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们和腾讯技术公益创投计划筹委会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探讨创投计划三年中的思考和转变。
以下是和创投筹委会的对谈,全文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让我们携手启程,共同发掘公益的无限可能!
这个概念形成之初是在2020年,当时公司组织员工志愿者利用技术开发模式,打造线上办公协助的公益场景。在此背景下,我们思考如何有效结合大家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公益事业。
其实公司内很多人一直在用自己的技术能力参与公益,但缺乏一个统一的平台将这些力量汇聚起来。当「技术公益」这个词明确提出后,大家突然会觉得说:“哇,原来我做的就是这件事情啊。”
2021年5月,技术公益团队以腾讯内部虚拟联合项目组的形式在运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互联网行业中,「技术公益」缺乏明确的定义和关键词,但能注意到其他大厂也有做类似的事情,比如「公益三小时」,他们的模式也同样用员工的技术志愿者或开发者来帮助公益行业;拼多多在用自己的平台能力助农。所以在那个大环境下,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搭建腾讯技术公益官网,以集结并展示公司各实验室在公益场景中技术实践案例,包括敦煌数字化保护的项目、无障碍输入法、跨年龄寻人等等。如果有人有兴趣,可以照猫画虎和我们一起倡导这个概念。
有了技术案例的聚集地,我们又发现如果想把这些项目更好地推向公益行业,必须汇聚专业人才。因此,我们决定建立专业志愿者平台,以集结具备专业技能的个体。搭建过程中,我们也和公益行业进行了交流,了解到公益行业实际是缺人缺钱缺技术,我们希望能通过技术公益建立这三方的更多连接。
当我们启动技术公益并深入探讨其价值时,我们发现它就像一座待挖掘的宝藏。对于公益行业来说,技术公益的价值在于推动技术协助及创新助力模式,让公益行业获得更普惠的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从公司角度,技术公益沿着「科技向善」的使命愿景逐渐向公益行业、社会公众去服务落地,背靠腾讯技术能力,创造更多社会福祉。
说简单点,用技术做点什么!
腾讯技术公益·创投计划,就是技术公益的一个具体化的「做点什么」。我们的初衷是使技术公益超越腾讯自身的范畴,成为行业的共同语言。我们去把公益需求和钱、人、技术穿线连起来,去探索大家对于技术公益这件事情的认可和反馈。创投计划就像是往湖里投一个石头,旨在激起更广泛的回响和共鸣。
2020年底,我们在做「社会影响力项目」案头研究时,发现有不少公益组织因为疫情无法持续运作,许多社会企业面临生存问题。我们思考也许可以伸出援手,帮助他们通过技术之路度过这段艰难时期,这就是创投计划的雏形。
2021年的创投一期非常开放,核心是鼓励和扶持用技术去解决公益问题的机构持续去做这件事。因此在公益议题范围上也相对宽泛,公益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公益项目都可以申请。
我们鼓励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公益项目和有技术解决的机构来申报创投,我们以互联网做产品视角来评审项目,用公益资助和技术连接的方式扶持他们,和大家一起推动用技术解决公益问题。
技术公益团队在倡导用技术做公益的同时,采取双轨策略:一方面,我们自主开发产品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在创投外部项目的过程中寻找好的机会点,这两条轨道相会互交叉和促进。在这个过程中,创投计划建立了专业志愿者和公益项目之间的桥梁,例如飘泉心坊小程序,夕阳再晨智慧助老项目、向善暖心项目、非遗DNA保护传承计划、爱海豚公益技术等项目。我们的技术志愿者运用自身专业能力和经验为项目注入新的视角、方案建议,有的更是深入项目参与到他们的执行落地。同时作为连接平台,我们也为机构和项目提供更多的传播资源,辅助机构内部沟通和交流培训能力的成长。
一期中,我们观察到两个点,这也为创投二期规则设置带来了改变。
1/ 一期主要吸引的是较为成熟的公益组织,因为他们在技术思维和技术能力上都相对领先,而小机构项目相对较少。
2/ 一期有一个入选的项目,是学生团队在读研究生期间的作业。他们为社区设计一套义工分发系统,该项目结合社区服务并得到社区的认可,他们寻求我们资助以将方案落地。这使我们意识到,原来学生团队是具备解决公益问题的能力和意愿。
增加了招募的组别方向。实干组:面向社会招募;创想组:面向高校学生招募。创想组的设置是希望提供平台和机会给学生们展示自己对公益领域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于实干组的资助方式,针对学生组是鼓励创新idea,资助2万现金。
实干组的报名主体增加了社会企业,因为在项目调研时发现这类企业是社会创新的活跃主体,他们的创意想法和实践都具有领先性,我们希望引入这个新群体以促进更多连接。
另一个变化是来投报的机构有了很大变化,二期开始有微小机构的案例,那么毛细血管的公益项目可以通过用技术的方式浮出水面。在技术面前不同体量的机构都拥有了同样的获取机会。
创投计划对机构的价值
