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出炉。
01
《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显示,十余年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稳中有降。抑郁的检出率保持平稳,但睡眠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
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高出2009年0.4个百分点。重度抑郁为7.4%,与2009年保持一致。
分学段的分析发现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长为8.7个小时,初中生为7.6个小时,高中生为7.2个小时。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倡导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9和8个小时。 然而本次研究发现,95.5%的小学生睡眠不足10小时,90.8%的初中生睡眠不足9小时,84.1%的高中生睡眠不足8小时。
年际比较来看,相比2009年,各个学段青少年的睡眠时长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小学和初中阶段上学日平均睡眠时长减少约40分钟,高中阶段减少约10-20分钟。 小学生周末的平均睡眠时长减少10-20分钟,初一初二年级减少约20分钟,初三以及高中阶段下滑更为严重,减少40-60分钟。 即,初三以及高中学生连周末补觉的机会也在减少。
本次调研发现,人际关系、生活习惯和个人心理素养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表现为人际关系越好,饮食习惯越健康,运动频率越高,心理弹性越大,青少年的抑郁水平越低,睡眠质量越高。
建议青少年以吃好睡好运动好为目标,全面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号召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相结合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02
对户口类型不同的调查对象进行分析,发现抑郁水平在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户口人群中抑郁高风险的检出率为16.5%,略高于城镇户口的检出率14.0%。 不同学历的调查对象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差异。以抑郁为例,大学本科及以上群体的抑郁高风险检出率为13.6%,中专/大专群体的检出率为16%,高中及以下群体的检出率为18.1%。
将调查对象划分为四个年龄段:18~24岁、25~34岁、35~44岁、45岁及以上。分析发现,年龄差异显著。随着年龄增大,以中国心理健康量表衡量的心理健康指数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25~34岁组与35~44岁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而18~25岁组的心理健康指数低于其他各年龄段,45岁及以上组高于其他各年龄段。抑郁水平则呈现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
这一结果提示,青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需要重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心理健康蓝皮书还发布了关于青少年群体、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留守儿童等群体详细的心理健康报告,如想了解,可购买蓝皮书获得全部报告。
2007年末至2008年初,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进行了首次全国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中包含成年人有效数据6720份。2020年调查在设计上采用了一部分与2008年调查完全一致的题目,以便进行跨年比较。
心理健康意识体现为认识到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2020年调查中94.0%的调查对象认为心理健康工作是重要的,与2008年87.9%的占比相比,提高了6.1个百分点。
在预测未来5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时,人们普遍表现出乐观的倾向,在评估预测周围的人未来5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时,有50.2%的人认为未来会更好,有17.1%的人认为不变,有32.7%的人认为可能会变差,在评估自身的变化时更加积极,有67.9%的人认为自己在未来5年心理健康状况会变好,18.5%的人认为会不变,有13.6%的人认为会变差。
过去10年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地区差异可能有所扩大,东部地区的优势日益突出,而基于过去经验,东部地区调查对象也对未来的心理健康水平抱有更积极的预期。
调查询问人们需要哪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并分析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征。平均来说,人们会在七个领域中选择三个领域,意味着人们的心理健康知识需求是多重的。
具体来看,选中率最高的是自我调节,大约七成调查对象选择了这个领域,提示着人们普遍意识到自己在维护心理健康中的责任与作用,希望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选中率居第2位的是人际交往,大约六成调查对象,选择了此领域,提示着人们重视人际交往的满意度,希望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和提高这方面的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对心理疾病防治的选中率不足半数提示着,虽然人们重视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但总的来说人们对这方面支持的主动获取动力不足。
女性在各项心理健康知识需求上的选中率均高于男性,表现出更强的心理健康知识渴求。
不同年龄段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知识需求表现出差异,年龄越低需求水平越高。这一年龄差异提示我们青年群体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更强的需求,在心理健康科普工作中要侧重对青年群体的服务。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总报告》提出了维护和促进国民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对策和建议,重中之重的建议是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便利性、针对性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来源: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ongyi020.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