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慈善管理”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听听这些专家怎么说?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yi020    时间: 2022-2-26 16:45
标题: “慈善管理”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听听这些专家怎么说?
(, 下载次数: 58)

导语:


2月22日,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31种新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就包括浙江工商大学、山东工商学院两所大学申报的“慈善管理”专业,专业代码120418T,四年制本科,授予管理学学位。

对公益慈善领域而言,这无疑是一则利好消息。对此,一直呼吁并推动大学关注公益慈善,公益慈善进入大学的专家学者有何观点呢?


康晓光(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
这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尤其是对慈善教育、慈善研究的意义更为重大,更为深远。十几年前我们就开始呼吁了,也努力了,但是徒劳无功。如今水到渠成,时势使然。可喜可贺!
而且,这对学生层面的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的积聚、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的形成,都是绝对利好的!
徐家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
通过学术20多年不懈的努力,2016年《慈善法》所播下的种子,终算有一个新的果实,慈善管理专业诞生,这是中国慈善界也是世界慈善界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从慈善专业方向到慈善管理专业,我国本科阶段的慈善教育实现重大突破用了十年时间。它有三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一直处于各个学科边缘的慈善管理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正规部队,这对人才培养、学科高质量发展创造了非常良好的条件。
二是慈善事业有了专业团队,它的管理与服务更精准更透明更实效,为中国慈善事业上一个新台阶提供了机遇。
三是中国改革开放一个重要的经验,改革创新往往从地方得以点面突破。希望两所学校以此为契机,早日实现慈善领域的高质量知识生产,开发设计内容更为丰富、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的课程体系;也希望更多高等院校重视起慈善教育,更多高等院校设立慈善管理专业,为公益行业培养大批量优质人才。
邓国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
随着慈善法的颁布实施,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不过也面临一些瓶颈,其中之一就是缺乏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系统培养的专业人才非常少,还难以满足慈善组织、慈善行业对专业人才快速增长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发布,其中“慈善管理”专业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显然,这对于培养慈善专业人才,对于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作用,对于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促进共同富裕有积极的影响。
马剑银(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公益慈善与非营利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慈善管理本科专业的设置,应该说能够为行业输送更为专业的后备人才,促进慈善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分析,从之前北师大珠海分校慈善专业辅修班等教育实验中就可以看出。

不过因为这个专业目前设置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之下,但慈善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更多元的跨学科视角,例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传播学等,慈善与社会组织、社会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等关系还没有理顺,同时还存在师资短缺的问题,教材建设也没有跟上,这些都需要若干年的耕耘才能有成效。也希望各大高校能够跟上,积极进行尝试,社会各界多多支持,应该会有不错的前景。
黄浩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
从整体来判断,这是中国慈善教育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具体来说,“慈善管理”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它的意义。
首先,落实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要发挥高等学校作用,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因为人才建设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落实慈善法,推动慈善教育规范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88条规定:“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培养慈善专业人才,同时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相关理论研究。
第三,这对市场需求的回应,是未来慈善专业人才很重要的补充。《“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数量达1250万人,而目前社会组织就业人数为1062万人(来自《中国社会组织人才发展十五年》,五年188万人从哪里来?这还不包括那些退休、转岗的,我保守估计公益行业每年需要50万人左右。
第四,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促进和推动慈善组织的规范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慈善组织有10060个,但慈善人才的短缺和专业化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最后,“慈善管理”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不仅仅只是本科生的教育问题,更重要的是将公益慈善教育纳入到了国民教育体系之中,这对提升国民的慈善素养和社会责任,对职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缪力(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社会组织评估专家)
这是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春风,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美好的前景。作为公益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我深感此事重大,二十余年的从业经历让我感觉到,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人者是最重要的。“慈善管理”能够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益慈善事业需要大量优秀专业化人才的需求。
在此,我特别感谢中国基金会中心网、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和北师大珠海分校合作建立的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公益慈善领域本科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连续培训了八批学生,为公益慈善领域培养了慈善专业人才,现在这些人才已经成为不少公益组织的中坚力量。我作为其中一名授课老师,非常欣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慈善事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是刚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实现形式,公益慈善将迎来大发展,这更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只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公益慈善事业才能有更科学更规范的发展。
金锦萍(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

