久持守于心的慈善之光。向光而行、向善而行,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包括影响自己的生命,用生命丰盛生命。
以上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谢谢大家!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ongyi020.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