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互联网+”助推民政事业“五大领域”创新发展 [打印本页]

作者: 齐志公益    时间: 2018-5-28 15:22
标题: “互联网+”助推民政事业“五大领域”创新发展
本帖最后由 齐志公益 于 2018-5-28 15:28 编辑

    当前,互联网已渗透到了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部署。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民政部门破解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方案。许多地方民政部门运用“互联网+”,在推动民政事业服务改革创新、将优质民政服务惠及广大社会成员方面先行先试,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聚焦一:互联网+社会救助

【窗口观察】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东瞿村的瞿德乐生活贫困。几年前,东瞿村帮助老人整理资料,经乡、村评议、公示,为其办理了低保。

2017年年初,老人总是心悸、心绞痛,东瞿村工作人员入户了解情况后,建议老人及时入院治疗。庐阳区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庐阳区精准救助服务信息平台”查询发现,瞿德乐还符合医疗救助、重特大病救助政策。于是,在平台中帮瞿大爷申报了该项救助。2017年,老人总共花去了近6万元的医疗费,通过医保报销之后自付费用仅26772元。区民政局社会救助中心按相关政策为老人发放了医疗救助以及重特大病救助金共计21523元,切实解决了老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实践探索】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借力“互联网+”打造精准救助服务信息平台,将全区民政局、人社局、卫计局、残联、工会等14个单位52项社会救助资源统筹起来,基本实现了社会救助资源和信息的互通共享。这一平台由困难群众数据库、贫困指数量化排名、“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主动发现、救助发放、自助查询服务、决策分析、大屏数字监测八大子系统构成。同时,“外延”已与省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合肥市“一站式”医疗救助平台、合肥市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互联互通。

在系统的指引下,申请救助的群众只需输入身份信息和家庭状况,系统就会显示可享受救助服务和已享受救助服务,供办事群众参考,这样就能保重点、不重复、无遗漏地给求助群众提供救助服务。


【专家点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社会救助平台,考验着有关部门的智慧。以数字化、协同化、透明化、智慧化为特征,以机制创新、技术驱动、多元治理为保障,让社会救助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打造横纵贯通、高效协同、流转通畅的救助服务信息平台,有助于实现救助服务的及时性、主动性、精准性。

推动“互联网+社会救助”,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形成部门合力,达到1+1>2的效果。二是要建立数据共享整合机制,确保数据横纵贯通、无缝连接。三是要强化数据治理,“互联网+社会救助”的生命力在于数据,实现 “一数一源”,确保救助服务对象基础数据的权威性、鲜活性、有效性。四是要利用好救助数据,既要为救助服务群众实现高效服务,也应为有关部门提供救助“全景图”,为领导决策起到“驾驶舱”作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副教授翟云


聚焦二:互联网+社会组织服务

【窗口观察】一年一度的社会组织年检,对各社会组织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社区基金会秘书长张鑫看来,通过“互联网+”,年检对社会组织而言容易、方便了很多。

“登录深圳民政在线,基金会只需要根据办事指南中列出的一项项要求,准备好相应的理事会会议纪要、财务审计等相关年检材料,并按要求上传。”张鑫说,在网站提交材料之后,一般两周内就可以查询结果,相当方便。


【地方实践】深圳电子政务平台(包含社会组织业务系统),建立了社会组织基础信息库和法人库,面向本市其他政府部门、各类组织开展社会组织法人相关信息共享服务,面向公众开展信息公开、信息查询等统一对外服务。线上建立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的在线申报、年检等服务。


【专家点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互联网+”,社会组织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价值观念、运作方式与活动范围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转变,它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的工作基础平台,技术为先。传统上提供的公共服务,可能更多的是凭借社会组织的主观意愿和慈善服务的热情,而“互联网+”,则需要掌握和使用实实在在的技术,如何制作公众号,如何使用大数据,如何使用电子政务平台,任何一种技术都来不得半点虚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如果不熟悉这些技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就会打折扣。

第二,工作方式的调整。“互联网+”突破了传统的地域范围和时间概念,使社会组织的办公方式发生了变化,24小时提供服务,在处理危机事件的时候特别明显。通过工作方式的调整,数据采集更全面,服务对象更精准,效率更高。

第三,互动性增强。在线上,社会组织可以了解公众的内在需求和想法,公众也会快速地向社会组织提出新需求,互动性增强,这对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做得好,也增强了公众对社会组织的信任感,扩大社会组织的影响力。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


聚焦三:互联网+社区服务

【窗口观察】“我妈妈身体不好想送医院,不知道吴淞医院有没有老年科。”上海市宝山区吴淞街道吴淞新城西区居民龚女士在“社区通”的“左邻右舍”互助板块发出疑问。

吴淞新城居委会社工小张看到后立刻致电吴淞医院询问,得知医院没有专设的老年科,而是根据病情来决定科室。虽然是举手之劳,却为工作繁忙的龚女士提供了较大便利,让其在带母亲看病过程中节约时间。类似的事件在“社区通”上还有很多,“社区通”开辟的“左邻右舍”交互分享空间为老年人和老年人家属提供了便利。