慈善的专业性和组织性与志愿服务精神之间的张力不小。如果将慈善事业仅仅视为众多职业的一种,我们强调慈善的组织化和专业化,需要具有职业能力和素养的人才;但是慈善组织的专业化和组织化是手段而非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唤醒民众内心深处的志愿精神,去解决社会问题、救助弱势群体、呵护人道尊严和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所以兼具专业能力和志愿精神的人,才是慈善领域最为稀缺的人才。期待慈善管理专业的设置平衡好两者关系,为中国慈善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可用之才。
徐本亮(上海卓越公益事业评估中心理事长)
教育部批准在两所大学设立“慈善管理”本科专业,这是、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件大好事、大喜事,也是对中国慈善公益人才培养的一个积极推动和促进。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慈善公益事业有了迅速发展,目前注册社会组织已经超过了90多万家。但要看到的是,中国慈善公益组织发展最大的瓶颈,实际上不是资金,不是资源,而是人才的问题。
在国外,很多大学都开设有慈善公益的专业,比如像美国有100多所高校专门培养慈善公益方面的人才,所以现在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也需要一大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但是我们长期以来高校没有培养这样的人才,尽管我们也有300多所高校开设社工专业,但社工专业仅仅是培养社工机构的人才,而整个慈善公益所需要的人才更加的广泛,更加的专业因此,开设慈善管理专业是高效适应社会建设人才需要的一种客观的一种趋势。
要把慈善管理专业办好,我有点建议
第一,要精心制定教学计划,要让我们培养的目标更加适合需要,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中国慈善公益发展的管理人才。
第二,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高质量的师资培养不出高质量的学生。要改变因人(老师)开课的现象,要根据培养的目标来选择师资。因为我们现在开设慈善公益专业的高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不能够适应专业的需要,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第三个,一定要加强慈善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因为现在我们国内高质量的关于慈善公益专业的教材还很少,而没有好的教材是很难培养人才。因此必须要下大力气组织专家精心开发和编写高质量专业教材。
第四,开设慈善管理专业高校要跨界、破圈走“校社合作”的道路。就是大学要跟社会上的社会组织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可以聘请社会上有经验、有实务能力的慈善公益专家到大学里面任教,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可以在社会组织建立学生的实习基地。这样可以优势互补,理论联系实际,使高校真正培养能够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的慈善公益管理人才。
朱健刚(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慈善管理”专业列入教育部认可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是公益慈善教育史又一个里程碑,这是十多年来公益慈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一个专业获得本科地位对于这一专业在高等教育中的话语权有着重要的影响,长远来看也能促进更多的学者投身公益慈善研究这一交叉学科中来,进一步促进公益慈善的学科化过程。

虽然实务界一些资深领导者对于这一本科的设立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议。但是从历史上看,专业化和学历化过程本来就是对现有存量的发展不利,而意图在于吸引更多增量进入公益慈善领域。这个现代化的过程注定是冲突的,纠结的,痛苦的,但却是难以阻挡的潮流。
杨志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主任
“慈善管理”专业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目录新专业名单,标志着慈善专业由“试验性创设阶段”进入“制度性推广阶段”,必然是慈善教育领域的重大利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创办慈善相关专业的制度性障碍,对于具备慈善教育办学条件和经验的高校来说,解决了专业设置的合规性问题,为规模化培养慈善人才开辟了新途径,而且全部为增量。
新专业进入目录后,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高校去关注和解决,如专业培养规格与标准、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生源与稳定就业市场开拓、实习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及如何与行业协同,要回应这些问题,有必要通过教学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来推动专业建设。

-END-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善达网」,搜索「shandanetwork」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ongyi020.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