记得最初开展时,看到有一些知名的公益组织来报名,我们内心还是挺激动的,觉得有一些有力的支持方来背书;同时也发现一些之前没听过的项目,甚至是社区的公益机构。当时感受是,我们还可以触达到这么区域性的组织。
另一方面,我们去访谈申报项目团队时,他们的项目经理表示非常珍惜我们的资助,因为他们没有办法跟捐赠人解释技术部分的价值和投入。用户希望捐款能直观体现,比如捐200元放生一只动物,用户会很感动,但如果说捐200元去支持一个技术系统,用户相对难理解。而我们在资助的逻辑上,帮他们承担了这部分经费。这也折射出另一个问题,即公益组织在它所有的支出里,数字化开销目前是放在管理费里,只能内耗,不能向公众去做宣导和解释,所以他们希望有人来承担成本分摊,基于这个需求,公益组织也就十分接纳我们。
根据创投两期的观察,我们发现投来的机构项目在技术需求和技术解决方案都有一定共性。例如保护海豚的郑老师专注在海豚研究和保护上,他的实践经验和数字化系统是有机会能复制到其他需要保护的海洋物种上。但每一个保护项目的具体细则都有不同,一个本土公益机构的力量能保护好自己关注的物种已经很不容易,更不用说海洋生物多样性。但这恰恰是我们腾讯技术公益创投计划可以做的,一方面让他们有平台去分享他们的数字管理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连接腾讯的技术能力,让这些具有数字化能力的机构走得更远。
解决方案的评估
一期的最大价值在于我们的扶持下,项目的技术方案得以实现并落地。基于这个开发实践,又能够研发出更好的应用,或者将技术推广复制到更多人。这就是技术公益的一个价值体现,二期也维持了这种做法。
我们也会评估这个解决方案的数据和实际效果。但数据不是衡量项目成不成功的唯一标准。例如,海豚的系统能够监测到海豚的生态情况,从数据层面来看,只监测到2000多条,数据是不是最大化或是最高效,这个不会重点考虑,我们更关注数据是否能提供这些物种的信息,游到哪里以及现在分布在哪里,这对我们来说就是很好的收获。我们不会以多少人群或头数这种数量去衡量项目价值,重点还是看这个技术方案是否回应并解决了问题。
创投计划三期新方式
依然延续两个组别的招募,但针对公益实干组的模式和议题更为聚焦。
实干组模式变化
在一期二期创投中,我们更像是在公益领域里往广度视角去探路去找机会。一直怀有赤诚的心,希望能够做得更多。在经过两期之后,我们发现两个问题点,一是需求发起阶段,我们发现机构已经找到相关团队去研发,他们都不知道我们创投计划有技术扶持,所以一二期中我们更多是专业志愿者链接,帮助机构做锦上添花的能力连接,但这对于腾讯来讲缺少了我们的核心价值;第二是我们发现不少机构项目里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有共性的。例如,在生态环保领域,不同项目用同一种技术来保护物种,差别是它保护海豚,它保护江豚;或者都是需要招募专业志愿者,他们需要教小朋友代码的志愿者,他们需要做老人心理咨询的志愿者。这些事情在流程上有许多相似和通用的地方。
所以三期,我们想从源头上优化征集模式。从需求开始,我们希望将机构诉求和项目难点集中起来,进行整体规划,让技术公益融入到整个流程中,真正实现需求共创、技术共建、成果共享,而不是简单地提供资金让他们自己建设。
实干组议题聚焦
经过一期二期的征集和项目评审,我们发现生物多样性的物种保护、社区服务等细分领域的项目数字化能力相对较高,能和腾讯的技术结合机会点更明确,项目自身的完整度更好,因此我们锁定了三期的关注议题。
针对创投计划三期实干组,我们会分为两次招募,今年2月前是基于物种保护领域的社会组织、科研机构、自然保护地进行项目需求征集,3月之后会基于共创需求面向社会进行解决方案征集,和更多技术方共建技术。详细内容和报名链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如果说腾讯技术公益是在推动公益行业的技术协助和助力数字化转型创新模式,那创投计划就是这个推动和助力过程中的眼睛和手,让技术公益不仅仅是一个虚词。
作为眼睛,以发现者和问题挖掘者的身份,多视角审视问题,挖掘其中潜藏的机会与挑战,为公益行业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技术解决方案
作为双手,以技术连接者和项目支持者的身份,通过资金扶持、资源连接和技术孵化的方式帮助公益项目成长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优秀项目。
创投计划和数字工具箱是能互补形成正向循环的。参与创投的项目可以免费使用技术公益数字工具箱里的技术工具。同时创投孵化出来的技术进行一定标准化后,可以进入工具箱,成为通用性的数字化工具,让更多公益组织和项目使用。在我们创投一期时,工具箱里主要提供腾讯侧的单点技术工具给机构使用,但在二期时,工具箱已经开始面向具体公益场景来提供SaaS化的数字方案。
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科技企业还是公益行业,科技向善是大趋势,用技术去做提升公共利益的事对的方向。而我们内心也有这种自驱力,就是如何让他做得更好,探索出一些成熟的模式,并将其打造成标杆推广出去,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并参与进来,大家一起做技术共益的事情。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ongyi020.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