【地方实践】2017年2月,上海市宝山区“社区通”开始运行。“社区通”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一站式掌上社区治理云平台,平台推出了党建园地、公告、办事指南、议事厅、社区服务、身边事、互助、邻里社交、闲置物品等功能模块。

目前,“社区通”已覆盖全区446个社区、104个村,33万户家庭、43万名居村民实名加入,4万余名党员在线上亮身份,为社区基层党组织赋能。


【专家点评】“社区通”通社区。手指轻轻一点,便能知晓社区事务,享受社区服务,参与社区活动,感受社区温情,增进社区和谐。“社区通”使社区事大家议,社区事协商办,让居民从“门对门的陌生人”变成“社区里的老熟人”,给社区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作为“互联网+社区服务”的重要载体,“社区通”应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服务导向原则。“社区通”就是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始终。二是坚持好用易用原则。不做表面文章,杜绝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社区通”提供的服务要好找、实用、管用,要让老百姓真正感到方便。三是坚持及时高效原则。对群众的需求诉求要及时反馈沟通,实时解决问题。展望未来,“社区通”应打造成为了解群众冷暖的重要渠道,解难题办实事的重要平台,增强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举措。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副教授翟云


聚焦四:互联网+婚姻登记服务

【窗口观察】5月18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的王先生和李女士高兴地领取了结婚证。王先生和李女士平时工作比较忙,在网上预约未开通之前,一直因为各种原因而耽误了。后来听说开通了婚姻登记网上预约,就提前预约了。

“提前预约,可以自主安排时间,不会耽搁自己的工作,省去了许多烦恼与担忧。”王先生说。


【实践探索】为了方便群众,提高婚姻登记效率,深化“高效窗口”建设,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在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完善和规范窗口建设的同时,积极适应新时代要求,开设婚姻登记网上预约平台。

群众可以事先在网上了解婚姻登记程序并预先填报资料,数据信息将自动推送至婚姻登记系统,根据系统提示准备好需要登记的材料,如不清楚还可以网上咨询,能为群众提供“足不出户”的申请便捷渠道,真正实现婚姻登记申请“一次登门”就能办理完成。大大减少了之前群众因申请材料不足、条件不符等问题多次来往登记处的情况。


【专家点评】抚州市“互联网+婚姻登记服务”是当下政府“只跑一次”改革的一个缩影。相对于其他政府机关以简政放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抚州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借助互联网提供婚姻登记“高效窗口,集成服务”,通过流程优化,带来了管理机制和服务能力的提升,“让信息多走路,让群众少走路”,真正实现了一站式便民服务,获得了人民群众的称赞。

婚姻登记信息是个人信息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贷款、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都会涉及。借助互联网技术,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婚姻登记信息已经全部实现联网。进一步的方向应该是实现婚姻登记数据的跨部门共享。同时,为规范信息核查使用,维护当事人隐私安全,政府也应该制定配套管理办法,对数据的使用范围、保密义务进行规范。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健


聚焦五:互联网+寻亲服务

【窗口观察】近日,广东省东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了一名35岁男子,疑似精神障碍,经过询问得知是湖北省黄石市人。但他身上并未携带能够表明其身份的有效证件,救助站工作人员难以核实到男子的具体户籍信息,多方为其寻找亲属未果。

为了尽快联系上该男子的家属,救助站工作人员于5月21日将其信息整理好之后发送给今日头条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随即将信息推送给了黄石市的部分用户,希望好心人看到后提供线索。

信息发布不久后,男子的侄子柯先生联系上了救助站,救助站向家属发来了男子的相关视频,家属确认这就是苦苦寻找的亲人。这是今日头条寻人公益项目与各地救助站合作后,联手帮助找到家人的第4905名救助站受助者。


【实践探索】2016年1月,民政部开发启用了全国救助寻亲网,成为各地救助管理机构发布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寻亲信息的网络平台。对经初步问询未能确认身份的受助人员,各地救助管理机构会在其来站24小时内,在全国救助寻亲网发布寻亲公告。2016年7月,民政部会同今日头条公司探索开展“互联网+救助寻亲”合作,全国1976个救助管理机构在救助疑似走失、被拐、被骗人员时,可选择在走失地、口音地、户籍地等特定区域向手机用户推送寻亲信息,精准、高效帮助受助人员与家人团聚。“互联网+寻亲”可以实时发布、随时发布、长久发布,走失人员的家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快速检索各地发布的寻亲信息,有效提高寻亲效率。


【专家点评】“互联网+救助寻亲”这是对传统救助寻亲工作的创新,为救助寻亲工作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通过“互联网+救助寻亲”,寻亲的案例、需求随时发布、长期发布、定向发布,将零散的、非专业的公民行动汇聚成集体行动。有了它,社会更富有凝聚力,也变得更加强大。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救助站工作的压力,极大地提高了救助寻亲的效率。未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支付宝窗口等具有高度黏性的APP和人脸识别比对等技术,“互联网+救助寻亲”的覆盖面更广、技术更加先进,救助寻亲的成功率将再次提高。对民政部门而言,要激发制度层面的良性回应,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工具,实现与社会力量的良性互动,进而形成强大合力,提升救助工作精准化和时效性。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健

来源:中国社会报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ongyi020.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